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420篇
  免费   948篇
  国内免费   760篇
耳鼻咽喉   224篇
儿科学   155篇
妇产科学   102篇
基础医学   1006篇
口腔科学   938篇
临床医学   4410篇
内科学   1039篇
皮肤病学   61篇
神经病学   972篇
特种医学   888篇
外国民族医学   4篇
外科学   4223篇
综合类   6867篇
预防医学   1686篇
眼科学   143篇
药学   2674篇
  38篇
中国医学   2358篇
肿瘤学   340篇
  2024年   148篇
  2023年   614篇
  2022年   514篇
  2021年   633篇
  2020年   589篇
  2019年   648篇
  2018年   310篇
  2017年   549篇
  2016年   643篇
  2015年   731篇
  2014年   1347篇
  2013年   1216篇
  2012年   1620篇
  2011年   1733篇
  2010年   1617篇
  2009年   1613篇
  2008年   1791篇
  2007年   1571篇
  2006年   1523篇
  2005年   1616篇
  2004年   1277篇
  2003年   1191篇
  2002年   939篇
  2001年   718篇
  2000年   558篇
  1999年   425篇
  1998年   366篇
  1997年   309篇
  1996年   277篇
  1995年   258篇
  1994年   184篇
  1993年   115篇
  1992年   117篇
  1991年   96篇
  1990年   70篇
  1989年   88篇
  1988年   28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23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1979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报告了38例复杂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体肺侧支的内外科镶嵌治疗的围术期护理体会.术前充分补液,积极纠正酸中毒;术中密切观察血压、血氧饱和度、心率,正确应用血管活性药,调整液体进出量;术后积极预防右心力衰竭及低心排出量,防治肺动脉高压,合理运用呼吸机治疗肺水肿及灌注肺,加强营养、预防感染,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992.
目的探讨老年重症肺炎患者血清内脂素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选择老年重症肺炎患者59例,老年非重症肺炎患者77例,及30例健康老年体检者作对照组。检测三组血清内脂素、TNF—α、CRP、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老年重症肺炎和非重症肺炎组进行血气分析、APACHEⅡ评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老年重症肺炎组内脂素高于非重症肺炎组及对照组(P均〈0.01),非重症肺炎组内脂素亦高于对照组(P〈0.01)。老年重症肺炎组中内脂素水平与TNF—α、CRP、IL-6、IL-8呈正相关俨〈0.05),与PaO2、氧合指数呈负相关俨〈0.05)。结论老年重症肺炎患者血清内脂素升高,提示内脂素可能是一种促炎脂肪细胞因子,对于重症肺炎病情严重程度的判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93.
过去20多年的研究发现了数个在胆汁酸肠肝循环中重要的转运体,包括肝细胞摄取胆汁酸的钠离子牛磺胆酸共转运多肽(Na-Taurocholate Co-transporting Polypeptide,NTCP),肝细胞输出胆汁酸的胆盐输出泵(Bile Salt Export Pump,BSEP)及回肠顶端膜刷状缘吸收胆汁酸的顶膜钠离子依赖性胆汁酸转运体(Apical Sodium-dependent Bile acid Transporter,ASBT).但是,肠上皮细胞基侧膜控制胆汁酸分泌至门静脉血流的转运体最近才被发现,被命名为有机溶质转运体α-β(Organic Solute Transporter alfa-beta,OSTα-OSTp).随后的研究对OSTα-OSTβ的分子学特点、组织细胞分布、转运功能、表达的调控,以及在胆汁淤积状态下的适应性改变等有了进一步了解,为将来深入研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994.
<正>近10年来,随着国内神经科医师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药物治疗研究的不断深入,临床上动脉内支架成形术、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和其他颈动脉手术技术也蓬勃发展,对脑结构储备能力——侧支循环的评估,逐渐受到重视。然而,与国外比较仍有很大差距。因此,对颅内外动脉侧支循环基础知识的深入研究,颇为重要。1颅内外动脉侧支循环的概念和分级与影响因素1.1概念正常状态下,脑底动脉之间存在着较大的血管  相似文献   
995.
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出现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征象的脑血管性临床事件。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神经内科常见病之一,在人类三大死亡原因中位居第二,致残率较高。近年来,国内外许多研究发现,侧支循环对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症状以及预后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就  相似文献   
996.
