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912篇
  免费   2755篇
  国内免费   1946篇
耳鼻咽喉   237篇
儿科学   281篇
妇产科学   448篇
基础医学   1673篇
口腔科学   359篇
临床医学   13418篇
内科学   3692篇
皮肤病学   216篇
神经病学   948篇
特种医学   1922篇
外国民族医学   50篇
外科学   4385篇
综合类   18493篇
预防医学   8829篇
眼科学   634篇
药学   9985篇
  162篇
中国医学   5951篇
肿瘤学   930篇
  2024年   419篇
  2023年   1667篇
  2022年   1443篇
  2021年   2091篇
  2020年   1928篇
  2019年   1758篇
  2018年   764篇
  2017年   1389篇
  2016年   1485篇
  2015年   1856篇
  2014年   3359篇
  2013年   3191篇
  2012年   3949篇
  2011年   4179篇
  2010年   3939篇
  2009年   3757篇
  2008年   8209篇
  2007年   5959篇
  2006年   4138篇
  2005年   5674篇
  2004年   2877篇
  2003年   1828篇
  2002年   1138篇
  2001年   984篇
  2000年   796篇
  1999年   630篇
  1998年   498篇
  1997年   428篇
  1996年   363篇
  1995年   398篇
  1994年   343篇
  1993年   196篇
  1992年   164篇
  1991年   179篇
  1990年   177篇
  1989年   161篇
  1988年   74篇
  1987年   65篇
  1986年   56篇
  1985年   48篇
  1984年   21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991.
吴伟  邱月华 《黑龙江医学》2001,25(9):675-675
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若抢救不及时可导致产妇死亡。本文就 1992 - 10~ 2 0 0 0 - 0 6住院经阴式分娩的产妇 15 16例中 ,并发产后出血的 38例产妇进行回顾性分析 ,并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15 16例 ,并发产后出血 38例 ,发生率为 2 5 1%。年龄 2 0~ 36岁之间 ,平均为 2 5 8岁。初产妇 32例 ,经产妇 6例。出血时间 :在产后 2h内 34例 ,在产后 2h后 4例。产后出血量的计算 :胎儿娩出后 ,已消毒弯盘收集阴道出血及纱布浸血计算法估计出血量。总出血量为产后 2h内的出血量。出血原因 :子宫收缩乏力出血 2 0例 ,占 5 2 6…  相似文献   
992.
1 久病初愈 “气从不康”“化不可代 ,时不可违”出自《素问·五常政大论》。本篇在以五运六气理论论述气候变化规律及对人体生理病理影响的基础上 ,指出疾病康复与时间之间的关系 ,为病后的康复治疗提出了时间康复的理论问题 ,值得我们加以研究并应用于实践。原文 :“帝曰 ,其久病者 ,有气从不康 ,病去而瘠 ,奈何 ?岐伯曰 :昭乎哉 !圣人之问也 ,化不可代 ,时不可违。”岐伯认为黄帝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水平的问题。“气从不康”,即大病久病愈后 ,邪气已祛除 ,正气已通顺 ,但初愈者仍虚弱而不康壮 ,其原因是什么 ?应该如何使其完全恢复健康 ?…  相似文献   
993.
徐凤纳甲法的实验研究—合日电针的效应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正常在校大学生为实验对象,按徐凤纳甲法的10d开穴按时取穴,在相同条件下观察了电针各合日开穴对心收缩时间间期的效应差异。结果发现,虽然各合日开穴电针后STI各指标的变化有所不同,但经统计学处理,各相合2d开穴的STI各指标电针前后差值之间的判别均无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按照徐凤纳甲法的10d开穴按时取穴电针,相合2d开穴的电针效应之间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94.
吴芹  张海燕 《河北医学》2001,7(12):1145-1146
胺碘酮是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之一 ,但静脉用药副作用大 ,制剂来源也较困难 ,口服制剂起效缓慢 ,加大剂量增加毒副作用 ,为缩短起效时间又尽量避免增加毒副作用 ,我们采用加大首剂量的负荷疗法 ,加快了起效时间。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采用首剂大剂量疗法的病人 70例 (观察组 )均为 2 0 0 0年4月至 2 0 0 1年 5月住院病人。其中男 46例 ,女 2 4例 ,年龄 31~ 66岁 (平均 48.5岁 )。心律失常类型为 :持续性心房纤颤 32例 ,阵发性或新近发生 (近 2月发生 )的心房纤颤 1 6例 ,室性早搏 1 5例 ,房性早搏 3例 ,房性早搏加室性早搏、交界…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探讨普罗布考对脑梗塞患者一氧化氮(NO)的调节作用。方法:用Green改良法检测脑梗塞患者血清服药前和服药后的NO含量。结果:脑梗塞患者得血清NO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值(P<0.05),服用普罗布考治疗4周后患者NO水平恢复正常,临床疗效较常规治疗组明显提高(P<0.05)。结论:普罗布考可调节脑梗塞患者NO水平、减轻缺血性损伤、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96.
