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99篇
  免费   167篇
  国内免费   135篇
耳鼻咽喉   8篇
儿科学   14篇
妇产科学   9篇
基础医学   152篇
口腔科学   33篇
临床医学   540篇
内科学   185篇
皮肤病学   17篇
神经病学   32篇
特种医学   143篇
外科学   332篇
综合类   910篇
预防医学   214篇
眼科学   21篇
药学   938篇
  1篇
中国医学   213篇
肿瘤学   39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57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55篇
  2020年   61篇
  2019年   63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84篇
  2015年   86篇
  2014年   142篇
  2013年   169篇
  2012年   202篇
  2011年   217篇
  2010年   176篇
  2009年   184篇
  2008年   202篇
  2007年   219篇
  2006年   185篇
  2005年   209篇
  2004年   218篇
  2003年   206篇
  2002年   158篇
  2001年   127篇
  2000年   125篇
  1999年   120篇
  1998年   95篇
  1997年   46篇
  1996年   67篇
  1995年   55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991.
对一次性使用的精密过滤输液器滤除率的试验方法进行了探讨和验证。结果表明:药液过滤器滤除率试验中所用试验液粒子的浓度与微粒污染要求的数值不应在同一数量级上;同时,试验液中≤标称孔径的粒子对滤除率试验结果也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92.
HA/PDLLA复合材料体内引导成骨过程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获得羟基磷灰石(HA)/外消旋聚乳酸(PDLLA)复合材料体内引导成骨的实验依据,采用HA/PDLLA复合材料和纯PDLLA材料对照组进行骨内植入实验,通过X线和组织学观察,从组织学角度研究了HA/PDLLA复合材料在体内引导成骨的过程和实际愈合效果,并探讨了成骨机制。体内植入实验的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HA/PDLLA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适度的生物降解性能、一定的生物学活性和骨传导性能。HA/PDLLA复合材料植入机体后,体内的无菌性炎症轻微,新骨形成速率高于纯PDLLA材料。HA微粒的存在可提高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避免材料过早丧失力学强度。  相似文献   
993.
以转铁蛋白溶液为外水相,纳米沉淀技术制备了表面含转铁蛋白的包载卡莫司汀的聚乳酸纳米微粒,药物释放时间达一周以上。体外细胞实验验证纳米微粒表面转铁蛋白保持了活性,纳米粒子与胶质瘤细胞具有较强的结合能力。立体定位注射纳米微粒至荷瘤鼠瘤腔,SPECT考察载药纳米微粒的体内分布,表明纳米微粒在颅内滞留。与对照组相比,注射载药纳米微粒的大鼠生存期显著延长,核磁共振图象显示其中2只大鼠颅内肿瘤消退,表明载药纳米粒子对恶性胶质瘤具有体内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94.
目的 :分析维脑路通水针剂微粒的变化情况 ,并与维脑路通输液中微粒进行比较。方法 :用 ZWF- 4D注射液不溶性微粒分析仪测定注射液中的微粒。结果 :维脑路通水针剂稀释到 5%葡萄糖液 2 50 ml以后 ,会使微粒大幅度增加 ,并且与 2 50 ml、含 8g维脑路通输液比较 ,不溶性微粒检测结果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直接使用维脑路通输液 ,可以减少药源性疾病 ,保障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995.
