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685篇
  免费   6172篇
  国内免费   3937篇
耳鼻咽喉   890篇
儿科学   351篇
妇产科学   899篇
基础医学   3824篇
口腔科学   2280篇
临床医学   10207篇
内科学   5546篇
皮肤病学   457篇
神经病学   1571篇
特种医学   3847篇
外国民族医学   59篇
外科学   7516篇
综合类   24123篇
预防医学   4971篇
眼科学   727篇
药学   10316篇
  194篇
中国医学   4254篇
肿瘤学   12762篇
  2024年   648篇
  2023年   2552篇
  2022年   2207篇
  2021年   2725篇
  2020年   2471篇
  2019年   2578篇
  2018年   1437篇
  2017年   2179篇
  2016年   2594篇
  2015年   2774篇
  2014年   3919篇
  2013年   3901篇
  2012年   5044篇
  2011年   5269篇
  2010年   4957篇
  2009年   4872篇
  2008年   5543篇
  2007年   4749篇
  2006年   4275篇
  2005年   4596篇
  2004年   3851篇
  2003年   3426篇
  2002年   2847篇
  2001年   2607篇
  2000年   2148篇
  1999年   1781篇
  1998年   1492篇
  1997年   1449篇
  1996年   1263篇
  1995年   1085篇
  1994年   880篇
  1993年   598篇
  1992年   578篇
  1991年   457篇
  1990年   357篇
  1989年   348篇
  1988年   113篇
  1987年   94篇
  1986年   66篇
  1985年   35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目的探讨重组腺病毒介导的β-半乳糖苷酶(LacZ)基因在大鼠肺脏的转基因表达。方法Wistar大鼠70只,随机分为Ad-Null组和Ad-LacZ组(n=35),分别应用1.67×10~9pfu/ml复制缺陷型重组腺病毒AdCMV和AdCMVLacZ各600μl,经气管导管滴入;各组于滴人病毒后2、5、7、14、21、28和35 d行肺组织X-gal染色。另取大鼠20只,随机分为C组、L组、M组和H组(n=5),分别应用病毒保存液和低滴度(1.67×10~8pfu/ml)、中滴度(1.67×10~9pfu/ml)、高滴度(5×10~9pfu/ml)的AdCMVLacZ各600μl,滴入病毒后7 d行肺组织X-gal染色和HE染色。结果滴入病毒后2 d,Ad-LacZ组肺组织内即有转基因表达,滴人后7 d达高峰,并维持至35 d;转基因表达位于气管、支气管上皮细胞和肺泡细胞。H组、M组转基因阳性细胞率明显高于L组和C组(P<0.01)。HE染色显示,H组中3只大鼠肺组织有轻度炎性浸润。所有动物均未见远隔器官转基因表达。结论气管内滴人重组腺病毒可呈剂量依赖性介导LacZ基因在大鼠肺内表达,但过高剂量可诱发机体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82.
肿瘤的侵袭与转移是恶性肿瘤的主要生物学特征 ,也是恶性肿瘤患者的主要死因。从原位的增殖性肿瘤到侵袭转移癌的演变过程中 ,基质金属蛋白酶 (matrixmetalloproteinases ,MMPs)起到重要作用 ,它通过破坏基质的降解平衡而促进肿瘤细胞突破基底膜和细胞外基质 (Extracellmatrix ,ECM )构成的组织学屏障 ,向周围组织侵袭和远处组织转移。因此 ,MMPs近年已成为肿瘤侵袭和转移研究的热点。1 MMPs简介MMPs也称为基质素 ,此家族是一组Zn2 +依赖性蛋白酶 ,目前所知道脊椎动物的MM…  相似文献   
83.
例 1,男性 ,84岁 ,因咳嗽、咳痰半年 ,伴左胸痛半个月入院。入院后胸片及胸部CT检查考虑为左上肺癌 ,纤支镜病理活检结果为鳞癌。给卡铂 +VP 16化疗 ,4周后发现腰背部有一个 2cm× 2cm大小隆起肿块 ,表面呈溃疡状 ,质硬 ,较固定。另双上肢及胸部可触及多个 0 .5cm× 1.5cm的皮肤结节 ,活动差 ,表面未见破溃。皮肤结节活检报告为转移性鳞癌。骨骼ECT提示左胸第 8肋及左股骨转移。 4个月后死于全身衰竭。例 2 ,男性 ,75岁 ,因全身酸痛 6个月 ,发现右胸肿块 10天入院。曾以右胸肿块待查收住外科。入院查体 :贫血貌 ,右上肺呼吸音低 ,右胸锁…  相似文献   
84.
