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6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18篇
妇产科学   9篇
基础医学   34篇
临床医学   516篇
内科学   22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74篇
外科学   207篇
综合类   393篇
预防医学   94篇
药学   188篇
  4篇
中国医学   64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57篇
  2014年   112篇
  2013年   82篇
  2012年   151篇
  2011年   131篇
  2010年   115篇
  2009年   123篇
  2008年   108篇
  2007年   86篇
  2006年   70篇
  2005年   65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59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43 毫秒
51.
52.
解答:对于需要紧急手术止血的患者,应尽可能缩短其受伤至手术的时间间隔。对于四肢开放性损伤,推荐在手术止血之前应用止血带以控制致命性的大出血。对于有出血性休克的骨盆环分离的患者,应立即采取闭合和稳定骨盆环的措施。对于已经采取稳定骨盆环的措施而血流动力学持续不稳定的患者,应尽早进行腹膜外填塞、血管造影栓塞和(或)外科手术止血。推荐采取填塞、直接外科止血和局部止血等措施以尽早控制腹腔内出血。  相似文献   
53.
目的观察缺血预处理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A)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初次行单侧TKA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缺血预处理组。缺血预处理措施为止血带持续充气加压前阻断术肢血流5 min,然后松止血带,恢复血流灌注5 min,反复2次。于肢体缺血前、再灌注24 h和72 h分别检测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K)、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乳酸脱氢酶(LDH)的含量。结果肢体缺血再灌注后各时间点与缺血前比较,血清CK、AsT、LDH含量均明显增高(P<0.05),但缺血预处理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预处理可以减低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54.
彭丹丹  王敏  谢林碧 《安徽医学》2015,36(8):985-988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混合罗哌卡因在肌间沟复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应用于上肢长时间手术中的疗效观察。方法60例急诊断指(多指)、断腕或断臂手术患者,ASAⅠ~Ⅱ级,手术时间8~10 h,随机分配为2组(n =30):罗哌卡因组(R 组)采用1%罗哌卡因15 mL +2%利多卡因10 mL 加生理盐水至40 mL;右美托咪定混合罗哌卡因组(DR 组)采用1%罗哌卡因15 mL+2%利多卡因10 mL +盐酸右美托咪定1μg/ kg 加生理盐水至40 mL。以神经刺激器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分支(腋神经)及腋路臂丛神经主分支(尺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和肌皮神经),止血带充气压力200~250 mmHg,压迫时间90 min。观察并记录入室时(T0)、阻滞后1.5 h(T1)、3 h(T2)、4.5 h(T3)、6 h(T4)、7.5 h(T5)、9 h(T6)及术毕(T7)患者的一般生命体征(MAP、HR),同时以VAS 评分法评估患者止血带反应的程度,若无法忍受止血带反应,臂丛加药后试验结束。记录患者止血带耐受情况,并以 Ramsay评分评价 R 组及 DR 组的镇静程度,记录术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与 R 组相比,DR 组患者对止血带耐受率明显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止血带疼痛时间出现延迟(P ﹤0.05);与 R 组比较,DR 组 T1~ T5时 HR 减慢(P ﹤0.05),DR 组有7例出现窦性心动过缓,两组均未出现止血带严重并发症。结论1μg/ kg 右美托咪定混合1%罗哌卡因对减轻上肢长时间手术带来的止血带疼痛安全、有效,并可延迟止血带疼痛出现的时间。  相似文献   
55.
目的:分析止血带使用时机选择对失血量及患肢再灌注损伤的影响,为减少骨科手术的再灌注损伤提供主要依据。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4月-2013年12月经我院骨科诊断并进行手术的四肢骨折患者86例作为分析对象,分为对照组A和对照组B,各43例。对照组A应用传统的方法,在术前止血带技术条件下,手术开始前即使用止血带。对照组B在术中止血带技术条件下,手术切开浅表组织并止血后使用止血带。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手术造成总失血量、血浆丙二醛浓度及术后康复情况,并比较。结果:对照组B总失血量略高于对照组A,血浆丙二醛浓度及术后康复比率均优于对照组A。P均<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前止血带技术和术中止血带技术在失血量、再灌注损伤及预后方面各有优势,可以根据手术特点选用合适止血带技术。  相似文献   
56.
邱飞梅  潘继品  吴捷  胡四平 《浙江医学》2015,37(24):2013-2016
目的探讨预注射瑞芬太尼对上肢手术止血带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上肢肘部以下手术行B超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R1组、R2组、C组,每组30例。神经阻滞完成后,R1组预注射瑞芬太尼0.6μg/kg(注射速度为0.55μg/s),R2组、C组预注射等速度等容量的0.9%氯化钠溶液,观察8min后R1组、R2组均持续输注瑞芬太尼0.05μg/(kg·min)(C组持续注射等速度等容量的0.9%氯化钠溶液);记录麻醉前(T1)、臂丛阻滞后5min(T2)、预注射后(T3)、上止血带后15min(T4)、60min(T5)以及术毕时(T6)的BP、HR,并记录视觉模拟评分(VAS)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持续监测使用瑞芬太尼期间RR、SpO2最低值、呼吸暂停时间。结果持续输注后RR、SpO2,R1组明显高于R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1组、R2组患者T3~T5时点MAP、HR较T1~T2时点有所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2更为明显;R1、R2组VAS评分在T4、T5时点明显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注射0.6μg/kg(注射速度为0.55μg/s)瑞芬太尼可以明显减弱持续输注瑞芬太尼0.05μg/(kg·min)产生的呼吸抑制,且可以抑制上肢手术止血带反应。  相似文献   
57.
目的:观察利多卡因配合止血带预处理对罗库溴铵注射痛的影响。方法选择接受经口气管插管全麻的患者60例,年龄18~60岁,ASA分级I~I 级。入选病例按分层随机方式分成3组院对照组(C组),利多卡因静推组(L1),利多卡因配合止血带静推组(L2),每组20例。入室后以20G留置针开放前臂桡侧头静脉,以三通管连接输液器,静脉滴注复方氯化钠溶液,组成静脉注射通道。以咪达唑仑1.5mg/kg进行麻醉诱导,待患者意识消失及睫毛反射消失后,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2mg,L1组给予1%利多卡因30mg后,即刻推注罗库溴铵0.8mg/kg,2s内推注完毕,观察患者上肢退缩反应。 L3组在前臂中上1/3处扎止血带,阻断静脉滴注后,给予利多卡因30mg,20s后松开止血带后,推注罗库溴铵0.8mg/kg,2s内推注完毕,观察并记录患者上肢退缩反应。结果 C组、L1组、L2组的罗库溴铵注射痛发生率分别为50%,30%,1%,与L1、L2相比,C组的罗库溴铵注射痛发生率较高(P<0.05)。而对比L1,L2组,L2组的罗库溴铵注射痛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利多卡因配合止血带预处理能更加有效的预防罗库溴铵注射痛。  相似文献   
58.
59.
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