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7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0篇
耳鼻咽喉   75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29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22篇
特种医学   17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83篇
预防医学   18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34篇
  1篇
中国医学   4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再认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BPPV)是眩晕病中极为常见者 ,耳科及有关科室的临床医师对其认识不足 ,常误诊为梅尼埃病及颈性眩晕或被漏诊。近年来 ,对此病有一些新的观点及争论 ,故必须有所认识。1   定义患者头部迅速运动至某一位置时 ,出现短暂旋转性眩晕与眼震。偶或伴有飘浮或翻转感。由于征象是在头部在运动过程中出现 ,故称为变位性眩晕 ,而位置性眩晕是指新的头位引起的眼震与眩晕。2   激发头位床上坐起、躺卧、左右翻身 ,仰头、低头 ,弯腰、俯身、直腰 ,左右转头、头偏一侧。征象多发生于一种头位 ,但少数患者征象可发生一个以上…  相似文献   
22.
Epley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Epley耳石复位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对诊断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患者采用Epley耳石复位法进行治疗,观察并分析疗效。结果治疗有效率达98%。结论Epley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操作简便,安全快速,经济实用。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颗粒复位法对后半规管耳石引起的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0例急诊确诊为后半规管性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患者行颗粒复位法治疗。结果:经1次颗粒复位法治疗后,16例患者症状消失,首次治疗有效率为80%,2例经2次,1例经3次该手法治疗有效,总有效率为95%。经随访,1例复发,复发者再行颗粒复位法治疗仍有效。结论:颗粒复位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简单、安全、经济、有效。  相似文献   
24.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一种常见的前庭功能障碍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可能与椭圆囊变性耳石脱落并沉积于半规管内淋巴,从而改变了淋巴的流体动力学特性有关[1]. ……  相似文献   
25.
目的 比较两种耳石手法复位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C-BPPV)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78例单侧PC-BPPV患者分为Epley手法治疗组和Brandt手法治疗组.计算治疗后7 d、半个月的缓解率,观察治疗的不良反应.结果 Epley手法治疗组首次及2周的缓解率分别为61.9%、 76.1%;Brandt手法治疗组为66.6%、 77.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pley手法治疗组出现不良反应7例,Brandt手法治疗组出现不良反应3例.结论 耳石手法复位治疗BPPV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Brandt手法治疗操作更简单,容易被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26.
目的:观察小柴胡汤联合治疗眩晕发作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6例耳石症手法复位后眩晕发作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单独给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小柴胡汤进行治疗。观察两组眩晕障碍评定量表(DHI)评分,比较两组不良反应情况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眩晕障碍量表评分随时间递减,且服药后观察组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相较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5.3%,明显高于对照组81.4%(P<0.05)。结论:小柴胡汤对耳石症手法复位后眩晕发作具有显著改善作用,对甲磺酸倍他司汀片不良反应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27.
丹迪综合征 (Dandysyndrome)又称前庭性视觉障碍性头晕综合征 ,系由多种病因引起内耳迷路耳石平衡功能障碍所致的一种临床病症 ,多发于中老年人。由于本病涉及神经科和耳科 ,在临床上往往被专科医生忽视 ,现将我院收治的 1例丹迪综合征报告如下。1 病历报告患者 ,女 ,4 2岁。无明显诱因一过性头晕频繁发作 5d ,于2 0 0 3年 3月 10日收住我院内科。患者自述头晕多在头部左倾和卧床后头颈部侧转或身体翻转时发生 ,活动停止后症状立即消失 ,发作时偶有房屋转动感 ,但无恶心、呕吐、耳鸣、耳聋及晕厥、肢体功能障碍。患者自发病以来因乘公车颠…  相似文献   
28.
目的分析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对132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BPPV发病率女性高于男性,50~59岁为高发年龄段,绝大多数患者有明显潜伏期,眩晕持续时间短暂,病变部位受累以单侧为主,右侧发病明显高于左侧,PC-BPPV发病率明显高于HC-BPPV及AC-BPPV;耳石复位法治疗BPPV效果肯定,1次治疗有效率为81.82%,2次治疗总有效率为93.18%,对123例治疗有效患者随访观察半年,复发率为17.89%;PC-BPPV潜伏期明显长于HC-BPPV(P<0.05),无明显潜伏期比例显著少于HC-BPPV(P<0.01)。结论 BPPV患者具有明显的临床特征,应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合适的治疗方法,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9.
后半规管良性发作性变位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后半规管良性发作性变位性眩晕(PC-BPPV)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月至2004年11月在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120例PC-BPPV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效果。结果PC-BPPV患者眩晕发作具有短暂性、变位性、潜伏期和疲劳性等特点。Dix-Hallpike诱发试验时108例出现旋转向地性眼震,12例出现旋转向上性眼震,前者给予Epley手法复位治疗,后者给予Semont手法复位。前者88例经1次治疗后症状消失,12例经2次治疗、6例经3次治疗后症状也消失,2例无效;后者8例经1次治疗,2例经2次治疗,1例经3次治疗症状缓解,1例无效。总治疗成功率为97.5%(117/120)。随访1年,15例复发,复发率12.5%(15/120),复发者再行手法复位治疗仍有效。结论根据典型临床特点和Dix-Hallpike诱发试验可确诊PC-BPPV,手法复位治疗PC-BPPV安全有效,凡诊断明确均应给予手法复位治疗。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64例分为治疗组32例与对照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给予耳石复位法治疗。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6.9%,对照组的有效率为84.4%,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及纤维蛋白原含量都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简便、易行,可称为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