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286篇
  免费   6221篇
  国内免费   4210篇
耳鼻咽喉   261篇
儿科学   438篇
妇产科学   459篇
基础医学   1547篇
口腔科学   284篇
临床医学   9426篇
内科学   5544篇
皮肤病学   539篇
神经病学   1729篇
特种医学   1780篇
外国民族医学   144篇
外科学   2928篇
综合类   25627篇
预防医学   6893篇
眼科学   412篇
药学   39403篇
  56篇
中国医学   26575篇
肿瘤学   4672篇
  2024年   571篇
  2023年   2035篇
  2022年   1728篇
  2021年   2011篇
  2020年   1967篇
  2019年   2088篇
  2018年   1215篇
  2017年   2312篇
  2016年   2309篇
  2015年   2922篇
  2014年   4965篇
  2013年   4801篇
  2012年   6886篇
  2011年   7106篇
  2010年   6772篇
  2009年   6705篇
  2008年   8080篇
  2007年   7067篇
  2006年   6715篇
  2005年   7178篇
  2004年   6629篇
  2003年   5920篇
  2002年   4858篇
  2001年   4506篇
  2000年   3333篇
  1999年   2716篇
  1998年   2185篇
  1997年   2081篇
  1996年   1942篇
  1995年   1896篇
  1994年   1517篇
  1993年   1132篇
  1992年   1108篇
  1991年   1031篇
  1990年   849篇
  1989年   966篇
  1988年   183篇
  1987年   158篇
  1986年   102篇
  1985年   60篇
  1984年   49篇
  1983年   29篇
  1982年   24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2篇
  1965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络病学说”作为重要的中医基础病机之一,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肿瘤类疾病的临床诊疗中,其对于肿瘤的发生发展以及转移等机制研究与治疗均有理论指导意义。“络病”在形态与功能上与现代医学中的肿瘤微血管、微循环概念相似;瘀阻络脉与肿瘤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类似,故运用“通络法”抗肿瘤具有充足的理论依据。虫类药是动物药的别称,作为通络药的代表,善于搜刮剔络,在肿瘤的防治中起到了活血化瘀通络、攻毒散结通络、搜风解毒通络以及补益培本通络等作用。通过梳理“络病学说”的起源、发展与成熟阶段的主要思想内涵,整理并总结现代肿瘤治疗中“络病学说”的相关研究与应用,并分析虫类药在通络法中的具体应用,以期为开展中医络病防治肿瘤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艾灸对面肌痉挛(HFS)患者面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方法选择86例HFS患者,根据密封信封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予卡马西平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针刺联合艾灸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痉挛强度、肌电图F波与面神经传导速度、面部残疾指数(FDI)与生活质量差异。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面肌痉挛强度分级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波时限、波幅均显著降低(P0.05),患侧面神经传导速度显著提高(P0.05),健侧面神经传导速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F波时限、波幅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患侧面神经传导速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FDI躯体功能评分显著升高(P0.05),社会功能评分显著降低(P0.05),生活质量评分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FDI躯体功能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FDI社会功能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联合艾灸治疗HFS疗效显著,可抑制面神经的异常兴奋,降低异常冲动传导,加速面神经传导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14.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21):1984-1988
[目的]通过压缩强度的测定和扫描电镜的观察,评价本研究制备的载三联抗痨药HRZ硫酸钙/聚氨基酸人工缓释材料的物理性能,从而制定构成缓释材料各成分的优化配比方案。[方法]实验组分为A1、A2、A3、A4、A5五个亚组,避光环境下分别根据五种不同比例的配比方案,称取适量硫酸钙/聚氨基酸、异烟肼(INH,H)、利福平(RFP,R)、吡嗪酰胺(PZA,Z)制备成直径9 mm、高6 mm圆柱状载药人工缓释材料,每一亚组制备8块,干燥。对照组B组为不含任何药物的人工缓释材料,以同法制备8块。将制备好的人工缓释材料在电子力学万能材料试验机上测定压缩强度;并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显微结构。[结果](1)实验组各亚组药占比重量A19.09%、A212.28%、A313.79%、A416.67%、A528.57%时,压缩强度分别依次为(11.63±0.18)MPa、(10.74±0.25)MPa、(10.11±0.24)MPa、(3.48±0.22)MPa、(1.18±0.18)MPa;对照组不含药物,压缩强度为(18.62±0.16)MPa;6组数据分别进行组间比较,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7 141.068,P=0.000);(2)硫酸钙/聚氨基酸人工缓释材料晶体之间存在大量的空隙,为承载药物提供了丰富的空间。[结论]载三联抗痨药HRZ硫酸钙/聚氨基酸人工缓释材料随着抗痨药物药占比的增加,压缩强度逐渐降低;但在一定药物含量范围内,人工材料的强度变化并不明显;硫酸钙晶体间的空隙是该人工材料承载抗痨药物的空间。  相似文献   
15.
