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93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49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16篇
基础医学   26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556篇
内科学   325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9篇
特种医学   45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353篇
综合类   949篇
预防医学   113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343篇
  6篇
中国医学   59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69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66篇
  2020年   86篇
  2019年   75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68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57篇
  2014年   123篇
  2013年   104篇
  2012年   128篇
  2011年   159篇
  2010年   141篇
  2009年   161篇
  2008年   165篇
  2007年   153篇
  2006年   130篇
  2005年   164篇
  2004年   134篇
  2003年   135篇
  2002年   96篇
  2001年   88篇
  2000年   91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56篇
  1996年   45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6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 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脑卒中的观察和护理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住院期间发生脑卒中患者的资料,特别分析监护方法,即术后严密观察神经系统病变先兆病征、实施脑保护、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防治心律失常、正确呼吸系统与凝血系统监护、做好康复训练.结果 全组死亡2例,痊愈39例,9例仅遗留卒中部位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结论 掌握术后观察重点,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对术后及时发现脑卒中的发生及预后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2.
目的研究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泵衰竭应用体外膜肺氧合(extra 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支持治疗的效果,为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围术期循环辅助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选取东莞康华医院2012年3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867例,其中18例患者术后出现泵衰竭应用ECMO继续进行循环支持治疗的资料。观察分析患者血浆乳酸、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肌酐浓度、血管活性药物:肾上腺素及多巴胺使用剂量和心指数在ECMO建立时、运行24 h及撤机时的变化。结果18例泵衰竭应用ECMO支持治疗的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的血浆乳酸、BNP、肌酐浓度及肾上腺素、多巴胺药物使用剂量在应用ECMO支持治疗即时、运行24 h及停止时呈现显著降低趋势,而心指数则出现逐步升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围术期因ECMO严重并发症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6例。结论应用ECMO支持治疗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泵衰竭,可有效辅助治疗循环衰竭,进而降低外科换瓣患者手术死亡率。  相似文献   
93.
目的 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期间脂氧素A4(LXA4)的变化及其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IL- 10和中性粒细胞(PMN)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拟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30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17例,年龄38~72岁,ASA Ⅱ~Ⅲ级,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1)、体外循环 (CPB) 30min (T2)、CPB 停机时(T3)、停机后3h (T4)、6h(T5)、 24h(T6)时测定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以及血清中TNF-α、IL-6、IL-10和LXA4的浓度。结果 与T1时比较,LXA4、IL-10、TNF-α、IL-6、PMN水平在各时间点均明显升高(P<0.05);LXA4于T3时达到高峰后逐渐下降,于 T6时再次升高(P<0.05);IL-10在T3时达到高峰,之后逐渐下降 (P<0.05);TNF-α浓度和PMN计数于T4时达到高峰后逐渐下降,于T6时再次升高(P<0.05);IL-6于T5时达到高峰后逐渐下降(P<0.05);Spearman相关分析血清LXA4水平与IL-10、TNF-α和PMN计数之间呈相关性(P<0.05)。结论 CPB 可触发心脏瓣膜置换患者全身炎性反应, 表现为中性粒细胞和促炎细胞因子(TNF-α、L-6)水平升高,同时抗炎细胞因子IL-10和促炎症消退介质LXA4更早被激活,以促进全身炎性反应的消退。  相似文献   
94.
<正>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 induced thrombocytopenia,HIT)是临床使用肝素治疗的不良反应之一,由抗血小板4因子-肝素复合物(PF4-H)抗体所介导的高血栓风险性疾病[1,2]。约占所有接受肝素患者的0.5%~5.0%,HIT相关性病死率高达5%~10%[2]。对于HIT患者,一方面血小板计数较低,出血风险较高;另一方面处于高凝高血栓风险状态,需要积极抗凝,预防血栓形成[3],这给临床医生带来极大诊疗困惑。现将我院诊治HIT1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5.
患者女性,49岁,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重度狭窄,左房内径55mm,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病史5年。接受瓣膜置换同期采用AtricureTM双极射频消融仪行双极射频消融术治疗房颤,术后恢复窦性心律,出院2月内相继出现多源性心律失常。家属及患者拒绝植入起搏器,术后1年猝死,可能与心脏停搏有关。  相似文献   
96.
