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49篇
  免费   257篇
  国内免费   172篇
耳鼻咽喉   18篇
儿科学   34篇
妇产科学   27篇
基础医学   307篇
口腔科学   68篇
临床医学   177篇
内科学   243篇
皮肤病学   13篇
神经病学   50篇
特种医学   45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146篇
综合类   592篇
预防医学   106篇
眼科学   29篇
药学   278篇
  2篇
中国医学   53篇
肿瘤学   289篇
  2024年   48篇
  2023年   111篇
  2022年   113篇
  2021年   130篇
  2020年   107篇
  2019年   115篇
  2018年   58篇
  2017年   112篇
  2016年   110篇
  2015年   112篇
  2014年   159篇
  2013年   132篇
  2012年   167篇
  2011年   177篇
  2010年   143篇
  2009年   128篇
  2008年   135篇
  2007年   101篇
  2006年   65篇
  2005年   69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研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DACi)丁酸钠(NaBt)单独或联合X射线照射对人非小细胞肺癌(NSCLC)A549细胞凋亡的影响,并阐明其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82.
目的 探讨 19 个组蛋白赖氨酸去甲基化酶(KDMs)在膀胱癌多组学中的表达模式与潜在作用。方法 本研究使用UALCAN和GSCALite分析来自TCGA的膀胱癌样本的KDMs的转录表达和甲基化水平、体细胞变异多组学高通量测序数据。使用Kaplan Meier-Plotter和Assistant for clinical bioinformatics探讨KDMs的表达对BLCA样本的预后影响。利用Timer和GSCALite分析KDMs在膀胱癌中的免疫浸润和药物敏感性。结果 分析结果首先揭示了KDMs在膀胱癌多组学中的表达特征,并不是所有KDMs都具有一致的表达模式。转录组数据分析显示KDM1A/1B/2B/4A/4B/5B/5C的表达上调(P<0.05),而KDM3B/6B/7C的表达下调。甲基化水平差异分析显示KDM1A/3B/4A/4B/4C/5A/5B/5C/7B的甲基化水平下调,而KDM7C甲基化水平上调(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14个KDMs家族成员的转录水平与甲基化水平呈负相关,其中KDM1A最显著。突变分析显示,KDM6A非同义突变频率最高,突变种类最多,且与其它KDMs 的非同义突变具有互补性。生存分析显示,KDM3A/4C/5D/6A/7B对BLCA患者总生存率具有保护性作用,而KDM3B/5B/5C对BLCA患者无复发生存率具有危险性影响。综合预后模型证实KDM4C/6A/7B具有膀胱癌预后生物标志物的潜在作用,其表达与BLCA患者免疫浸润呈正相关。药物敏感性分析显示,KDM2B/3B/4B/4C/5A与大多数抗癌药物呈负相关,而KDM2B/4B与6种抗癌药物呈正相关(P<0.05)。结论 本研究系统性地揭示了KDMs基因家族在膀胱癌中的高突变互补性、过表达与低甲基化负相关性的特征,并与膀胱癌预后、免疫浸润和药物敏感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3.
目的 研究伏立诺他在无静脉补液条件下对致死性烫伤大鼠生存率和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 建立50%TBSAIII°烫伤大鼠模型,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烫组(n=12):37℃水浴浸泡,烫伤组(n=24):伤后腹腔内注射0.25ml生理盐水,SAHA组(n=24):伤后腹腔内注射SAHA(7.5mg/kg,溶于0.25ml 0.9%生理盐水)。伤后观察6h,各组取8只大鼠,取腹主动脉血测血浆CK-MB、TNF-α水平,处死动物取心肌组织,采用伊文斯蓝( EB) 染色法检测心脏组织血管通透性,caspase-3活性试剂盒测定心肌组织内caspase-3活性,Western blot测定心肌组织内HIF-1α、iNOS、BNIP3蛋白表达水平;各组剩余大鼠观察12h生存率。结果 烫伤组伤后12小时内全部死亡,给与SAHA处理后12h生存率为50%,大鼠存活时间明显延长,与烫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烫组比较,烫伤组伤后CK-MB水平、血管通透性、TNF-α含量、caspase-3活性明显升高,HIF-1α及iNOS、BNIP3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均<0.05);而给与SAHA处理后,CK-MB水平、血管通透性、TNF-α含量、caspase-3活性明显下降,HIF-1α及iNOS、BNIP3蛋白表达明显降低,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在无液体复苏条件下,SAHA能延长致死性烫伤大鼠生存时间,保护心脏功能,降低心脏血管通透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减轻全身炎症反应、降低caspase-3活性,抑制HIF-1α及下游靶基因iNOS、BNIP3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84.
表观遗传学(epigenetics)是指在基因的DNA序列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基因的表达水平与功能发生改变,并产生可遗传表型的遗传现象。表观遗传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染色质重塑和非编码RNA调控等。  相似文献   
85.
目的将组蛋白去乙酰化酶2(HDAC2)基因克隆入pEGFP-C2载体,探讨构建的质粒转染进非洲绿猴肾成纤维细胞COS-7株相关蛋白和mRNA的表达及蛋白分布部位的情况。方法从人肝癌细胞(HepG2)中获得组蛋白去乙酰化酶2(HDAC2)的cDNA,采用Xho I和BamH I双酶切,用T4连接酶将该cDNA连接pEGFP-C2质粒,将构建成功的pEGFP-C2-HDAC2质粒经PCR、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和测序鉴定后转染非洲绿猴肾成纤维细胞(COS-7),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绿色荧光蛋白表达,RT-PCR和Western blot鉴定HDAC2的表达。结果双酶切鉴定可见HDAC2质粒片段,转染重组质粒后可观察到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PCR结果可检测到HDAC2 mRNA表达,同时Western blot可检测HDAC2蛋白和GFP蛋白的表达。结论成功构建了重组pEGFP-C2-HDAC2表达质粒,HDAC2蛋白可与绿色荧光蛋白在COS-7细胞中融合表达。  相似文献   
86.
