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027篇
  免费   2154篇
  国内免费   924篇
耳鼻咽喉   742篇
儿科学   217篇
妇产科学   403篇
基础医学   1381篇
口腔科学   4111篇
临床医学   13397篇
内科学   2344篇
皮肤病学   303篇
神经病学   683篇
特种医学   2250篇
外国民族医学   22篇
外科学   6626篇
综合类   21762篇
预防医学   5927篇
眼科学   460篇
药学   9730篇
  98篇
中国医学   4789篇
肿瘤学   860篇
  2024年   281篇
  2023年   970篇
  2022年   926篇
  2021年   1331篇
  2020年   1475篇
  2019年   1550篇
  2018年   720篇
  2017年   1503篇
  2016年   1702篇
  2015年   2040篇
  2014年   3776篇
  2013年   3859篇
  2012年   4942篇
  2011年   5226篇
  2010年   4714篇
  2009年   4621篇
  2008年   5155篇
  2007年   4772篇
  2006年   4160篇
  2005年   4598篇
  2004年   3417篇
  2003年   3054篇
  2002年   2326篇
  2001年   1852篇
  2000年   1361篇
  1999年   1000篇
  1998年   908篇
  1997年   689篇
  1996年   649篇
  1995年   574篇
  1994年   472篇
  1993年   287篇
  1992年   252篇
  1991年   242篇
  1990年   220篇
  1989年   234篇
  1988年   68篇
  1987年   58篇
  1986年   46篇
  1985年   36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5年   2篇
  195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  探讨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duodenum-preserving pancreatic head resection,DPPHR)与胰管切开取石胰腺管空肠吻合术(Partington手术)对于胰腺头部结石手术治疗的疗效差别,评估二者手术的优缺点,并对其进行一定的优化和改进。  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1日至2022年10月1日以来,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一至四病区收治的139例需行手术治疗的胰腺头部结石患者的临床、影像和病理资料;根据对患者所施行的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DPPHR组和Partington组,分析2组患者临床特征以及外科治疗的近期和远期疗效。   结果  术前一般资料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DPPHR组以Ⅰ型结石为主(80.2%),而Partington组以Ⅰ、Ⅲ型结石为主(45.3%、4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近期疗效中,DPPHR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较Partington组具优势(P < 0.05);远期疗效中,DPPHR组在结石复发再手术、术后胰腺功能等方面均优于Partington组(P < 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CP≥5 a (95%CI 1.057~3.884,P = 0.012)、术后长期有饮酒史(95%CI 0.987~3.128,P = 0.025),CP≥5a和术后长期有饮酒史均是影响胰腺头部结石术后无疼痛复发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胰腺头部结石患者近期疗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远期疗效(结石复发再手术、术后胰腺功能)分析,DPPHR手术均优于Partington术,可认为DPPHR手术目前成为一种有效的治疗PDS的方法;但还需为患者制定个体化手术策略,并重视术后护理和随访,以便为患者提供最佳预后。  相似文献   
992.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多渠道、多膜腔穿刺置管引流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收治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34例,内科常规治疗,给予超声引导下多渠道、多膜腔穿刺置管引流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临床恢复情况及各项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34例患者中32例治愈,各项指标均在不同时间内恢复正常,2例治疗无效死亡。患者血淀粉酶、尿淀粉酶、脂肪酶等指标在治疗3 d后呈明显下降趋势,治疗10 d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与治疗3 d相关指标比较,仅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 d与治疗7 d比较,仅腹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d与治疗10 d比较,仅血淀粉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多渠道、多膜腔穿刺置管引流方法具有实时引导、有效引流、动态评估等特点,在急性重症胰腺炎的治疗中可显著缓解症状、延缓病情、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93.
目的 探讨颈动脉管、颈静脉窝与下鼓室的变异关系 ,为此区域手术提供可靠的解剖学资料。方法 在XSQ~Ⅱ型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察了 2 0 0例颞骨标本的下鼓室 ,并用游标卡尺对有关结构进行了测量。结果 下鼓室纵径 0 2 8mm ,横径为 0 85mm ,深为 1 2 8mm。下鼓室底与颈静脉窝相毗邻者见 93 0 %。当颈静脉窝大而上隆时 ,窝顶与鼓室间以薄骨板分隔 ,骨板最薄时仅为 0 2 0mm。颈静脉窝顶突入鼓室腔者占 1 2 5 % ,窝顶有骨质缺损者见 4 0 %。鼓室底与颈动脉管关系随颈动脉位置变化而异 ,有 6 8 0 %的标本颈动脉管位于岬下缘前 1 / 3区 ,4 0 %的标本颈动脉管占据范围达岬下缘后 1 / 3区。结论 下鼓室与颈静脉窝及颈动脉管存在着多种变异关系 ,下鼓室手术及静脉窝区手术应避免损伤颈静脉球及颈内动脉等结构  相似文献   
994.