人工关节中聚乙烯微粒诱发骨溶解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人工关节中聚乙烯微粒诱发骨溶解的原因,探讨微粒物质介导骨溶解的机理。方法 建立一个聚乙烯微粒诱发骨溶解的兔动物模型,观察聚乙烯微粒诱发骨溶解的组织学改变。通过体外培养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对聚乙烯微粒反应,检测培养上沮液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结果 聚乙烯微粒引起假体周围一层纤维结缔组织界膜形成,界膜中可见大量巨噬细胞、异物巨细胞和聚乙烯微粒。体外研究发现,聚乙烯微粒可刺激单核细胞产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探究在高原地区老年慢性小创面治疗中使用富血小板血浆(PRP)联合微粒皮移植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2年2月青海省人民医院烧伤整形科收治的老年慢性小创面患者60例。根据患者入院时间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PRP联合微粒皮移植,对照组采用PRP联合刃厚邮状皮移植。采集患者的外周静脉血,采用二次离心法制备PRP;2组患者均于局部浸润麻醉下应用电动取皮机自大腿前内侧根据创面需要取合适大小刃厚皮片,皮片厚度约0.2 mm,观察组供受区比例为1∶4~1∶8,将所取皮片剪碎后切割成直径<1 mm2的微粒皮备用;对照组供受区比例为1∶1~1∶2,将所取皮片制备为大小约1 cm×1 cm的刃厚邮状皮备用。创面清创、止血后,观察组将制备好的微粒皮均匀涂抹在创面后以PRP填充创面,用聚氨酯泡沫敷料或凡士林纱布覆盖创面避免PRP流失及失活,清洁敷料覆盖并固定;对照组将制备好的PRP填充于创面,再将制备好的刃厚邮状皮片移植于PRP之上,用凡士林或聚氨酯泡沫敷料覆盖清洁敷料加压包扎。2组术后均常规行抗感染等治疗,术后第6、11、16、21、26天创面换药,直至创面完全愈合。术后第21天,统计2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统计2组患者的创面愈合时间;创面愈合后6个月,以温哥华瘢痕评估量表(VSS)对2组患者的瘢痕情况进行评估。数据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和χ2检验。 结果术后第21天,观察组治疗有效27例,无效3例,治疗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治疗有效20例,无效10例,治疗有效率为66.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78,P=0.043)。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为为26.0(24.0, 27.0) d,短于对照组[43.0(39.8, 47.3) d],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531,P<0.05)。创面愈合后6个月,观察组VSS评分中色素沉着、瘢痕厚度、血管分布和柔韧性评分分别为0(0, 0)、0(0, 0)、0(0, 0)、1(0, 1)分,均分别低于对照组[2.0(1.0, 2.3)、1.5(0.8, 2.0)、1(1, 2)、2(1, 3)分],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6.310、-4.838、-5.624、-4.431,P<0.05)。 结论在高原地区,对于老年慢性小创面的治疗,PRP联合微粒皮移植的创新技术具有提高治疗有效率、缩短创面愈合时间的疗效,为患者提供更多治愈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997.
药物研究新技术--纳米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颖  王雷 《天津药学》2003,15(1):47-49
药物是人类用于抵御和预防疾病的有力武器 ,长期以来 ,药物的研究开发为临床提供了更多的治疗工具。但是 ,现有药物仍存在着不尽人意之处 ,如药物无法在血管内滞留并达到有效药物浓度 ,无法到达特定的治疗目标 ,无法通过血脑屏障 ,无法在某个局部形成较高浓度而同时不产生毒副作用等。人们期待着更好的、能够解决目前问题的药物问世。被公认为 2 1世纪初关键技术——纳米科技的出现 ,为广大药物研究人员提供了另一种改进药物剂型的手段 ,必将使药物的应用越来越接近临床需要 ,为临床治疗带来可喜的飞跃。本文仅对近几年纳米技术在药物研究中…  相似文献   
998.
对6种中药注射剂中不溶性微粒的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忠 《中国药业》2003,12(6):52-52
目的:考察与输液配伍后6种中药注射剂中不溶性微粒的数目。方法:用ZWF—4C型注射波微粒分析仪测定配伍前后的中药注射剂中的不溶性微粒的数目。结果:配伍后液体中不溶性微粒显增加,但大多数均符合《中国药典》规定。结论:检测方法可能会对试验结果产生影响;将中药有效成分支接制成输液将成为注射剂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99.
介绍了挤出,滚圆,气流包衣法制备头孢克洛缓释微粒胶囊,缓释胶囊的体外释放试验以及健康志愿者体内的药动学证明,其维持有效血药浓度的时间为普通胶囊的1.88倍,日服该胶囊二次相当于普通制剂的三次。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制定乳酸钠林格注射液的合理处方及工艺。方法:根据氯化钙的不同处方量,通过测定其微粒变化,间接了解氯化钙在该制剂中的溶解情况;根据乳酸钠在不同pH条件下的溶解情况,摸索该制剂中间体的理想pH值范围。结果:该制剂处方中的氯化钙处方量应由0.02%改为0.016%;制剂的中间体pH值应控制在7.20~7.50。结论:改进后的处方和艺生产该制剂5批(2666瓶),经检测和留样观察1年,各项质量指标均符合规定。临床使用2300余瓶效果满意、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