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54篇
  免费   86篇
  国内免费   18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33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53篇
口腔科学   11篇
临床医学   570篇
内科学   56篇
皮肤病学   8篇
神经病学   9篇
特种医学   79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88篇
综合类   1067篇
预防医学   578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508篇
中国医学   18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79篇
  2013年   97篇
  2012年   140篇
  2011年   180篇
  2010年   144篇
  2009年   178篇
  2008年   226篇
  2007年   191篇
  2006年   172篇
  2005年   203篇
  2004年   194篇
  2003年   171篇
  2002年   187篇
  2001年   164篇
  2000年   96篇
  1999年   84篇
  1998年   101篇
  1997年   102篇
  1996年   93篇
  1995年   77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40篇
  1990年   32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7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新生儿破伤风在我国部分农村中,发病率仍高。反复严重的抽搐以至窒息是新生儿破伤风最常见的直接死亡原因,而制止痉挛及抽搐是治疗新生儿破伤风的关键,是降低死亡率的重要一环。有不少学者报告用安定治疗新生儿破伤风。现将1975年至1990年所治疗的195例,就止痉药的使用及不同剂量止痉药的疗效作比较,报告如下:临床资料全组共195例,男婴146例,女婴49例。临床分型:轻型32例(牙关紧闭,四肢及躯干肌强硬,无全身痉挛);中型43例(牙关紧闭,四肢及躯干肌强硬,苦笑面容,轻刺激即引起痉挛),重型120例(有以上症状和自动频繁发作的全身痉挛,发绀,角弓反张等症状)。全部病例除一般治疗护理(包括鼻饲、使用TAT、PG及脐部按常规处理外)。解痉药的使用分  相似文献   
42.
1临床资料 患者,男,35岁,于2008年5月4日,在家中由于争吵,厮打中被刀划伤左前臂,造成大约10cm长,2厘米深的伤口。来我院急诊科救治。患者步入诊室,面色正常,主诉清,用毛巾捂住伤口,医生立即给予局麻清创缝合术,术中患者也无不良反应的主诉。于30min后手术结束。遵医嘱给予破伤风抗毒素(TAT)皮试,20min后看皮试结果,皮丘较前增大,但直径不大于1cm,颜色苍白、较硬,周围红晕小于2cm,无全身和局部自觉症状。考虑到皮丘颜色苍白、较硬,故予脱敏注射。将配好的皮试液予以臀部肌肉注射,观察用药后的反应。患者于家人到注射室门外的椅子上交谈并等候,5~6min后,患者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头冒大汗,眼睛紧闭,尿失禁,脉搏细速,120次/分,四肢末梢凉,血压为50mmHg。2抢救措施立即给予平卧保暖,大流量吸氧,头偏向一侧,0.1%的盐酸肾上腺素1mg皮下注射,异丙嗪25mg肌肉注射,迅速建立两条静脉通道,静脉推注地塞米松10mg,静点40%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5%葡萄糖250ml加维生素C5.0g,5%葡萄糖100ml加10%葡萄糖酸钙20ml,5min后血压80/50mmHg,四肢转暖,患者恢复意识,  相似文献   
43.
脱敏注射破伤风抗毒素血清致过敏2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例1。男25岁。与人打架时被刀刺伤左臂,在外科行清创术后到门诊注射破伤风抗毒索血清。皮试阳性,皮丘红肿。直径约1.5cm,局部有痒感。护士行脱敏注射,共4次,间隔时间为每次20min。在脱敏注射过程中病人无明显不适,注射完毕后病人离科,时间为13:40。约2h后病人返科自诉全身瘙痒,查体:见前臂掌侧、耳后、腹股沟处有红斑、丘疹。瘙痒明显,遵医嘱给予葡萄糖酸钙10ml静推后离科。20:30病人又返科,自诉全身瘙痒难忍,查体;全身遍布红斑、丘疹。遵医嘱肌注异丙嗪25mg,维生素C2.0g、葡萄糖酸钙10ml加入5%葡萄糖500ml中静滴半小时后病人瘙痒症状减轻,液体续输2d后痊愈。  相似文献   
44.
目的 探讨破伤风感染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总结1994~2004年我科收治的26例破伤风感染患者的救治经验和体会。结果 22例痊愈出院,3例死亡,1例好转自动出院。结论 伤后宜常规预防,一旦诊断清楚,要采取积极的综合治疗措施,积极处理创面,防治并发症。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心肌营养素1(cardiotrophin 1,CT1)/破伤风毒素重链C端片段(tentanus toxin C fragment,TTC)(CT1/TTC)融合蛋白的构建及其对大鼠嗜铬细胞瘤(pheochromocytoma,PC12)细胞的靶向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T-A克隆等分子生物学方法构建CT1/TTC融合蛋白。体外培养PC12细胞,并将CT1/TTC融合蛋白与PC12细胞共培养,红色荧光免疫组化染色后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融合蛋白能否在TTC的靶向作用下进入PC12细胞。结果:成功构建了CT1/TTC融合蛋白,测序显示融合基因序列正确,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融合蛋白能够进入PC12细胞,并发出红色荧光。结论:采用PCR和T-A克隆等分子生物学方法能成功构建CT1/TTC融合蛋白.并且TTC能够将CT1靶向进入PC12细胞。  相似文献   
46.
破伤风抗毒素是一种免疫马血清,对人体是一种异性蛋白,具有抗原性,注射后容易出现过敏反应,过敏反应的患者病情表现往往急、重,所以在临床应用中心认真观察其药物反应,一旦发现异常,即行处理。现将在临床中遇到的2例破伤风皮试后急剧过敏反应病人的临床表现及处理经过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7.
破伤风死因探讨与治疗改进:附64例死亡病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48.
目的 对南阳市3年的新生儿破伤风疫情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掌握该市新生儿破伤风发病概况,有针对地制订防治对策。方法 对3年的监测资料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1999—2001年3年的发病率分别为0.09‰、0.07‰、0.04‰,发病县3年的年发病率均小于1‰。结论 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提倡住院分娩,推广消毒接生,对育龄妇女进行破伤风类毒素接种,从而有效降低其发病率。  相似文献   
49.
梁桂祥 《海峡药学》1995,7(2):34-34
我院1984~1991年采用东黄菪碱治疗新生儿破伤风164例(简称本组),使病死率比本院1976~1981年84例组[1](简称对照组)有显著下降,现分析如下。临床资料本组164例新生儿破伤风.男141例,女23例;病例全部来自乡村。发病年龄4~6d47例门民66%),7~9d70例(42.68%),10d以上47例(2.66%),潜伏期最短4d,最长18d,而5~7d最多达103例,其中轻型19例,中型47例.重型98例,结果33例死亡,病死率20.12%)。治疗分析新生儿破伤风发病急,变化大,病死率高,因此,除了加强护理,维持营养,控制感染外,还必须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