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8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23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9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0篇
综合类   89篇
预防医学   212篇
药学   60篇
中国医学   22篇
肿瘤学   1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探讨成骨细胞(osteoblasts,OB)与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共培养体系中氟砷联合染毒对骨保护素(OPG)与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调节破骨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用成骨诱导剂诱导小鼠颅顶前成骨细胞MC3T3-E1与RAW264.7细胞建立共培养体系,培养7 d,分别用不同浓度的氟化钠(0、0.1、0.4、1.6 mmol/L NaF)、亚砷酸钠(0、0.5、2.5、12.5μmol/L NaAsO_2)以及不同剂量的氟砷联合培养基培养24 h,根据2×4析因实验设计,将染毒细胞分为对照组、0.1 mmol/L NaF、0.4 mmol/L NaF、1.6 mmol/L NaF、0.5μmol/L NaAsO_2、2.5μmol/L NaAsO_2、12.5μmol/L NaAsO_2、0.1 mmol/L NaF+0.5μmol/L NaAsO_2、0.1 mmol/L NaF+2.5μmol/L NaAsO_2、0.1 mmol/L NaF+12.5μmol/L NaAsO_2、0.4 mmol/L NaF+0.5μmol/L NaAsO_2、0.4 mmol/L NaF+2.5μmol/L NaAsO_2、0.4 mmol/L NaF+12.5μmol/L NaAsO_2、1.6 mmol/L NaF+0.5μmol/L NaAsO_2、1.6 mmol/L NaF+2.5μmol/L Na AsO2、1.6 mmol/L NaF+12.5μmol/L NaAsO_2。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细胞培养液中OPG和RANKL蛋白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OPG和RANKL mRNA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不同剂量的氟和砷单独染毒降低OPG蛋白的表达(P0.05),而不同剂量的氟和砷单独染毒增加RANKL蛋白的表达(P0.05);氟砷联合染毒显示,0.4 mmol/L NaF+12.5μmol/L NaAsO_2组与0.4 mmol/L NaF相比,OPG蛋白表达降低(P0.05);1.6 mmol/L NaF+12.5μmol/L NaAsO_2与1.6 mmol/L NaF相比,OPG蛋白表达降低(P0.05)。OPG蛋白表达在0.1 mmol/L NaF+0.5μmol/L NaAsO_2和0.4 mmol/L NaF+0.5μmol/L NaAsO_2组高于0.5μmol/L NaAsO_2组(P0.05),但低于氟、砷单独染毒之和;分别与2.5、12.5μmol/L NaAsO_2组相比,OPG蛋白在1.6 mmol/L NaF+2.5μmol/L NaAsO_2组和1.6 mmol/L NaF+12.5μmol/L Na AsO2组明显降低(P0.05)。在0.1、0.4、1.6 mmol/L NaF组中,随着砷染毒浓度的增加,RANKL蛋白表达均受到抑制,除了在0.4 mmol/L NaF+0.5μmol/L NaAsO_2组和1.6 mmol/L NaF+2.5μmol/L NaAsO_2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外,其余各联合组的表达均低于各自氟单独染毒组(P0.05),且也低于氟、砷单独染毒之和。在0.5、2.5、12.5μmol/L NaAsO_2组中,随着氟染毒浓度增加,RANKL蛋白表达均受到抑制,除了在0.4 mmol/L NaF+0.5μmol/L NaAsO_2组、1.6mmol/L NaF+2.5μmol/L NaAsO_2组及0.1 mmol/L NaF+12.5μmol/L NaAsO_2组无明显差异(P0.05)外,其余各联合组表达均低于各自砷单独染毒组(P0.05);且所有联合组均低于氟、砷单独染毒之和。OPG和RANKL m RNA与其蛋白表达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氟对OPG、RANKL蛋白表达有主效应作用(F=7.57、7.38,P0.05);砷对OPG、RANKL蛋白表达也有主效应作用(F=19.86、10.22,P0.05);在氟砷联合染毒对OPG和RANKL蛋白表达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F=4.93,11.61,P0.05)。结论在共培养体系中,氟、砷染毒均可通过降低OPG同时上调RANKL的表达来调节OPG/RANKL的比例,增加OC的分化成熟,从而使得骨吸收功能增强。氟砷联合染毒对OPG和RANKL表达的交互作用主要表现为拮抗。  相似文献   
52.
