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0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30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25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42篇
口腔科学   9篇
临床医学   324篇
内科学   76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173篇
特种医学   19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33篇
综合类   470篇
预防医学   112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193篇
  2篇
中国医学   133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77篇
  2010年   71篇
  2009年   73篇
  2008年   87篇
  2007年   114篇
  2006年   102篇
  2005年   112篇
  2004年   95篇
  2003年   113篇
  2002年   109篇
  2001年   88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71.
莱姆病是伯氏疏螺旋体引起的一种全身感染性疾病,人感染莱姆病后,可出现慢性游走性红斑、关节炎、面神经麻痹、多发性神经炎、脑膜炎和心脏损害等症状[1]。2000—2005  相似文献   
72.
大剂量人血丙种球蛋白联合地塞米松治疗GBS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大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联合地塞米松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GBS)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0年-2006年我院收治GBS60例,其中30例为观察组,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另30例为对照组,仅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观察两组疗法在改善呼吸肌及颅神经麻痹、肌力恢复方面的效果。结果:观察组的肌力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平均住院天数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观察组并发感染的机会并未增加,气管切开例数和死亡率无显著性差别。结论:应用IVIG联合地塞米松治疗GBS在肌力恢复、缩短平均住院天数方面明显优于单纯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疗法。  相似文献   
73.
目的:观察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及白细胞介素-6、超敏C反应蛋白在不同病情程度急性格林-巴利综合征病程中的变化并阐明其临床意义.方法:110例急性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选择其中病情重者35例作为观察组1,一般情况相似且病情中等者35例作为观察组2,一般情况相似病情轻者40例作为观察组3,另设健康查体者5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发病后1、14、28 d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及白细胞介素-6、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结果:发病后1 d观察组1、2、3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及白细胞介素-6、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各观察组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发病后14 d观察组1、2上述指标明显高于观察组3及对照组,观察组3与对照组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28 d后观察组1上述指标明显高于观察组2、3及对照组,观察组2、3与对照组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其中肌力恢复情况好者炎性因子水平下降明显(P<0.01).结论:急性格林-巴利综合征作为炎症反应过程,病情越危重,其体内炎性因子越高,持续时间越久,预后也越差.  相似文献   
74.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检查对格林-巴利综合征诊断和治疗的影响。方法对48例格林巴利综合征病人按常规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的异常率为75.61%。感觉神经传导的异常率为59.62%。F波异常占80.77%。肌电图监测21.05%肌肉有自发电位,34.01%肌肉运动电位时限宽,波幅低。51.82%最大用力时呈单纯相。结论神经电生理检查是格林-巴利综合征重要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75.
不典型格林-巴利综合征4例及电生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晓宇 《安徽医学》2008,29(6):738-738
自2000年以来在我院就诊的GBS20余例,其中有4例临床表现和过去经常遇到的经典GBS不同。现报告如下。 病例1患者,男性,46岁。四肢麻木3天入院。于3天前出现胸腹及腰部疼痛,伴恶心、呕吐,在当地医院拟诊“急性胃炎”予对症处理,近3天来胸腹痛及恶心、呕吐消失,但出现四肢麻木,以双侧手指、双膝以下麻木不适,行走欠稳,仍有腰痛,无明显肢体瘫痪,无神志及尿便异常,无发热史。体检:神清,双侧瞳孔等大等圆2.5mm,对光反射正常,双侧鼻唇沟对称,  相似文献   
76.
格林-巴利综合征(GBS)又称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以渐进性、对称性肢体麻痹为特点,可并有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甚至出现呼吸肌及颅神经麻痹.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共收治住院患者54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  相似文献   
77.
眼针治疗格林──巴利氏综合征18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姜萍 《辽宁中医杂志》1994,21(6):277-278
笔者以彭静山眼针疗法治疗格林──巴利氏综合征18例。其中脊神经型8例,颅神经型5例,混合型5例。治愈12例,显效5例,好转1例,无效0。并从中医理论入手探讨眼针治疗格林──巴利氏综合征的机理,其疗程长短,疗效好坏与诸因素的关系。从而提出个人体会:即眼针疗法在治疗格林──巴利氏综合征中具有“取穴少,对症多,见效快,疗效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78.
目的了解德州市格林-巴利综合征病例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德州市1997~2004年AFP监测系统报告的15岁以下格林-巴利综合征(GBS)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1997~2004年德州市AFP监测系统报告的15岁以下GBS病例120例,占报告AFP病例总数的30.85%,报告发病率平均为1.68/10万。15岁以下各年龄组均有发病,男女性别之比为2.24∶1,5~10月报告85例,占全年总病例数的70.83%,发病高峰月份为7月,有夏秋季高发的特点。主要症状有发热、肌肉痛和肢体感觉障碍,严重者出现颈项强直、面肌麻痹、呼吸困难而死亡,病死率为3.33%。麻痹以对称性麻痹为主,四肢麻痹占64.17%,双下肢麻痹占31.67%,83.33%的病例肌张力减弱,90.00%的病例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病后2个月完全恢复者占67.50%,有29.17%的病例残留麻痹。结论GBS是一种与脊髓灰质炎有相同临床症状的内科常见病,应加强监测,尤其是对小年龄组、重症病例的监测、预防和治疗,以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79.
目的探讨双向格林术治疗肺血少型复杂先心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2002年1月-2005年5月我院在行双向格林术25例;年龄5个月-14岁,其中<1岁4例,1~3岁11例,3~14岁10例;体重5~33kg;7例建立上腔静脉--右房旁路,5例利用双上腔互为旁路,行双侧双向格林术,9例体外并行循环下行双向格林术,4例体外并行循环下行双侧双向格林术。结果全组无死亡。经皮SaO2由术前(73.1±4.21)%升至术后(90.8±1.6)%,术后第11±2天出院,随访2~28个月,所有患儿发育明显加快,活动明显改善。结论双向格林术方法相对简便,是治疗肺血少型复杂先心的安全有效术式。近期效果好,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80.
格林-巴利综合征致呼吸衰竭早期观察和护理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琳  张燕  扈林 《右江医学》2005,33(2):211-212
Guillain Barre综合征即格林 巴利氏综合征(GBS)大约25%~30%的患者发生呼吸衰竭,呼吸肌麻痹是GBS的主要危险[1]。因此恰当的早期干预和护理,可减少其因急性呼吸衰竭造成的缺氧性损害以及全身并发症。现将我们观察治疗和护理的46例GBS患者总结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 2001年7月~2004年7月间观察收治的GBS患者192例,男102例,女90例,平均年龄19±0.75岁。出现呼吸衰竭46例,经治疗痊愈27例、好转13例、无变化及恶化4例、死亡2例。2.发病因素 引起 GBS呼衰的危险因素较多,如 GBS病前呼吸道与胃肠道感染、脑神经受累、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