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316篇
  免费   6605篇
  国内免费   2194篇
耳鼻咽喉   716篇
儿科学   1333篇
妇产科学   1115篇
基础医学   2371篇
口腔科学   414篇
临床医学   12510篇
内科学   9078篇
皮肤病学   311篇
神经病学   3456篇
特种医学   2169篇
外国民族医学   120篇
外科学   6342篇
综合类   26965篇
预防医学   4926篇
眼科学   444篇
药学   8507篇
  254篇
中国医学   1733篇
肿瘤学   12351篇
  2024年   1124篇
  2023年   4393篇
  2022年   3609篇
  2021年   4496篇
  2020年   3907篇
  2019年   3851篇
  2018年   1809篇
  2017年   2721篇
  2016年   2878篇
  2015年   2787篇
  2014年   4083篇
  2013年   3858篇
  2012年   4462篇
  2011年   4454篇
  2010年   4170篇
  2009年   3979篇
  2008年   4791篇
  2007年   4106篇
  2006年   3373篇
  2005年   3760篇
  2004年   3814篇
  2003年   3668篇
  2002年   2769篇
  2001年   2624篇
  2000年   1943篇
  1999年   1506篇
  1998年   1297篇
  1997年   1104篇
  1996年   886篇
  1995年   850篇
  1994年   566篇
  1993年   366篇
  1992年   324篇
  1991年   306篇
  1990年   212篇
  1989年   172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29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82.
目的分析总结急性脑血管病心电图的变化特点和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6月~2015年7月收治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200例的临床资料,对其心电图的变化特点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探讨。结果 20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中(脑出血组92例,脑梗死组9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组15例)共158例患者出现心电图异常,约占79.00%,其中脑出血组心电图异常91例,约占98.91%,脑梗死组心电图异常53例,约占55.21%,蛛网膜下腔出血组心电图异常14例,约占93.33%,脑出血组与蛛网膜下腔出血组心电图异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脑梗死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种类型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中,心电图异常表现为复极变化的发生率最高,为82例,约占51.90%,其次是心肌损伤和心律失常分别为48和45例,各占30.38%和28.48%。在158例心电图异常患者中,经过多次的治疗和检查心电图之后,病情有好转102例,恢复正常36例,死亡20例。结论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病情与心电图密切相关,病情越重心电图异常的发生率越高,但心电图的异常项目亦可随着病情的好转而恢复正常,故心电图的变化对患者的预后和治疗情况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3.
目的观察将微创腹腔镜术式应用于早期宫颈癌患者治疗时的临床效果及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将漯河市中心医院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120例早期宫颈癌患者纳入研究样本,采用随机且自愿原则及治疗方案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54例与观察组66例。对照组予传统的开腹切除术,观察组予微创腹腔镜手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相关指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患者术后1年、2年和3年的生存率。结果两组患者淋巴结清除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手术总时长短于对照组(P0.05),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总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术后1年、2年及3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腹腔镜手术治疗早期宫颈癌临床效果佳,远期预后较好,且术后并发症显著减少,临床价值高。  相似文献   
84.
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突出,随着年龄的增加,骨质疏松症、骨折的患病率也随之增加,老年骨折逐渐成为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社会性问题。本文回顾性调查了367例老年骨折患者相关临床资料,包括入院时血清白蛋白值、发生术后感染人数、住院期间死亡人数、骨折半年后死亡人数,以探讨老年骨折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与预后的关系。  相似文献   
85.
穆青  刘戈力 《医学综述》2015,(6):1053-1055
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是一组异质性疾病,需要结合临床及神经影像学共同诊断。其病因复杂,发病机制不甚明确,高血压和钙调神经蛋白抑制剂是公认的危险因素。但对于儿童来说,其本身的基础疾病可能对此症的发生起决定性作用。PRES的临床表现与病变位置有关,头颅磁共振成像是首选的检查。其治疗的关键是迅速诊断,如诊治不及时,部分患者将发生不可逆的神经系统损害而遗留后遗症,甚至导致死亡。  相似文献   
86.
目的:探讨Ki-67表达与原发性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行预防性TACE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14年12月—2016年1月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150例行原发性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并在术后2个月内行预防性TACE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术后肝癌组织病理Ki-67评分分为为低表达组(Ki-67评分≤20%,44例)和高表达组(Ki-67评分20%,106例);分析Ki-67表达量与患者临床病理因素及复发与生存的关系。结果:高表达组肿瘤多发、肿瘤包膜不完整及合并微血管癌栓患者比例明显高于低表达组(均P0.05)。Ki-67高表达与肿瘤多发、肿瘤直径大为影响无瘤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Ki-67高表达与肿瘤多发、肿瘤直径大、肿瘤包膜不完整、合并微血管癌栓为影响总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高表达组患者复发率明显高于低表达组(57.9%vs. 37.7%,χ~2=6.777,P0.05),总生存率明显低于低表达组(45.6%vs. 75.9%,χ~2=8.447,P0.05)。结论:Ki-67的表达量对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行预防性TACE患者的预后有显著影响,高表达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87.
目的:探讨颈内静脉球—桡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V-APCO2)及乳酸差(V-ALac)与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2017年2月20日—2018年11月30日入住我院ICU的46例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分别于入ICU后0、24、48、72h抽取桡动脉血和颈内静脉球血,测定二氧化碳分压值及乳酸值,计算出V-APCO_2及V-ALac,根据短期预后将上述患者分为好转组和恶化组,观察两组患者V-APCO_2及V-ALac的差异。结果:(1)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入ICU时的APACHEⅡ评分及GC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出ICU时GCS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2)经计算得出V-APCO_2及V-ALac的数值各184个,其中V-APCO_2最低值为2mmHg (1mmHg=0. 133kPa),最高值为12mmHg,均值为6. 14mmHg; V-ALac最低值为-0. 2mmol/L,最高值为1. 2mmol/L,均值为0. 34mmol/L。(3)根据患者短期预后绘制V-APCO_2及V-ALac的ROC曲线:V-APCO_2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 902±0. 022,95%可信区间(CI)为0. 859~0. 944,其预测好转的截点值为6. 5mmHg,在此截点的敏感度81. 9%,特异度82. 4%。V-ALac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 833±0. 030,95%可信区间(CI)为0. 774~0. 891,其预测好转的截点值为0. 35mmol/L,在此截点的敏感度74. 1%,特异度76. 5%。(4)入ICU后0h两组患者的V-APCO_2、V-ALac无明显差异(P>0. 05)。(5)入ICU后24、48、72h的V-APCO_2及V-ALac好转组逐渐减少,恶化组逐渐增大,而且两组同时间的V-APCO_2、V-ALac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V-APCO_2、V-ALac可较可靠地反映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的脑代谢状况,对预测此类患者的短期预后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8.
89.
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