茶多酚对硝酸羟胺染毒小鼠血常规和血清生化值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观察绿茶提取物茶多酚对硝酸羟胺染毒小鼠血常规、血清生化值的影响。方法 采用腹腔注射硝酸羟胺建立中毒模型。雄性ICR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硝酸羟胺染毒组、茶多酚预防组、茶多酚治疗组 ,常规测量各组外周血细胞和生化指标。结果 经过统计学分析 ,茶多酚可明显促进硝酸羟胺中毒导致的小鼠血常规的WBC、RBC、HGB、PLT计数改变的恢复 ,部分血清生化值AST/ALT、ChE、ALB、LDH、UA、Fe病理性改变的恢复。结论 茶多酚灌胃给药对硝酸羟胺中毒引起的氧化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3.
目的观察砷、氟及砷氟联合染毒对SGC-7901细胞基因组DNA的损伤作用及特点。方法砷、氟染毒剂量10μmol/L,染毒后4h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结合彗星图像分析系统检测DNA损伤。结果①NaAsO2组尾长和尾动量明显大于对照组,NaF组拖尾率显著高于对照组;②氟砷联合染毒组拖尾率、尾DNA含量、尾长和尾动量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意义,但氟与砷引起的DNA损伤作用之间没有观察到交互作用。结论NaAsO2与NaF均可引起DNA损伤,但它们的损伤机理可能是不同的;氟与砷联合染毒仅表现为简单相加作用。  相似文献   
54.
目的探讨复方中药制剂(海尔福口服液)对铅中毒小鼠大脑、血液组织生化指标的干预作用。方法用浓度为2g/L醋酸铅水溶液给予小白鼠腹腔注射,每天一次,连续14d,建立铅中毒动物模型。造模后第1天,小鼠分组:大剂量治疗组(高剂量组)、小剂量治疗组(低剂量组)、模型组(即中毒不治疗组),同时设正常组(即不染毒组),然后用两个大小不同的剂量海尔福口服液给予灌胃治疗。测定实验前(铅染毒前)、实验中(中毒后,治疗前)、实验后(治疗后)各组血红蛋白(Hb),实验结束,从眼球取血,分离血清,测定各项生化指标,处死动物,取大脑,在冷冻下用生理盐水制备成10%的脑匀浆,离心取上层液放冰箱保存,待测定各项生化指标。结果高剂量组、低剂量组、模型组、正常组,脑匀浆铅依次分别为(170.96±22.29)、(154.64±13.49)、(253.49±50.90)、(28.79±7.16)×10~9mmol/L,血清铅依次分别为(105.02±53.70)、(99.20±29.86)、(270.04±61.72)、(33.20±11.52)×10~9mmol/L;治疗组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或P〈0.05),正常组最低;血清ALT活性依次分别为(110.0±32.21)、(144.17±52.05)、(145.75±23.13)、(74.50±36.67)Karu,正常组和高治组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和〈0.01);中毒组染毒后血红蛋白明显低于染毒前(P〈0.01),治疗后治疗两组均有明显回升,而模型组没有明显变化;脑SOD活力各组依次分别为(90.54±39.26)、(81.35±21.33)、(56.65±4.71)、(133.82±68.16)u/mg.prot,模型组最低,正常组最高,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指标如脑GSH、TchE、MDA、血清尿素,尚未见明显变化。结论中药制剂对铅中毒小鼠显示出明显的疗效,降低血铅脑铅,提高血红蛋白,保护肝脏功能,提高机体抗氧化功能。  相似文献   
55.
<正>重金属铅是一种对人体多个系统和器官具有毒性的重金属元素,在体内无任何生理功能,理想血液铅的浓度为0。由于铅在环境中可长期蓄积,不能降解,可以通过呼吸系统和消化器官进入人体,99%从肾脏代谢,肾脏是铅中毒的主要受损器官[1]。以肾近曲小管损害为主要特征。本文以大鼠肾细胞(NRK)为研究模型,采用不同剂量的醋酸铅染毒,检查反映铅对NRK细胞毒性的基础指标:细胞存活率、细胞超微结构、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谷氨酰转肽酶(γ-GT),探讨铅对肾细胞毒性作用的机制。  相似文献   
56.
