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576篇
  免费   6578篇
  国内免费   6032篇
耳鼻咽喉   573篇
儿科学   1268篇
妇产科学   899篇
基础医学   7374篇
口腔科学   1168篇
临床医学   12523篇
内科学   12476篇
皮肤病学   839篇
神经病学   2505篇
特种医学   2065篇
外国民族医学   93篇
外科学   5279篇
综合类   26663篇
预防医学   4874篇
眼科学   1162篇
药学   11300篇
  144篇
中国医学   9212篇
肿瘤学   3769篇
  2024年   1274篇
  2023年   3649篇
  2022年   3218篇
  2021年   3901篇
  2020年   3721篇
  2019年   3762篇
  2018年   1954篇
  2017年   3073篇
  2016年   3010篇
  2015年   3366篇
  2014年   4487篇
  2013年   4319篇
  2012年   5870篇
  2011年   6352篇
  2010年   5494篇
  2009年   5500篇
  2008年   5901篇
  2007年   5440篇
  2006年   4746篇
  2005年   4720篇
  2004年   3610篇
  2003年   3187篇
  2002年   2599篇
  2001年   2250篇
  2000年   1581篇
  1999年   1334篇
  1998年   1092篇
  1997年   1051篇
  1996年   947篇
  1995年   712篇
  1994年   585篇
  1993年   374篇
  1992年   305篇
  1991年   264篇
  1990年   204篇
  1989年   174篇
  1988年   64篇
  1987年   42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22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目的观察硫酸化八肽胆囊收缩素(sCCK-8)对TNF-α诱导大鼠滑膜细胞株RSC-364 IL-6基因表达的影响及核因子NF-κB活性,以探讨CCK-8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调控机制。方法大鼠滑膜细胞株RSC-364经TNF-α、sC-CK-8、CCK受体拮抗剂丙谷胺及溶剂单独或联合应用孵育3 h,用RT-PCR检测细胞IL-6 mRNA的表达,孵育1 h,用电泳迁移率检测NF-κB活性,孵育30 min,用Western blot检测胞浆I-κB蛋白表达。结果sCCK-8(10-8~10-6mol/L)明显增加TNF-α诱导的IL-6 mRNA表达及NF-κB活性,呈剂量依赖性,降低胞浆中I-κB蛋白水平,并可被丙谷胺所拮抗。结论sCCK-8在类风湿性关节炎(RA)发病过程中可能具有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992.
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氏病(AD)和帕金森氏病(PD)对老年人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对2000~2003年就诊于我院的53例AD、68例PD和60例正常人应用简易智力量表(MMSE)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进行分析。结果AD组与对照组相比MMSE总分及各因子分、ADL总分及各单项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PD组与对照组相比除MMSE的记忆力和语言因子分以及ADL第13项目(打电话)外,其余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AD组与PD组相比除ADL第7项(穿衣)外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D和PD对老年人的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均有显著的影响,两者相比,AD对老年人的影响更严重、更广泛。  相似文献   
993.
目的:探讨微波辐射对PC12细胞突触素Ⅰ表达及其磷酸化水平的影响,并通过对其相关影响因子BDNF及其受体TrkB改变的探讨,初步揭示突触素Ⅰ改变的机制.方法:采用30 mW/cm2微波辐射PC12细胞,于辐射后1 h,通过HPLC检测氨基酸递质释放的改变;于辐射后3 h、9 h、1 d和2 d,通过RT-PCR、Western blot和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突触素Ⅰ,BDNF和TrkB表达以及突触素Ⅰ磷酸化的改变;通过免疫共沉淀检测BDNF和TrkB相互作用的改变.结果:30 mW/cm2微波辐射后1 h,PC12细胞释放的Asp、Glu、GABA和Gly均减少(P<0.01);突触素Ⅰ mRNA于辐射后3~9 h减少,1 d增加(P<0.01或P<0.05),2 d基本恢复;其蛋白于辐射后9 h~2 d减少(P<0.01或P<0.05);磷酸化的突触素Ⅰ在辐射后3~9 h减少,1 d增加,2 d又见减少(P<0.01或P<0.05).BDNF mRNA于辐射后3~9 h减少,1 d增加,2 d又见减少(P<0.01或P<0.05);其蛋白于辐射后3 h减少,1~2 d又见增加(P<0.05或P<0.01).TrkBmRNA在辐射后3 h和2 d减少;其蛋白于辐射后3 h~1 d增加(P<0.05或P<0.01),2 d基本恢复.BDNF和TrkB的相互作用于辐射后3~9 h增强,1~2 d减弱(P<0.05或P<0.01).结论:微波辐射可引起PC12细胞氨基酸递质释放障碍,突触素Ⅰ表达及其磷酸化水平降低,BDNF和受体TrkB表达及其相互作用异常,参与微波辐射所引起的PC12细胞信息传递障碍及其修复过程.  相似文献   
994.