目的分析自制水囊对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IABP)患者术侧肢体舒适度的影响。方法人选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的患者42例。采用7号橡胶手套充水3/4容积制成水囊,将水囊置于患者术侧膝关节和足跟下方。采用自行设计的量表评估应用水囊患者的舒适度和满意度,比较患者应用水囊前后的舒适度。结果应用水囊前患者术侧肢体有不适感和麻木感,应用水囊后舒适度显著提高(P〈0.05),无一例压疮发生。结论IABP治疗患者术侧肢体应用自制水囊可提高其舒适度和满意度。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探讨颈动脉系统病变引起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侧支循环开放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35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DSA显示的血管影像,将颈动脉系统TIA患者分为3组:颅内动脉病变组(A组)60例、颅外动脉病变组(B组)52例、颅内外动脉均有病变组(C组)23例。分析3组侧支循环开放情况及脑动脉狭窄程度与侧支循环开放的关系。结果①3组侧支循环的总开放发生率为70.4%(95/135),A组侧支循环开放发生率为56.7%(34/60),B组为84.6%(44/52),C组为73.9%(17/23)。组间开放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584,P〈0.01)。②3组患者侧支循环的开放以Willis环吻合形式的开放发生率最高(51.9%),Willis环吻合开放发生率组间比较,以B组最高(67.3%),A组最低(38.3%),P〈0.01;颅内外吻合和脑膜支吻合开放发生率接近,分别为21.5%和20.0%;颅内外吻合以B组最高(42.3%),A组仅1.7%,P〈0.01;软脑膜支吻合各组接近,P〉0.05。③A、B两组闭塞的患者分别为9例和13例,均有侧支开放。单侧狭窄者B组侧支循环开放发生率(78.6%)高于A组(48.8%),χ2=6.291,P〈0.05。结论侧支循环开放发生率为颅内动脉病变低于颅外动脉病变。动脉狭窄越严重,侧支循环开放发生率越高。Willis环吻合为主要的侧支循环开放形式。  相似文献   
998.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闭塞(ICAO)患者颅内侧支循环的开放率和开放类型对患侧大脑中动脉(MCA)平均流速(MVMCA)下降率和临床表现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51例经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检测、DSA证实的ICAO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头部CT、MRI及临床表现,分为脑梗死组(CI组)69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TIA组)40例和无症状组(Asy组)42例。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双侧MCA的平均流速(MVMCA)及侧支循环的开放情况,将侧支循环开放分为前交通动脉(ACoA)、后交通动脉(PCoA)及颈内-外动脉(ICA-ECA)的开放,比较3组间患者颅内动脉侧支循环的开放率、开放类型、患侧MVMCA下降率的差异性。结果①3组间各侧支动脉开放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2.297,P=0.000)。Asy组ACoA(51.7%,78/151)、PCoA(38.4%,58/151)及ACoA+PCoA+ICA-ECA(7.3%,11/151)开放率均高于TIA和CI组(P<0.001),ICA-ECA的开放率亦高于CI组(P<0.001);TIA组与CI组比较,除ICA-ECA为TIA组高于CI组外(P<0.001),其他侧支开放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②3组间MVMCA下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4.249,P=0.000)。Asy组MVMCA下降率为(30±11)%,TIA组为(51±4)%,CI组为(65±7)%。AcoA+PCoA同时开放者,患侧MVMCA下降率最低(P=0.000)。结论一侧ICA闭塞后,侧支循环的开放程度与临床表现相关。ICAO患者的ACoA+PCoA同时开放可以降低患侧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的下降程度,具有相对较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999.
我院采用改良外剥内扎加侧位括约肌切断松解术治疗环状混合痔患者126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比较经动脉与静脉采血行血液稀释式自体血回输的效果。方法将行血液稀释式自体血回输的择期手术患者189例按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97例)和观察组(92例)。对照组行静脉采血,观察组经动脉采血,监测两组患者采血前后血压、心率、SpO2变化;比较两组采血时间、一次穿刺采血成功率。结果两组患者采血前、采血后15min、30min平均动脉压、心率、SpO2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一次穿刺采血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采血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经动脉采血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缩短采血时间,提高一次采血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