目的 了解正常儿童的凝血酶原时间 (PT)、纤维蛋白原 (Fg)及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的正常值及该值与患儿出血的关系。方法 应用ACL 2 0 0型全自动凝血仪及其配套试剂 ,检测 180例正常儿童凝血三项 ,12 3例出血性疾病患儿的凝血三项及凝血因子活动度。结果  180例正常儿童的PT :( 12 .1± 0 .5 )s,Fg :( 2 .5 3± 0 .13)g/L ,APTT :( 2 6 .3± 4.6 )s。PT >正常 3s,临床出血 33.3% ;PT >18s,临床出血为 94.1%。Fg在0 .44~ 1.5 g/L ,临床出血为48.0 % ;Fg在1.5~ 4.5 g/L ,临床出血与其他凝血因子减少有关 ;Fg >4.5 g/L与血液高凝状态有关。APTT在 35~ 40s,临床出血为14.2 % ,即为异常 ;APTT在 40~ 5 0s ,临床出血为 6 3.3% ;APTT >6 0s,临床出血为 80 .8%。结论 PT、APTT时间延长与凝血因子活性减低程度、临床出血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97.
肺栓塞的概念及其分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肺栓塞是指全身静脉系统内的栓子游离后堵塞肺血管床 ,其中栓子的 99%是血栓性质的 ,非血栓性的栓子常见在骨折时的脂肪栓塞 ,外伤及心肺复苏后发生骨髓栓塞 ,肝癌、肾癌等浸润静脉而出现的肿瘤栓塞以及难产、剖宫产时发生的羊水栓塞。急性肺栓塞的栓子几乎均为血栓性质 ,但由于血栓大小的不同 ,堵塞肺血管床的大小、程度及时间的不同 ,临床表现呈多样变化 ,较为复杂 ,从临床上完全无症状出现到猝死的发生 ,呈现较宽的临床表现谱 ,其中广泛型急性肺栓塞的患者 ,往往处于休克状态或发生猝死。如果对这种重危急性肺栓塞患者 ,采用早期诊断 ,确…  相似文献   
998.
随着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遗传学的飞速发展 ,对止血、凝血和血栓性疾病的研究 ,无论从基础理论还是临床应用方面均取得了巨大进步 ,特别是分子水平的研究不仅使人们对凝血过程和血栓形成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也使疾病的诊断方法、药物监测手段及血栓病的防治措施层出不穷。目前大中型医院普遍采用了全自动或半自动血凝仪来检测凝血、抗凝及纤溶异常 ,这既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又有利于质控。本文探讨了标本不同存放时间和温度对凝血试验结果的影响及其质量控制 ,现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标本来自门诊的健康查体者 40例 ,…  相似文献   
999.
膈神经传导时间的测定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用经皮电刺激双侧膈神经法测定膈神经传导时间(PNCT)的正常值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13例肺功能正常者和7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用经皮电刺激双侧膈神经法测定PNCT。结果:①13例肺功能正常者左、右侧PNCT分别为:(7.02±0.86)ms和(8.13 ±0.91)ms,右侧显著长于左侧(P<0.001);②7例COPD患者左、右侧PNCT分别为:(7.19 ±0.72)ms和(8.08 ±0.84)ms,右侧同样长于左侧(P<0.05);③肺功能正常组COPD组间,双侧PNCT均没有统计学上的差异(双侧P>0.05);④PNCT与年龄和身高呈直线相关,而与体重无显著性相关;⑤PNCT不随电流刺激量增高而变化。结论;左、右侧PNCT的正常值分别为:(7.02 ± 0.86)ms和(8.13 ±0.91)ms;COPD肺功能异常者的PNCT基本无变化;PNCT与受试者的身高和年龄相关,不受电刺激强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00.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7例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以来 ,我科在抢救有机磷农药中毒中死亡 7例 ,现就 7例死亡原因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7例中 ,男 1例 ,女 6例 ,年龄 17~ 6 1岁 ,均经口中毒 ,其中敌敌畏中毒 4例 ,乐果中毒 2例 ,杂草灵中毒 1例。中毒至死亡时间 12小时~ 5天。死亡原因 :(1)经口服农药剂量大 ,就诊时间迟死亡 3例 ,占 4 2 86 % ;(2 )阿托品用量不足死亡 2例 ,占 2 8 5 7% ;(3)洗胃不彻底继续吸收中毒死亡 1例 ,占 14 2 9% ;(4)阿托品减量过快死亡 1例 ,占 14 2 9%。2 讨论2 1  7例死亡者经口有机磷农药中毒剂量均超过 10 0ml,而中毒后就诊时间均在 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