小白鼠15只,其中10只作实验组(用胸腺因子激活其腹腔巨噬细胞),5只(以等量生理盐水作对照)。通过扫描与透射电镜观察注射腹腔巨噬细胞的微细结构变化。结果:实验组的巨噬细胞其形态、突起、胞质内溶酶体、空泡、吞噬体、线粒体和游离核蛋白体、吞噬鸡红细胞数等均强于对照组。这些变化与活比巨噬细胞旺盛的功能状态有密切关系,本课题可进一步了解胸腺因子(一种免疫促进剂)。对巨噬细胞的激活与免疫的加强作用,并提供巨噬细胞一些形态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995.
目的:研究多房棘球绦虫重组Bb-EmⅡ/3-Em14-3-3疫苗对原头蚴攻击小鼠细胞因子变化的影响.方法:将重组Bb-EmⅡ/3-Em14-3-3疫苗分别通过皮下注射、肌肉注射、鼻腔黏膜接种和口服接种免疫BALB/c小鼠12周后, 用50个多房棘球绦虫原头蚴腹腔注射进行攻击, 攻击感染后18周剖杀小鼠, 取脾脏制备淋巴细胞悬液体外培养, 分别以多房棘球绦虫抗原(EmAg)、 刀豆素A(ConA)刺激诱生白细胞介素12(IL-12)、白细胞介素10(IL-10)和干扰素γ(IFN-γ);以脂多糖(LPS)刺激诱生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常规ELISA测定脾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2、 IL-10、 IFN-γ和TNF-α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疫苗免疫组IFN-γ、 IL-12、 TNF-α水平增加, IL-10水平降低, EmAg刺激组和ConA或LPS刺激组细胞因子水平明显高于相应的原液组.结论:多房棘球绦虫重组Bb-EmⅡ/3-Em14-3-3疫苗可诱导攻击感染小鼠产生Th1型细胞免疫应答, 增强宿主抗多房棘球绦虫感染的保护性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996.
浸润和转移是恶性肿瘤的重要特征,也给肿瘤的治疗带来困难,是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转移抑制因子23(non-metastasis,NM23)基因是最早发现的抗肿瘤转移基因之一.现在已经发现NM23是一个基因家族,包括NM23-H1、NM23-H2等重要的基因家族成员.研究表明NM23基因表达与实体瘤转移抑制有关,在很多实体瘤中可以作为进展和预后的分子标记.随着对NM23基因调控肿瘤转移的分子机制的研究的进一步开展,已经发现了一些NM23肿瘤转移抑制通路上下游的相关调控分子,为进一步的信号通路研究创造了条件.本文概述了近年来对NM23基因转移抑制通路研究的新近展,提出了以后可能的研究方向和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997.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n myocardial protection of adenosine preconditioning in different route of administration through right jugular vein and left ventricle.Methods 48 SD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ischemia reperfusion group(blank control),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group(IP,positive control),adenosine venous infusion group,adenosine in ventricular group,normal saline(NS)venous infusion group(negative control I)and NS in ventricular group(negative control Ⅱ).The ischemia reperfusion rats model were established in vivo,and then changes of heart function,serum cardiac troponin T (cTnT),superoxide dismutase(SOD),malondialdehyde(MDA)and expression of nuclear factor KB(NF-kB) were observed.Results SOD in IP[(208.63±23.88)U/ml],adenosine venous infusion group [(178.27±11.56) U/ml]and adenosine in ventricular group[(191.31±28.14)U/ml]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ischemia reperfusion group[(145.05±23.18)U/ml](P<0.05),cTnT,MDA and expression of NF-kB were lower than that in the ischemia reperfusion group (P<0.05).Heart function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ischemia reperfusion group(P<0.05);SOD in adenosine in ventricular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adenosine venous infusion group(P<0.05).cTnT,MDA and expression of NF-kB were lower than that in adenosine venous infusion group (P<0.05).Conclusion Adenosine preconditioning may mimic protective effect of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The effect on myocardial protection of adenosine in ventricular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adenosine venous infusion group.  相似文献   
998.
