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368篇
  免费   3645篇
  国内免费   2561篇
耳鼻咽喉   63篇
儿科学   954篇
妇产科学   144篇
基础医学   2169篇
口腔科学   40篇
临床医学   11155篇
内科学   3881篇
皮肤病学   316篇
神经病学   183篇
特种医学   2769篇
外国民族医学   75篇
外科学   10709篇
综合类   24208篇
预防医学   4611篇
眼科学   42篇
药学   9381篇
  113篇
中国医学   19958篇
肿瘤学   1803篇
  2024年   511篇
  2023年   1856篇
  2022年   1525篇
  2021年   1993篇
  2020年   1875篇
  2019年   2069篇
  2018年   999篇
  2017年   1825篇
  2016年   2018篇
  2015年   2392篇
  2014年   4118篇
  2013年   4024篇
  2012年   5097篇
  2011年   5563篇
  2010年   5043篇
  2009年   4849篇
  2008年   5089篇
  2007年   4738篇
  2006年   4114篇
  2005年   4238篇
  2004年   3879篇
  2003年   3740篇
  2002年   3139篇
  2001年   2970篇
  2000年   2372篇
  1999年   2089篇
  1998年   1824篇
  1997年   1652篇
  1996年   1666篇
  1995年   1281篇
  1994年   953篇
  1993年   801篇
  1992年   549篇
  1991年   495篇
  1990年   425篇
  1989年   393篇
  1988年   146篇
  1987年   101篇
  1986年   58篇
  1985年   50篇
  1984年   18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41.
中医认为气机的运行与疾病的发生具有密切联系,正所谓"百病皆生于气"。了解脏腑之间的气机运行规律,通过调畅气机升降治愈疾病是中医特有的一种治疗手段。通常将脏腑气机的运动形式比喻成一个"圆",其与肝与肺,心与肾,脾与胃,肺与大肠、膀胱之间的功能相关。如运用左肝右肺之法治疗久嗽、鼓胀,心肾相交之法治疗不寐、心悸、遗精,脾胃升降之法治疗中焦湿邪,提壶揭盖之法治疗癃闭、便秘。结合药物性味升降理论探讨中医气机运动形式及具体方药的应用,对于更好地理解中医整体治疗思维及古人遣方用药的真谛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2.
43.
目的对比研究腹腔镜下外生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蘑菇状"剜除与标准肾部分切除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为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腹腔镜下"蘑菇状"剜除术术式的建立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选取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与解放军总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期间,接受腹腔镜手术的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53例,其中25例沿肿瘤假包膜行"蘑菇状"剜除术(A组)、28例行肾部分切除术(B组)。比较两组手术患者的肾动脉阻断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血红蛋白、术后eGFR(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估计肾小球率过滤)的变化、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肿瘤复发率。 结果53例手术无术中转开放,无死亡病例。肾动脉阻断时间:A组(11.9±2.2)min、B组(21.5±6.5) min(P<0.001)。手术时间:A组(87.9±24.8)min、B组(114.3±38.9) min(P<0.001)。术中出血量:A组20 ml(20~40)ml、B组50 ml(50~100)ml(P<0.001)。术后24 h血红蛋白变化:A组(7.4±4.3) g/L、B组(12.4±8.8) g/L(P=0.013)。术后24 h eGFR变化:A组(6.2±7.2 )ml(min·1.73 m2),B组(12.7±12.8)ml(min·1.73 m2)(P=0.027)。术后6个月eGFR变化:A组(1.5±3.7)ml(min·1.73 m2)、B组(6.5±5.6)ml(min·1.73 m2)(P<0.001)。术后住院时间:A组4.0 d(3~4)d、B组4.5 d(3~6)d(P=0.023)。术后随访两组术后肿瘤均无复发。 结论采用腹腔镜"蘑菇状"剜除术治疗外生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在肾动脉阻断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血红蛋白、术后eGFR变化、术后住院时间等方面均优于传统肾部分切除术,两组术后肿瘤均无复发;该方法安全、有效,适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4.
