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32篇
  免费   462篇
  国内免费   302篇
耳鼻咽喉   2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206篇
口腔科学   6篇
临床医学   1149篇
内科学   1755篇
皮肤病学   206篇
神经病学   505篇
特种医学   385篇
外国民族医学   4篇
外科学   128篇
综合类   2425篇
预防医学   486篇
眼科学   9篇
药学   1113篇
  30篇
中国医学   776篇
肿瘤学   8篇
  2024年   87篇
  2023年   308篇
  2022年   279篇
  2021年   316篇
  2020年   312篇
  2019年   372篇
  2018年   161篇
  2017年   342篇
  2016年   331篇
  2015年   402篇
  2014年   643篇
  2013年   586篇
  2012年   701篇
  2011年   690篇
  2010年   575篇
  2009年   505篇
  2008年   625篇
  2007年   466篇
  2006年   385篇
  2005年   397篇
  2004年   215篇
  2003年   160篇
  2002年   103篇
  2001年   64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81.
摘 要: 目的:探究中老年人颈动脉斑块与血清25羟维生素D (25-OH-D) 的相关性。 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 年 12 月自愿参与该研究的上海市浦东新区北蔡社区常住居民 412 人为研究对象,测定及记录其一般临床资料及血清 25-OH-D 等实验室检测结果。依据血管 B 超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有斑块组 268 人和无斑块组 144 人,比较两组人群血清 25-OH-D水平差异,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各变量的关系,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有斑块 组血清 25-OH-D 为 (45.18±18.71) nmol/L,无斑块组为 (56.12±19.54) nmol/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573,P< 0.05)。相关性分析显示颈动脉斑块与收缩压、HbA1c、年龄呈正相关 (r值分别为0.388、0.119和0.128,P值均<0.05);与 血清 25-OH-D 呈负相关 (r=-0.365,P<0.01)。血清 25-OH-D 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相关因素 (OR=0.973,95%CI: 0.960,0.985,P<0.05)。结论:低水平血清25-OH-D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心外膜脂肪垫厚度与冠脉易损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5月本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30例,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组46例和稳定性心绞痛组84例。超声心动图测量心外膜脂肪垫厚度,血管内超声成像系统测量患者病变处血管及管腔面积、病变部位的血管外弹力膜面积,计算重构指数、管腔面积、斑块负荷。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脂联素、内脂素、抵抗素水平。结果血清脂联素、内脂素、抵抗素水平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组与稳定性心绞痛组患者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急性冠脉综合征组患者冠状动脉重构指数、斑块负荷、心外膜脂肪垫厚度均明显高于稳定性心绞痛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心外膜脂肪垫厚度与重构指数、斑块负荷均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心外膜脂肪垫厚度与血管内超声评价的冠脉斑块易损性明显相关,可作为冠心病高危人群的早期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83.
目的 研究颈动脉粥样斑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 将82例冠心病待排和冠心病患者按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成正常组和冠脉粥样病变组,同期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结果 颈动脉粥样斑块与冠脉弱粥样硬化之间有较密切的关系。颈动脉粥样斑块对狭窄性冠状动脉病变预测的敏感性为71.7%,特异性为91.9%,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7%和73.9%,其准确性为81.7%。结论 颈动脉超声检测可作为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84.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由于粥样斑块的破裂启动一系列事件并导致血栓形成。近年来提出止血的外源性启动、内源性维持的观点。在血栓形成中起重要作用。为进一步了解组织因子(TF)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在ACS中的作用,我们测定了63例ACS患者即不稳定性心绞痛(UAP)及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血浆TF和TFPI含量及活性.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5.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基因(MMP-9)启动子C-1562T多态性与脑血管病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相关性。方法 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的检查,筛选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患者120例,设立健康对照组(100例),记录临床资料,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对入选患者的MMP-9基因启动子C1562T位点进行基因检测,统计两组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并分析基因多态性是否与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形成存在相关性。结果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年龄及疾病相关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饮酒、血糖、血脂、血压、超敏CRP、同型半胱氨酸等均与动脉粥样硬化的不稳定斑块形成相关(P<0.05);病例组CT、TT基因型和T等位基因的频率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增高(P<0.05);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T等位基因可能是不稳定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危险因素与脑血管疾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形成存在相关性;基质金属蛋白酶-9基因C-1562T多态性与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形成存在相关性;T等位基因可能是动脉粥...  相似文献   
86.
早老性痴呆(Alzheimer′s disease,AD)是困扰人类的神经系统主要疾病之一。其基本病理表现是在广泛分布在大脑皮层和海马结构的β-淀粉样斑块。斑块的主要成分是由β-淀粉样前体蛋白(β-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β-APP)衍生的38-42个氨基酸的有神经毒性的多肽(Aβ,β/A4)。APP是在多种组织表达的跨膜糖蛋白,至少有六种剪接形式,长度分别为365、563、695、714、751、770个氨基酸残基。其中695、751、770为主要形式。APP 751和APP 770都包含在结构和功能上已知的蛋白酶抑制子编码区。APP 695主要在大脑表达,尤其在AD病人的海马回和皮层中APP 695与APP 751的比率异常,且与脑中这些部位斑块的数量呈正相关。APP基因位于染色体21q 11.2~22.2上,由18个外显子和17个内含子组成,总长约170kb。Aβ跨第16和17外显子,Aβ部分(1-28AA)位于膜上,部分(29-42AA)位于膜外。  相似文献   
87.
颈动脉斑块与心脑血管阻塞性疾病关系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颈动脉斑块与心脑阻塞性疾病及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RAO)的关系。方法 1995年10月至2002年7月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我院心脑血管疾病患者149例行颈动脉检查。结果 检出颈动脉斑块者74例,未检出斑块者75例。有斑块者较无斑块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明显增加(P<0.01)。结论 颈动脉斑块严重程度的增加,其内膜中层厚度亦呈增厚趋势。前者是造成脏器梗死的重要原因之一。颈动脉斑块的检测和治疗可作为心脑血管及CRAO疾病的重要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88.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包括不稳定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及急性缺血性心源性猝死,是当今社会危害人体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认为,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主要是由斑块的稳定性而非大小决定,不稳定斑块的破裂、继发血栓形成是ACS发病的病理基础,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在30多年前首次被发现时作为活化T淋巴细胞的产物,  相似文献   
89.
B超检查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B超检查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高血压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高频彩超检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94例。结果 颈动脉粥样梗化斑块检出37例,检出率为35.7%。高血压患者年龄越大,病史越长,检出率越高。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标志之一,高血压是颈动脉结构及功能改变的主要因素之一,B超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临床判断高血压病情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90.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分级在预测冠心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界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其斑块分级在估测冠心病中的最佳预测值。【方法】用高频超声检测125例患者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颈动脉分叉处内中膜厚度,以及颈动脉斑块分级,评价它们估测冠心病的作用,并用ROC曲线评价它们的诊断价值。【结果】冠心病组颈总动脉及分叉处内中膜增厚、斑块分级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分析显示颈总动脉及分叉处内中膜增厚、斑块分级均可估测冠心病,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0.75、0.74;将颈总动脉分叉处内中膜增厚≥1.3mm,颈总动脉内中膜增厚≥0.9mm,颈动脉斑块分级≥2定义为阳性,3者联合评价其阳性积分,则ROC曲线下面积为0.82,以3者中任2项阳性为预测值估测冠心病,灵敏度95.3%,特异度84.2%,阳性预测值85.3%,阴性预测值86.4%。【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查颈总动脉及其分叉处内中膜厚度、颈动脉斑块分级可用于估测冠心病。以3者联合评价诊断价值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