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7255篇
  免费   12659篇
  国内免费   4836篇
耳鼻咽喉   480篇
儿科学   729篇
妇产科学   1229篇
基础医学   4453篇
口腔科学   1964篇
临床医学   27530篇
内科学   13516篇
皮肤病学   1420篇
神经病学   1195篇
特种医学   6005篇
外国民族医学   247篇
外科学   10295篇
综合类   56833篇
预防医学   11966篇
眼科学   398篇
药学   33747篇
  602篇
中国医学   14707篇
肿瘤学   27434篇
  2024年   1311篇
  2023年   5088篇
  2022年   4770篇
  2021年   6572篇
  2020年   6182篇
  2019年   7153篇
  2018年   3553篇
  2017年   6472篇
  2016年   6846篇
  2015年   7222篇
  2014年   11691篇
  2013年   11190篇
  2012年   13526篇
  2011年   14206篇
  2010年   12673篇
  2009年   11826篇
  2008年   11697篇
  2007年   10600篇
  2006年   9421篇
  2005年   9227篇
  2004年   8086篇
  2003年   7480篇
  2002年   6125篇
  2001年   5182篇
  2000年   3730篇
  1999年   2847篇
  1998年   2114篇
  1997年   1651篇
  1996年   1491篇
  1995年   1105篇
  1994年   903篇
  1993年   507篇
  1992年   410篇
  1991年   458篇
  1990年   595篇
  1989年   549篇
  1988年   88篇
  1987年   73篇
  1986年   55篇
  1985年   33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8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71.
目的分析磁共振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成像(3D-ASL)与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灌注成像(DSC-PWI)在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灌注状态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22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行常规MRI序列、DWI、MRA、3D-ASL及DSC-PWI检查。观察脑梗死患者的3D-ASL、DSC-PWI灌注后处理图像并进行评分(显示有高灌注记为+1,未见明显灌注异常记为0,低灌注记为-1),并比较分析ASL-CBF与PWI测量的CBF、CBV、MTT及Tmax之间的差异。结果 22例中ASL显示灌注异常者有19例(86.3%),PWI-CBF、PWI-CBV、PWI-MTT及PWI-Tmax异常者分别为14例(63.6%)、12例(54.5%)、14例(63.6%)和16例(72.7%)。Mc Nemar检验结果显示,ASL与PWI-CBF、PWI-CBV参数图在显示患者灌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25、0.008);除去在任意一种灌注图像上显示为高灌注的病例后,ASL-CBF与PWI各参量比较的P值分别为0.125、0.031、0.125、0.250,其中CBF、MTT及Tmax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作为一种无创性MRI灌注技术,ASL在临床应用中基本上能够较可靠地反映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低灌注状态。  相似文献   
72.
《陕西医学杂志》2015,(6):761-762
<正>化疗是乳腺癌患者术后降低肿瘤复发风险,延长生存期的最主要的方法。但近年文献报道,化疗后能够引起患者认知功能障碍[1-2]。我们对2010~2013年在我院手术并行化疗的80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探讨乳腺癌患者化疗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因素,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手术并行化疗的80例乳腺癌患者,平均年龄48.6±7.6岁,受教育时间6.8±3.1年。并分别在手术前及  相似文献   
73.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药封包;三维正脊;骶管注射  相似文献   
74.
目的:研究慢性荨麻疹应用依巴斯汀及卡介菌多糖核酸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确诊并收治的136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8例。对照组单纯应用依巴斯汀实施口服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卡介菌多糖核酸进行肌内注射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变化,不良反应,随访期荨麻疹复发率。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86.08%,显著优于对照组的64.56%(P<0.05)。两组治疗前瘙痒、皮损直径、皮损数目及荨麻疹发作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比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研究组其瘙痒、皮损直径、皮损数目及荨麻疹发作情况改善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显著不良反应发生。研究组复发率为7.3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8.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荨麻疹应用依巴斯汀及卡介菌多糖核酸临床疗效显著,可迅速有效地遏制荨麻疹的临床症状并降低荨麻疹的复发风险,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75.
肝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因早期症状不典型,至发现时往往已为中晚期,失去最佳手术治疗时机和机会。作为非手术治疗之一的放射治疗技术,其发展在近年来已有了较大的进步。放疗包括体外放疗和体内放疗,皆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和相对可控的不良反应。本文就肝癌放射治疗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6.
窠囊最早源于宋代许淑微所提的"湿痰、痰饮成癖囊"之说,后世医家又做了进一步分析。窠囊作为有形实邪,是痰瘀互结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病位常在胃,表现为痞满、纳呆、呕恶、噎膈等症,具有起病隐匿、进展迅速、病势迁延难治等特点,与胃癌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基于窠囊理论,可将窠囊蛰伏胃脘、孳生癌毒归为胃癌的主要发病机制,治以理气化痰、活血祛瘀、涤痰逐饮、健脾补肾等法为主,为胃癌的诊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77.