[目的]研究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对心肾综合征大鼠模型水钠潴留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即空白组与手术组,空白组大鼠常规饲养,手术组大鼠经5/6肾切除联合异丙肾上腺素皮下注射制备心肾综合征模型,剔除死亡大鼠后,将手术组剩余成模大鼠按体质量分层随机分为空白组、中药组、常规治疗组。中药组给予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灌胃,给药量为7.29 g生药/(kg·d);常规治疗组给予贝那普利(0.45 mg/kg)+呋塞米(1.8m g/kg);空白组予以等容积生理盐水灌胃,每日1次,连续6周。观察实验过程中各组大鼠的精神状态、活动情况、灵敏度、毛发情况、食欲、大小便等一般情况及死亡情况,比较各组灌胃前、灌胃6周后的血清脑钠肽(BNP)、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尿水通道蛋白2(AQP2)的前后差值情况。[结果]灌胃6周后,中药组大鼠一般情况较灌胃前改善、喘息不明显,常规治疗组一般情况同样较灌胃前改善。通过比较治疗前后各组大鼠实验室指标差值发现,中药组与常规治疗组BNP均下降,中药改善大鼠心力衰竭情况接近常规治疗组水平,两组下降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药组Scr水平较前下降,常规治疗组Scr水平升高;中药组尿AQP2水平较前略增高,与空白组尿AQP2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常规治疗组尿AQP2水平较前明显升高。[结论]心肾综合征大鼠尿AQP2的表达主要由肾脏调控,AQP2可作为心肾综合征水钠潴留状态的参考指标,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改善心肾综合征大鼠水钠潴留状态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大鼠肾脏AQP2过度表达,减少水的重吸收,改善了水钠潴留状态。  相似文献   
45.
46.
目的:探讨肾性高血压患者血浆前列环素、内皮素与舒张性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分析。方法:选择2016年7月至2019年7月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治的肾性高血压患者60例,根据舒张性心力衰竭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舒张性心力衰竭组38例和心功能正常组22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血浆前列环素和内皮素水平,通过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肾性高血压患者的血浆前列环素、内皮素与舒张性心力衰竭的关系。结果:舒张性心力衰竭组患者血的浆前列环素、内皮素水平显著高于心功能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单因素回归分析法进行统计学处理发现,吸烟、异常SBP、高水平TC、高水平前列环素和内皮素肾性高血压患者更容易出现舒张性心力衰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前列环素和内皮素水平异常是引起肾性高血压患者出现舒张性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结论:前列环素和内皮素与肾性高血压患者出现舒张性心力衰竭存在显著的关系,且血浆前列环素和内皮素可作为预测舒张性心力衰竭的重要标志物。  相似文献   
47.
48.
目的探讨先天性肾性尿崩症的临床特点、基因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例先天性肾性尿崩症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2例男性患儿分别为5岁和3岁2个月,均以多饮多尿、生长迟缓为主要表现。经禁水-加压素试验证实为持续低比重尿。尿崩症相关基因检测发现,例1患儿精氨酸加压素受体2(AVPR2)基因外显子2杂合错义突变c.650CT(p.P217L),且为新发变异。例2患儿AVPR2基因外显子1及外显子2缺失,亦为新发变异,其母亲为携带者,父亲AVPR2基因未见异常变异。对新发的变异位点通过Mutation-taster及Polyphen2软件预测为致病性变异。2例患儿口服氢氯噻嗪联合吲哚美辛治疗1年,尿量及夜尿减少,无电解质紊乱及肾功能受损等。结论 AVPR2基因为先天性肾性尿崩症的主要致病基因,发现2种国内外未见报道的新变异位点。  相似文献   
49.
目的观察消瘀接骨散联合常规疗法对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生活质量及核因子κB(NF-κB)通路相关因子的影响。方法将60例RA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研究组采用基础治疗联合消瘀接骨散外敷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关节症状(关节疼痛、肿胀、压痛和晨僵)、生活质量评分(生理、心理、社会和健康功能)、实验室指标[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血清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4、IL-12、IL-17、NF-κB]、NF-κB通路相关指标[NF-κB激活剂1(Act1)、NF-κB抑制蛋白α(IκBα)、NF-κB]的变化。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显效率[60.00%(18/30)]明显高于对照组[33.33%(10/30),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研究组关节疼痛、肿胀、晨僵、生理、社会功能评分降低,且NF-κB、Act1 mRNA表达降低(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研究组治疗后关节肿胀、晨僵评分、NF-κB表达降低(P0.05)。结论消瘀接骨散通过抑制NF-κB通路过度活化,下调炎性细胞因子IL-17表达,改善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