张晓华 《医学信息》2007,20(9):1708-1709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胎儿发育相对较大,剖宫产率日趋上升。为减轻孕妇伤口疼痛,自控镇痛泵在术后得到广泛的应用,其达到持续镇痛48h。应用自控镇痛泵的患者,术后24h拔去尿管,部分患者出现了尿潴留及泌尿系感染现象。为了降低尿潴留及泌尿系感染现象,须选择合适的时间拔取尿管。为此,对46例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95.
改良阴囊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交通性鞘膜积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改良阴囊小切口术式治疗小儿交通性鞘膜积液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将手术切口改进移位于阴囊小切口的改良术式治疗小儿交通性鞘膜积液60例.其中左侧23例,右侧37例.结果:60例全部手术成功,切口一期愈合.术后1例阴囊出现小血肿,5例阴囊轻度水肿,无其他并发症发生.随访1个月~11 a,阴囊切口外观满意,无1例发生腹股沟疝,未见它他远期并发症.结论:改良阴囊小切口术式不破坏腹股沟管的解剖和生理功能,不遗留腹股沟疝形成的隐患;手术切口隐蔽,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小儿交通性鞘膜积液的术式.  相似文献   
996.
切断眶下神经的各组大鼠存活2~30天后分别杀死,于其三叉神经尾侧脊束核胶状质亚核内观察了一级传入纤维轴突终末的溃变过程.非突触部位胞吐及突触联系.结果发现:(1)眶下神经的跨节溃变、以突触小泡聚集、融合、空泡形成为主要特征,无微丝增生现象:(2)部分溃变终末内的线粒体明显肿胀变暗.呈球形改变:(3)大致密核心小泡的溃变时间远滞后于突触小泡.两者并不同步进行;(4)轴突终未在溃变过程中,其内的大致密核心小泡仍然进行非突触部位胞吐;(5)溃变纤维终末于胶状质内分别形成轴一树、轴一体、轴一轴三种类型的突触、并参与了突触复合体的形成.  相似文献   
997.
老年患者中心静脉置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对老年患者施行中心静脉置管的经验,寻找对老年患者施行中心静脉置管的最短时间和最佳部位。方法对三年来施行过中心静脉置管术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总置管成功率为96.2%,失败率为3.8%。虽然经右颈内静脉置管的首次成功率与经右锁骨下静脉置管的首次成功率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经右颈内静脉置管时间较经右锁骨下静脉置管时间短(P〈0.05)。结论老年患者施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条件复杂、情况多变,置管难度较大,经右颈内静脉置管较经右锁骨下静脉置管更为省时、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998.
重复癌是指每一个肿瘤组织上必须均为恶性并有各自独特的病理形态,发生在不同部位两者不相连续,并排其为转移的可能的肿瘤。根据间隔实践:6个月内叫同时性重复癌;6个月以上为异时性重复癌。全国发生在上消化道的异时性肿瘤,报道较少。现将我院治疗的1例异时性上消化道重复癌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99.
先证者(Ⅲ5)男,20岁,因背部、四肢皮肤色素沉着伴色素减退9年,于2006年8月来我科就诊。患者自述从11岁时起无明显诱因双前臂伸侧、双小腿、背部皮肤颜色逐渐变深,其间出现点状色素减退斑,皮损随着年龄增长逐年增多,并出现苔藓样丘疹。至青春期皮损明显加重,延及双上臂伸侧、双大腿、整个背部和臀部。夏季日晒后,暴露部位皮损加重,色素沉着更明显。未出现过水疱,无明显自觉症状。查体:各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检查:双上肢伸侧、双下肢、背部和臀部皮肤颜色较深,呈淡褐色,其间夹杂米粒至黄豆大形状不规则的乳白色色素减退斑,分布较均匀对称。…  相似文献   
1000.
桡动脉与足背动脉的解剖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桡动脉和足背动脉的直径及管壁厚度,为桡动脉和足背动脉置管以及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等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用体视显微镜测量31具尸体62侧桡动脉远侧段和60侧足背动脉的内径(ID)及外径(ED)。结果①桡动脉平桡骨茎突上5cm处断面(SARA)的外径、内径和管壁厚度(WT)分别为(2.33±0.49)mm、(1.31±0.45)mm和(0.51±0.13)mm,与平桡骨茎突处断面(SBRA)比较,SARA小于SBRA(P<0.05)。②足背动脉中点断面(SMDPA)的外径、内径和管壁厚度分别为(2.47±0.49)mm、(1.28±0.50)mm和(0.60±0.16)mm。与近端和远端比较,3组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③桡动脉远侧段与足背动脉的内、外径及管壁厚度无侧别差异,但有年龄和性别差异,50岁以上组大于中、青年组,男性管壁厚度大于女性。④SARA和SMDPA的内、外径和管壁厚度有正相关关系。结论:本研究结果对桡动脉和足背动脉穿刺置管术的开展与应用等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