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7篇
  免费   160篇
  国内免费   79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9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59篇
口腔科学   12篇
临床医学   408篇
内科学   158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109篇
特种医学   640篇
外科学   39篇
综合类   405篇
预防医学   61篇
眼科学   6篇
药学   78篇
  1篇
中国医学   37篇
肿瘤学   58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59篇
  2014年   94篇
  2013年   82篇
  2012年   114篇
  2011年   139篇
  2010年   142篇
  2009年   144篇
  2008年   133篇
  2007年   99篇
  2006年   145篇
  2005年   148篇
  2004年   71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52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1.
目的 探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X线计算机断层显像(CT)在131I去除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DTC)后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119例接受甲状腺全切或部分切除术后的DTC患者(其中男性22例,女性97例),用131I去除残余甲状腺组织(简称去除治疗)5 ~7d后,行131I-SPECT配2.5mA X射线球管装置和131I全身扫描(131I-WBS显像),所有结果均通过病理、其他影像检查(B超、CT)和临床随访一年,确定DTC转移灶397处.结果 119例病人经131 I-SPECT配2.5mA X射线球管装置融合显像检查发现DTC转移或复发灶377处,占95% (377/397),假阴性有9处,占2%(27/397),假阳性病灶11处,占3% (11/397).131I-WBS显像检查发现DTC转移灶或复发灶324处,占82%(324/397),假阴性有64处,占16%(64/397),假阳性病灶9处,占2%(9/397).从病灶检出数目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445,P<0.0I).结论 131 I-SPECT配2.5mA X射线球管装置显像在131I去除治疗后能够精确定位DTC复发和转移,准确鉴别病灶和生理显像或污染的影响,提高DTC术后病灶的检出率,明确病灶的具体部位及摄碘情况,有助于对DTC进行再分期,为患者的进一步治疗提供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92.
目的:分析和总结骶骨功能不全性骨折(Insufficiency fracture,IF)的99mTc-MDP全身骨显像及骨盆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的影像学特征,探讨SPECT/CT的诊断增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影像检查或临床观察、随访明确诊断为骶骨IF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分析两种影像检查在骶骨IF上的影像特征,对比二者的诊断准确性。结果:全身骨显像诊断15例(71.4%)骶骨IF骨折中,4例(26.7%)表现为单侧骶骨翼与骶髂关节平行走行的显像剂分布异常浓聚灶,其中有2例累及S2~S3骶骨体部;11例(73.3%)表现为双侧骶骨翼浓聚区形成的2条与骶髂关节平行的纵行带,其中8例(53.3%)同时累及S1~S4骶骨体部浓聚区形成的与骶髂关节垂直的水平带连接组成,表现为7例(46.7%)呈典型"蝶"形、"H"形,1例呈"弓"形。骨盆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上诊断骶骨IF 20例(95.2%),12例(60%)骶骨IF表现为双侧显像剂分布异常浓聚,9例(45%)在CT上可见双侧骶骨翼骨折,其中8例(40%)同时累及S1~S4骶骨体部,表现为双侧骶骨翼处走行与骶髂关节平行的低密度不规则"锯齿"状骨折透亮线影和/或硬化带、不均匀骨痂形成,骶骨翼边缘伴或不伴骨皮质不连续、轻微错位,骶骨体部横行骨折线走行与骶髂关节垂直;8例(40%)为单侧骶骨翼骨折,6例(30%)CT上显示为骶骨翼上走行与骶髂关节平行的模糊不规则低密度骨折线和硬化带,向前累及骶骨翼边缘伴骨皮质断裂、轻微错位,4例(20%)累及S2~S3骶骨体部骨折线走行垂直于骶髂关节。全身骨显像与骨盆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诊断骶骨IF的准确率分别为71.43%(15/21)和95.2%(20/21),骨盆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诊断骶骨IF准确率高于全身骨显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身骨显像上骶骨典型的"H"形、"蝶"形或"弓"形的显像剂异常浓聚可较容易诊断骶骨IF,但在不典型骶骨IF时,骨盆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能提高骶骨IF的诊断准确率,具有明显的增益价值。  相似文献   
93.
目的探讨18F-FDG符合线路正电子显像对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利用双探头符合线路SPECT对105例可疑肺癌患者进行18F-FDG正电子显像,并进行同机CT图像融合。利用感兴趣技术计算病变与对侧正常部位的放射性计数比值(T/NT)对病灶进行半定量分析,比较视觉分析和半定量分析18F-FDG符合线路正电子显像对肺癌的诊断效能。结果视觉分析对肺癌的诊断灵敏度为92.13%,特异性为56.25%,准确性为86.66%。以T/NT≥2.7为判断阈值,半定量分析的灵敏度为95.5%,特异性为81.3%,准确性为93.3%。结论18F-FDG符合线路正电子显像视觉分析结合半定量分析对肺癌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可应用于肺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4.