益气解毒方阻断气虚染毒大鼠鼻咽上皮细胞癌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益气解毒方调节NF-κB途径阻断气虚染毒大鼠鼻咽癌变的影响。方法大鼠腹腔注射二亚硝基哌嗪(DNP)和佛波醇酯(TPA),同时进行力竭游泳,诱导大鼠诱发鼻咽癌变模型,予以益气解毒方干预,定期分批处死大鼠,取鼻咽组织做病理检测,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蛋白表达。结果在诱发鼻咽癌变进程的单纯性增生阶段,与模型组比较,益气解毒方组和维甲酸组大鼠鼻咽上皮细胞的NF-κB p65和IκBα蛋白表达活性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在异型增生阶段,益气解毒方组对鼻咽上皮细胞的NF-κB p65蛋白表达活性显著低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IκBα蛋白表达活性显著高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解毒方能够有效阻断气虚染毒大鼠鼻咽上皮细胞癌变进程,其作用与其有效调节NF-κB途径关键基因NF-κBp65和IκBα的蛋白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7.
目的 探讨低浓度家装污染对孕鼠子代神经系统的形态和神经行为的影响.方法 将孕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染毒组,分别在孕早期(d1~d10)给予相应的处理.在生后不同时间观察新生大鼠大脑的发育以及海马神经元的形态变化,并检测新生大鼠的早期反射和神经行为活动.结果 各组新生大鼠脑组织无畸形,但染毒组海马CA1区变性坏死的神经元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出生1个月后染毒组海马CA1区神经元的数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行为学检测发现,染毒组早期反射出现的时间均明显长于对照组,且空间探索能力降低.结论 化学染毒可导致新生大鼠海马神经元的变性、坏死,并对仔鼠的学习记忆功能具有损害作用.  相似文献   
58.
乐果对大鼠脑毒蕈碱受体的影响及其与胆碱酯酶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研究乐果急性染毒对大鼠脑M1、M2 受体的影响。方法  2 4只SD大鼠随机分为 4组 ,采用皮下注射染毒 ,乐果剂量分别为 0、2 5、5 0、10 0mg/kg。染毒后 4 8h取大鼠脑组织 ,采用放射结合法分析M1、M2 受体数目和亲和力。结果 乐果各剂量染毒组大鼠胆碱能M1、M2 亚型的受体密度均低于对照组 ,其中 10 0mg/kg组大鼠脑中M1受体密度为 (2 4 4 .4± 81.4 )fmol/mgpro ,同对照组 [(44 0 .0± 95 .0 )fmol/mgpro]相比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M2 受体密度与对照组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染毒组大鼠脑M1、M2 受体亲和力均高于对照组 ,但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相关分析发现 ,脑组织中胆碱酯酶 (ChE)活力与M1受体密度相关 (r=0 .5 83,P <0 .0 1)。结论 急性乐果染毒后大鼠脑中M1、M2 受体密度有下降趋势 ,可能与ChE活力改变有关。提示机体胆碱能亢进症状减轻可能与大鼠脑中的M1、M2 受体数目的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59.
目的 观察急性镉中毒对小鼠血液成分的影响。方法 小鼠腹腔注射氯化镉水溶液 ,剂量为 2mg/kg ,分别于注射后 1、 2、 4和 16d尾静脉取血 ,测定小鼠血液成分。结果 染镉后 1d ,白细胞〔 (6 0 2± 1 2 6)× 10 9/L〕与对照组〔(8 15± 2 3 4 )× 10 9/L〕比较明显减少 (P <0 0 5) ;染镉后 92h白细胞已经恢复正常。染镉后 1d ,红细胞减少 ,血红蛋白〔 (13 6± 15)g/L〕与对照〔 (157± 2 1)g/L〕比较明显下降 (P <0 0 5) ;染镉后 4d ,红细胞〔(10 88± 1 3 4 )× 10 12 /L〕与对照组〔 (8 68± 1 54)× 10 12 /L〕比较显著增多 (P <0 0 1) ,血红蛋白 (178± 16)g/L对照组(157± 2 1)g/L比较明显上升 (P <0 0 5)。血小板在 4d内变化不明显 ,但在 16d时显著增多。结论 急性镉中毒对血液中不同成分的作用存在差异 ,在一定时间内 ,导致白细胞减少 ,引起红细胞和血小板增多  相似文献   
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