进展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002年4月至2003年7月期间进行胃癌根治淋巴结清扫手术的91例患者的手术切除标本进行解剖,收集切除的淋巴结,逐枚进行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判断淋巴结是否转移并计算淋巴结转移率。分析淋巴结转移率与肿瘤大小、TNM分期、Borrmann分型、肿瘤部位和淋巴结清扫范围等方面的关系。结果91例胃癌患者中淋巴结转移阳性63例(69.2%)。共收获3149枚淋巴结,平均每例34.6枚。肿瘤直径小于3cm者淋巴结转移率较3cm以上者低(P〈0.05)。TNM分期中Ⅲa和Ⅳ期患者淋巴结转移率均为100%,其转移度在30.3%~58.4%之间,较Ⅰ、Ⅱ期者高(P〈0.001);Borrmann分型中Ⅲ型病例的淋巴结转移率(79.6%)较其他型患者高,而Ⅳ型患者淋巴结转移度(35.3%)最高(P〈0.05)。施行D3淋巴结清扫手术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和转移度(88.2%、38.0%)均高于D1、D2术患者(P〈0.05)。17例(18.7%)患者常规病理检查发现有183枚淋巴结微转移,肿瘤各部位与淋巴结微转移的关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近端胃癌淋巴结转移主要在第1、2、3、5、7、8、9、12、13和16组,以8组转移度为最高(68.1%);中部胃癌淋巴结转移主要在第1、3、7、12、13和16组,其中最高转移度为第3组(47.6%);远侧胃癌淋巴结转移主要见于1、2.3、5、6、12、13和16组,其中第16组转移度为最高(83.3%)。结论淋巴结转移率和转移度与胃癌的恶性程度密切相关,因此D3淋巴结清扫手术对某些进展期胃癌患者值得考虑使用。  相似文献   
85.
乳腺癌是乳腺导管上皮细胞在各种内外致癌因素的作用下,细胞失去正常特性而异常增生,以致超过自我修复的限度而发生癌变的疾病。临床以乳腺肿块为主要表现。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CA15—3是乳腺癌细胞中的一种肿瘤相关抗原,是筛选乳腺癌和术后监测的有效指标之一。血清CA15—3检测不仅是乳腺癌患者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状况和术后监测的一个重要指标,而且还广泛应用到其他肿瘤的检测特别是卵巢、子宫内膜、宫颈肿瘤和一些正常组织像唾腺和汗腺都分泌大量的这种抗原。本文主要探讨其在乳腺癌术前诊断和术后监测的价值,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6.
87.
肿瘤经皮穿刺活检或治疗在临床上已经广泛开展。而对恶性肿瘤穿刺针道种植转移发生的概率文献之间报道相差较大。本文附1例报告并对国内1979-2006年发表经皮穿刺活检或治疗发生种植转移的文献进行复习,因腹腔镜手术所致者有气腹等特殊因素故予排除。  相似文献   
88.
抑制肿瘤过度增殖及促进其凋亡是人类控制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途径,而抑癌基因的失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INGl(Inhibitor of grouth-1)是Garkavtsev等[1]发现的一个肿瘤抑制基因, INGl基因定位于染色体13q33~34[2,3],由3个外显子(1a,1b和2)和2个内含子组成,有4种mRNA变异体:P47ING1、P32ING1、P24ING1、P33ING1,其中以P33ING1最为重要,其表达定位于细胞核,偶见细胞浆,ING1基因的低表达与肿瘤的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分化程度相关,其异常表现有基因突变、重排、缺失和表达水平降低等多种形式[4,5].现就P33ING1与消化道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89.
食管癌在豫北地区的发病率较高,治疗方法甚多,采用哪一种治疔方法应根据病史、病变部位、肿瘤的侵犯范围以及患者全身状况等方面作出决定。如果食管癌病变较局限,各种辅助检查没有发现远处转移,患者身体状况较好.患者一经确诊后,手术治疗应作为首选。必要时术后可给予其他辅助治疗,巩同疗效,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2002年7月~2004年12月笔者收治162例食管癌患者采用手术治疗,对围手术期护理进行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0.
目的探讨谷氨酸(Glu)在大鼠脑损伤局部的异常释放以及其对乳酸(Lac)含量变化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局部脑损伤动物模型,分为对照组、损伤组、干预组。伤前15min干预组注射Riluzole(一种Glu突触前释放抑制剂),损伤组注射等容量的生理盐水,对照组仅开骨窗不损伤脑。应用微透析技术检测各组伤后不同时间透析液中Glu含量([Glu]d)及Lac含量([Lac]d)变化。结果[Glu]d及[Lac]d在伤后15min、30min和45min干预组明显低于损伤组(P<0.05),而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伤后60min,损伤组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伤后不同时间[Glu]d和[Lac]d变化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脑损伤后受损脑组织细胞液中Glu水平的升高是Glu神经元末梢大量释放Glu所致,并继而引起了Lac的含量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