范毅  卢虹冰  郝重阳 《医学争鸣》2007,28(10):947-949
目的:比较研究扇形几何模式下单光子发射断层成像(SPECT)中三种典型重建算法的衰减补偿性能.方法:描述并分析扇行投影方式下FBP, OS-EM和Novikov逆变换三种算法的重建公式,对Shepp-Logan模型进行重建,并对重建时间及图像质量进行比较.结果:基于Novikov逆变换的定量解析重建算法得到的图像质量与OSEM迭代算法近似,而重建时间大大缩短.结论:定量解析重建算法可快速有效补偿非均匀衰减因素影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5.
目的 探讨131^I-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摄影(131^I-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与131^I-全身显像(131^I-WBI)对分化型甲状腺癌(DTC)病人术后头颈部及纵隔部转移灶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0例术后DTC头颈部及纵隔部转移的病人,口服131^I 185~370MBq诊断剂量后24~48h,分别进行131^I-WBI和131^I—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显像结束后将二者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加以比较。结果 131^I-SPECT/CT融合显像检查发现DTC转移灶106处,占93.0%(106/114),有8处转移灶显示为阴性,占7.0%(8/114),无假阳性病灶。131^I-WBI检查发现DTC转移灶93处,占81.6%(93/114),有21处DTC转移灶显示为阴性,占18.4%(21/114),有13处假阳性转移灶。两种结果比较,差别有显著性(Х^2=6.68,P〈0.01)。结论 131^I-SPECT/CT融合显像能较准确检出、定位DTC转移灶和除外假阳性结果,更有益于DTC病人术后头颈及纵隔部转移灶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6.
目的评估核素心肌灌注断层显像在冠心病(CAD)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30例冠心病和可疑冠心病患者进行^99m锝-甲氧基异丁基异晴(^99mTc-MIBI)心肌灌注断层显像,同时采用半定量方法分析患者左心室心肌血流灌注情况,其中15例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AG)。结果心肌灌注断层显像冠心病和可疑冠心病患者检查的阳性率为46.7%。结论。^99mTc-MIBI心肌灌注断层显像是安全、无创伤、方便及费用低的检查方法,临床联合应用对冠心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97.
李润书  李德胜 《医学综述》2008,14(23):3656-3657
ECT/CT图像融合技术使功能影像与解剖影像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为临床提供了最佳显像方案。功能影像与解剖影像的融合是影像医学的发展趋势,在临床诊断中将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对近年来ECT/CT图像融合技术的进展及临床应用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98.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早期患者的局部脑血流量变化。方法 对2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病24h内同时行头部CT及SPECT检查,对3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头部CT及SPECT检查。结果 SPECT检出阳性率为10.34%(3/29)。表现为病灶区rCBF减低或缺损,其异常部位与临床表现相符。神经功能缺损越重,rCBF的灌注缺损就越低。结论 在患者尚未发生脑组织结构异常的代谢和功能性损伤时,SPECT可灵敏的探测到损伤局部的脑血流变化,对估计患者的预后。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9.
目的评价多次氟-18标记的脱氧葡萄糖(18F-FDG)符合探测显像判断淋巴瘤疗效的价值。方法对42例经病理检查证实的恶性淋巴瘤患者在诊疗过程中进行2~5次18F-FDG显像,判断疗效。患者分为2组:第一组,27例初次诊断为淋巴瘤的患者,第二组,15例淋巴瘤手术切除后患者,两组均于化疗前后进行多次18F-FDG显像。结果第一组27例患者中,根据18F-FDG显像结果,15例判断为化疗有效、病情缓解,5例为病灶复发,1例病情进展,1例合并右肺腺癌,4例为良性病变18F-FDG摄取。第二组15例患者中,1例复发,4例发现手术区外的其他淋巴瘤浸润病灶及肿瘤残余病灶,化疗后疗效判断为13例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结论在恶性淋巴瘤诊疗过程中,多次18F-FDG符合探测显像可协助临床监测疗效,及早发现复发及术后残余病灶,指导临床及时修正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0.
目的了解西宁地区健康人各年龄段骨矿物含量正常值。方法用SD-1000单光子骨矿物测定仪窄束γ-线通过非优势侧桡、尺骨中下1/3交界处测试点横向扫描。获得骨线密度(BMC)、面密度(BMD)及桡、尺骨骨密度均值。结果1.男性的骨密度在31~40岁为峰顶,女性在41~50岁达峰;2.性成熟期(18~44岁)骨密度值最高,此后随增龄而下降;3.体重与骨矿的含量相关;4.按WHO制定的低于同性别性成熟期骨密度2.5 s为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女性老年期为此症者占24.2%,男性老年期为4.60%,女性为男性5.3倍;5.按低于同性别性成熟期骨密度1 s为低骨量,男、女老年期分别为54%、82.3%。结论1.女性骨峰值较男性晚10年;2.男女性者骨密度值在性成熟期(18~44岁)达峰,此后骨矿物质含量丢失随年龄增长增多;3.体胖者骨矿含量相对较多;4.老年期骨质疏松发生率女性比男性高5.3倍,表明性腺的衰退时间对骨矿物的丢失有重大影响;5.西宁地区低骨量的高危人群众多,应该行早期行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