人类微生物群是由寄生在人体上皮屏障的细菌和其他微生物组成的,其中大部分位于肠道内,与宿主之间形成共生的关系。机体肠道微生物的组成虽然受到年龄、饮食、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但在正常生理情况下是相对稳定的。近年来,肠道菌群与恶性肿瘤的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肠道菌群不但能够维持局部稳态,还能调节机体代谢、炎症和免疫等生理过程。有研究表明,微生物群,特别是肠道菌群能够显著调节机体对癌症治疗的反应性以及机体对毒副反应的敏感性。检查肠道菌群中各菌种之间的比例可作为筛查恶性肿瘤的新方法。本文将综述微生物群具有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抗肿瘤治疗疗效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的证据,以及其中所涉及的微生物种类,从而为恶性肿瘤精准治疗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就齐拉西酮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脑电生物反馈对精神分裂症疗效的影响以及齐拉西酮联合脑电生物反馈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对疗效的影响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陕西医学杂志》2015,(6):761-762
<正>化疗是乳腺癌患者术后降低肿瘤复发风险,延长生存期的最主要的方法。但近年文献报道,化疗后能够引起患者认知功能障碍[1-2]。我们对2010~2013年在我院手术并行化疗的80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探讨乳腺癌患者化疗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因素,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手术并行化疗的80例乳腺癌患者,平均年龄48.6±7.6岁,受教育时间6.8±3.1年。并分别在手术前及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慈菇多糖干预S180肿瘤模型的小鼠实验,研究其抗肿瘤的功效。方法将ICR雄性小鼠48只按体重随机分为6组:模型组、慈菇多糖低、中、慈菇多糖高剂量组(100、200、300 mg/kg·d)、香菇多糖组(0.577 mg/kg,2次/周)和环磷酰胺组(20 mg/kg·d)。前11 d慈菇多糖组按各自剂量灌胃,其余组以等量蒸馏水灌胃,第11 d建立S180荷瘤小鼠动物模型。造模次日开始,各剂量组小鼠给予相应药物,连续11 d。第23 d测定小鼠抑瘤率、瘤重、脏器指数、血清细胞因子、丙二醛(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环磷酰胺组的抑瘤率最高(72.4%),慈菇多糖高剂量组次之(68.4%),两组瘤重均降低;慈菇多糖中、高剂量组和香菇多糖组的脾脏指数升高;慈菇多糖各剂量组的TNF-α、IL-2水平均有所提高;慈菇多糖各剂量组、香菇多糖组MDA值下降,慈菇多糖高剂量组、香菇多糖组SOD值升高。结论慈菇多糖可抑制荷瘤小鼠肿瘤的生长,可能与提升小鼠免疫功能和增强抗氧化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9.
恶性肿瘤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类生命与健康的疾病之一,随着对恶性肿瘤治疗方面研究的不断进展,越来越多的抑制肿瘤的有效物质被发现。齐墩果酸(OA)是近年来发现的具有抑癌作用的重要植物提取物,多年来的研究表明其具有明显的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随着对齐墩果酸研究的不断深入,其抗肿瘤作用的机制也逐渐被发现。研究结果表明齐墩果酸的抗肿瘤机制存在多条途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微出血(CMB)危险因素及其对抗血小板单药治疗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该院神经内科接受抗血小板单药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300例为样本,入院后采集基本资料并完善相关检查,根据梯度回波T2*加权成像(GRE-T2*WI)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CMB组(176例)和非CMB组(124例),均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及治疗1年内再发梗死、脑出血和病死率,分析影响CMB发病的危险因素以及CMB对抗血小板单药治疗的影响。结果 高龄、高血压、肥胖、脑卒中病史、ACI和脑白质疏松为CMB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CMB组和非CMB组抗血小板单药治疗期间脑出血率分别为14.20%和6.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脑出血率分别为9.18%、10.64%和35.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部位CMB患者抗血小板单药治疗期间再发脑梗死、脑出血及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龄、高血压、肥胖、脑卒中病史、ACI及脑白质疏松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合并CMB的危险因素。CMB可导致抗血小板单药治疗期间脑出血风险增加,重度CMB者更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