目的:探讨新生血管特异性结合肽GX1二聚体对胃癌新生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化学合成GX1二聚体、GX1单体、对照肽二聚体,CCK-8实验、管状结构形成实验、迁移实验研究GX1二聚体对胃癌血管内皮细胞(co-HUVEC)增殖、微管形成、迁移能力的影响,流式细胞学技术分析其对细胞周期分布和凋亡的影响。结果:CCK-8结果显示,GX1二聚体与对照肽二聚体及PBS对照组相比,100~200 μmol/L可抑制co-HUVEC增殖,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并呈剂量依赖性,GX1二聚体较单体抑制作用增强,并有统计学差异(P<0.05)。管状结构形成实验、细胞损伤迁移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肽二聚体及对照组PBS 相比,GX1二聚体及GX1单体,均可抑制胃癌内皮细胞管状结构的形成及迁移,且二聚体抑制作用强于单体;对照肽二聚体仅有轻微的抑制胃癌内皮细胞管状结构的形成及迁移。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与对照肽二聚体及PBS对照组相比,GX1二聚体及GX1单体均可诱导细胞凋亡(P<0.05),且GX1二聚体的诱导作用强于GX1单体(P<0.05),而对细胞周期分布则无明显影响。结论:GX1二聚体和GX1单体均可抑制胃癌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微管形成、迁移能力及诱导凋亡,且GX1二聚体较GX1单体作用增强。GX1二聚体有望代替单体成为胃癌新生血管靶向治疗小肽类药物。  相似文献   
78.
目的:观察PERK蛋白对结肠癌细胞药物敏感性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其相关作用机制。方法:结肠癌细胞系HCT116分为三组:空白对照(Control)组、下调PERK表达(si-PERK)组、阴性对照(si-NC)组;采用免疫荧光及RT-PCR验证转染效率;利用CCK-8实验检测下调PERK表达后结肠癌细胞对化疗药物5-FU的敏感性变化;Annexin V-FITC凋亡实验检测下调PERK表达对结肠癌细胞凋亡的影响;利用RT-PCR及Western Blot实验检测PERK信号通路中关键分子eIF2α、ATF4、CHOP、XIAP的mRNA及蛋白表达变化。结果:RT-PCR实验表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si-PERK 组mRNA的表达显著下降(P<0.05),免疫荧光提示转染效率达80%以上;CCK-8实验发现与si-NC组相比,5-FU对 si-PERK组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明显降低(P<0.01);Annexin V-FITC凋亡实验发现与si-NC组相比,si-PERK组细胞的凋亡发生率显著升高(P<0.05);RT-PCR及Western Blot实验发现与si-NC组相比,si-PERK组细胞中PERK信号通路下游关键分子eIF2α、ATF4、CHOP的mRNA及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在结肠癌细胞中,抑制PERK表达后,其可能通过下调eIF2α、ATF4、CHOP的表达促进细胞发生凋亡,从而促进细胞对化疗药物5-FU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79.
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肿瘤,其级别的划定严重影响到疾病的治疗方案和预后,而生长方式的特殊性又要求使用活检以外的方法来确定级别,以此可以减轻部分患者的痛苦,同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研究认为磁共振成像的各种功能检查对术前胶质瘤分级有一定帮助。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种技术均不断推陈出新,磁共振功能成像也不例外。未来磁共振功能成像必将成为术前胶质瘤分级的重要依据之一,同时检查时间也会急剧缩短。  相似文献   
80.
目的观察铂类药物在实体瘤儿童化疗过程中对听力的影响,考察铂类化疗药导致听力损伤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4年1月至2015年4月在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进行化疗的实体瘤儿童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化疗过程中均使用铂类化疗药,分别在第1、3、6次化疗前进行规范听力学检查,包括纯音测听、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和听性脑干反应。结果共纳入0.2-12.5岁实体瘤患儿47名,共计94耳,进行化疗的平均次数为5.4次(3-10次)。ABR检查中以任意一耳听阈大于30d B n HL为听力损伤,第6疗程听力异常发生率为6.4%(6/94),与基线水平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6疗程ABR阈值与基线水平相比,ABR阈值明显升高,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PTA检查中第6疗程6k Hz、8k Hz测听结果与基线水平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相应阈值明显提高;DOPAE提示第6疗程6k Hz、8k Hz,通过率明显下降,与基线水平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Logistic回归模型中年龄是铂类药物耳毒性的危险因素,(p<0.05,OR值=0.912),提示年龄越小铂类药物的耳毒性越易显现。结论铂类药物用于儿童实体肿瘤化疗可引起听力损伤,在高频部分(6-8 k Hz)尤为显著。DOPAE、纯音测听及ABR可作为监测、评价铂类药物耳毒性的重要指标。儿童年龄越低则铂类药物引起听力损伤的危险越大,低龄儿童使用铂类药物时更需加强听力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