97.
目的总结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发生高钠血症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对30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出现高钠血症的患者(观察组)和同期换瓣术后血钠正常的30例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一般状况、心肾功能、血糖、手术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及术后射血分数(EF值)、血糖、血清肌酐、尿素氮分别为(70.83±35.49)min、(113.50±46.12)min、(49.38±32.22)h、(10.53±8.66)d、39.13%±8.39%、(15.40±2.29)mmol/L、(184.92±50.74)μmol/L、(26.45±16.72)mmol/L,对照组分别为(56.23±18.49)min、(90.59±23.03)min、(20.55±10.77)h、(3.27±0.83)d、51.36%±8.16%、(12.20±1.47)mmol/L、(67.52±17.19)μmol/L、(7.79±2.76)mmol/L。两组术后通气时间、住ICU时间、术后EF值、血糖、血清肌酐、尿素氮相比P均<0.05,主动脉阻断时间和体外循环时间相比P均>0.05。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出现高钠血症者心、肾功能较差、血糖较高。。  相似文献   
98.
目的比较国产舒芬太尼在三种不同心脏手术患者的临床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随机选择NYHAⅡ~Ⅲ级的心脏手术患者24例。按手术类型随机分为脱泵冠脉搭桥组(CABG)、心脏瓣膜置换组(HVR)和先天性心脏病心内矫治组(CHD)三组,每组8例。入室后建立动静脉通路,麻醉后前臂静脉注射舒芬太尼5μg/kg。静脉注射舒芬太尼后1、3、5、10、20、30、60、120、240和360 min,采肝素抗凝血浆1 ml置入密封真空试管内,-80℃低温保存直至分析。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血浆舒芬太尼浓度,3P97药理学程序分析房室模型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舒芬太尼在三组患者的药代动力学均可用三室模型完整描述。HVR组P和A分别是CABG组和CHD组的2.1倍和2.8倍及2.0和1.6倍(P<0.01);HVR组的AUC、t1/2β和k10分别是CABG组的1.65、1.8和1.3倍(P<0.01),而B、β、k31、Vc和CL均小于CABG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的t1/2π和t1/2α在分布项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t1/2β,k31,CL和AUC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HVR与CHD两组间的P、A、B、β、t1/2β、k31、Vc、Vd,CL和AUC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论舒芬太尼在三组患者的药代动力学均可用三室模型完整描述,心脏功能状态及代偿能力、体外循环与血液稀释、心内分流性疾病等均可影响舒芬太尼药代动力学特征。在临床用药时应根据患者身体状况调整用药剂量做到临床用药个体化。  相似文献   
99.
<正>心脏瓣膜置换术是治疗严重瓣膜疾病的有效手段[1-3],我国每年有近10万名患者接受治疗。我国以风湿性瓣膜疾病为主,人工机械瓣膜的使用率高达70%。由于机械瓣膜表面材料与血液相互作用及血流动力学改变,换瓣术后必需终生抗凝治疗。华法林作为机械瓣膜置换术后临床一线口服抗凝药物,但其治疗窗窄、个体差异大以及出血或血栓等并发症,合理用药已成亟待解决的临床问题。影响华法林疗  相似文献   
100.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心脏瓣膜术后患者心理状态和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120例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心理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一般的治疗方法,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加心理干预。12周为1疗程。于人组时、12周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Beck抑郁自评量表(BDI)、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对两组患者进行心理状态和生命质量评定。结果入组时两组患者SAS、B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周末试验组与对照组SAS、BDI评分比较显著降低[分别为(32.51±8.74)分比(41.84±8.03)分;(13.5±7.24)分比(21.5±5.2)分](P〈0.01);12周末试验组SAS和BDI评分比人组时均显著降低[分别为(32.51±8.74)分比(47.43±8.16)分;(13.5±7.24)分比(28.75±5.32)分](P〈0.01)。试验组患者治疗前后SF-36各分量表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表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干预有助于改善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