4-取代苯胺喹唑啉类化合物是喹唑啉类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中活性较高的一类化合物,其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组蛋白去乙酰化酶等均有抑制作用,已成为抗肿瘤药物的研究热点。综述了近几年多重靶向的4-取代苯胺喹唑啉类化合物抗肿瘤活性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7.
[摘要] 肿瘤转移相关基因(MTA)是与肿瘤进展相关的一个基因家族。MTA1是其主要成员之一,在多种肿瘤中异常表达,与肿瘤的侵袭、转移和预后密切相关,具有重要的临床研究价值。该文对MTA1的结构、功能及其在妇科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8.
目的 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 抑制剂干预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小鼠肝组织组蛋白去乙酰化酶mRNA水平变化。方法 随机将小鼠分为7组,每组4只。A组为对照组,B组为模型组,C组为曲古抑菌素 A(TSA)处理组,D组为大剂量正丁酸钠处理组,E组为小剂量正丁酸钠处理组,F组为大剂量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PDTC)处理组,G组为小剂量PDTC处理组,采用脂多糖联合D-Gal诱导小鼠肝衰竭模型。采用Q-PCR法检测小鼠肝组织Ⅰ类和Ⅱ类HDAC mRNA水平。结果 B组肝组织HDAC1mRNA、HDAC2mRNA、HDAC3mRNA和HDAC8mRNA水平分别为(1.7±0.2)、(1.7±0.3)、(1.9±0.6)和(2.6±0.7),而C组、D组、E组、F组和G组均显著降低(P<0.05);B组肝组织HDAC4mRNA、HDAC5mRNA、HDAC6mRNA、HDAC7mRNA、HDAC9mRNA和HDAC10mRNA水平分别为(0.6±0.2)、(6.3±0.9)、(3.4±0.8)、(2.8±1.0)、(6.5±1.1)和(0.4±0.1),而C组、D组、E组、F组和G组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 HDAC mRNA水平可能与机体乙酰化作用相关,可为应用组蛋白乙酰化调控治疗肝衰竭小鼠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9.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在急性发作期血液中白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TNF-α)以及组蛋白去乙酰化酶2(HDAC2)表达。观察阿奇霉素、地塞米松等药物体外干预对COPD急性发作期(AECOPD)血液中炎症因子以及HDAC2表达影响。 方法COPD稳定期患者13例为对照组,抽取空腹静脉血5 ml。AECOPD组患者15例,分别抽取空腹静脉血20 ml+5 ml,静脉血分别取上清后提取单个核细胞,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上清中IL-8和TNF-α表达;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两组单核细胞中HDAC2表达。15例AECOPD患者20 ml静脉血提取单核细胞重悬后分成阿奇霉素、地塞米松、阿奇霉素联合地塞米松共培养24 h,取上清,收集单核细胞。ELISA检测上清中IL-8和TNF-α表达;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单核细胞中HDAC2表达。 结果AECOPD组炎症因子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升高,IL-8[(210.23±18.83) pg/ml vs. (98.97±11.13) pg/ml (P<0.01)]、TNF-α[(130.17±16.78) pg/ml vs. (67.47±8.07) pg/ml (P<0.01)]。AECOPD组、阿奇霉素培养组、地塞米松培养组、阿奇霉素+地塞米松共培养分组,IL-8表达分别为(82.60±6.47)pg/ml,(76.58±5.72)pg/ml,(77.01±5.13)pg/ml,(66.88±5.42)pg/ml;TNF-α的表达分别为(52.55±9.04)pg/ml,(46.50±6.44) pg/ml,(45.64±6.66)pg/ml,(41.70±5.57)pg/ml;阿奇霉素、地塞米松均能降低炎症因子表达,而阿奇霉素+地塞米松共培养组炎症因子表达较单用地塞米松组降低(P<0.05)。AECOPD组HDAC2表达较对照组降低[(1.18±0.16) vs. (1.27±0.21)(P<0.05)]。AECOPD外周血单核细胞按照AECOPD组、阿奇霉素培养组、地塞米松培养组、阿奇霉素+地塞米松共培养组分组,HDAC2表达分别为(0.66±0.22)、(0.73±0.24)、(0.90±0.15)、(1.15±0.12),地塞米松能部分恢复HDAC2表达(P<0.05);阿奇霉素+地塞米松共培养组较单用地塞米松组能更好的恢复HDAC2表达(P<0.01)。 结论对照组,AECOPD组患者IL-8、TNF-α表达升高,地塞米松与阿奇霉素均能降低炎症因子表达。  相似文献   
90.
对肿瘤研究的不断深入使人们认识到几乎所有人类肿瘤都是由表观遗传学异常与基因改变共同引起并促进其演变的.表观遗传学改变主要包括DNA甲基化改变和组蛋白修饰,这两种调控模式本身及之间的相互作用网络可导致印记丢失,染色质重塑,非必需重复序列的转录、基因的异常活化以及抑制肿瘤发生和演进基因的异常沉默等,在异常的克隆性增生和癌性增生的级联事件起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酵母模型中的研究更深入的理解了肿瘤干细胞的定义以及引起肿瘤的相关分子机制.表观遗传学的研究为进一步了解肿瘤的各种特性,优化肿瘤的早期诊断,改善肿瘤的预后提供了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