血管内皮损伤标志物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俞斌  叶旭军 《微循环学杂志》2006,16(1):57-58,6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DM)患者血管内皮损伤标志物的变化。方法:分别测定89例2型DM患者和76例正常对照者血浆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sEPCR),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 WF)和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并测定DM患者24h尿白蛋白排泄(UAE),根据尿UAE水平和病程分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2型DM患者血浆sEPCR、v WF及sTM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并且与其尿UAE水平和病程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血浆sEPCR、v WF及sTM水平可作为观察2型DM并发血管病变以及严重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999.
目的 观察伊贝沙坦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所致心肌细胞中蛋白质合成速率及肌球蛋白重链(MHC)基因表达改变的影响.方法 以AngⅡ及伊贝沙坦分别或同时作用于培养的细胞.采用放射性同位素[^3H]-leu掺入法检测培养心肌细胞蛋白质合成速率.应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心肌细胞心房利钠肽因子(ANF)以及α-MHC、β-MHC的表达.结果 AngⅡ处理使心肌细胞中[^3H]-Leu掺人增加(P<0.05),同时ANF 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P<0.05);α-MHC mRNA的表达显著低于正常(P<0.05),而β-MHC mRNA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P<0.05),α-MHC/β-MHC的比值下降(P<0.05).当伊贝沙坦与AngⅡ共同作用于培养的心肌细胞时,与AngⅡ组比较,[^3H]-Leu的掺入明显下降(P<0.05),与正常组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ANF的表达下降,与正常组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细胞中α-MHC的表达明显增高(P<0.05),而β-MHCmRNA的表达显著降低(P<0.05),α-MHC/β-MHC的比值上升(P<0.05).结论 伊贝沙坦能抑制AngⅡ所致的心肌细胞肥大和细胞中α-MHC向β-MHC表达的转换.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检测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一氧化氮(NO)的变化,以及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缬沙坦对培养的正常人和CHF患者单核细胞(PBMC)分泌TNF-α、NO的影响,探讨CHF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与细胞因子的联系以及缬沙坦治疗CHF的细胞因子机制。方法: 取16例Ⅲ-Ⅳ级的CHF患者静脉血,检测血清TNF-α、NO含量;分离PBMC,置24孔培养板中,分别加入AngⅡ,使其终浓度分别为0、0.01、0.1、1 μmol/L,另外一孔加入0.1 μmol/L的AngⅡ和0.1 μmol/L的缬沙坦,经24 h孵化后,检测培养上清中TNF-α、NO。结果: CHF患者血清TNF-α、NO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心功能Ⅳ级组显著高于心功能Ⅲ级(P<0.01)。不同病因CHF患者之间TNF-α、NO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 AngⅡ对正常人和CHF患者PBMC分泌TNF-α、NO均有促进作用,缬沙坦抑制AngⅡ诱导的PBMC分泌TNF-α、NO。 结论: AngⅡ促进PBMC产生TNF-α、NO,提示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与TNF-α、NO存在一定的联系,缬沙坦可能通过抑制TNF-α、NO的产生在CHF的治疗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