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733篇
  免费   4910篇
  国内免费   3749篇
耳鼻咽喉   625篇
儿科学   1254篇
妇产科学   1066篇
基础医学   3051篇
口腔科学   499篇
临床医学   18044篇
内科学   10036篇
皮肤病学   1350篇
神经病学   1173篇
特种医学   2510篇
外国民族医学   83篇
外科学   3800篇
综合类   31113篇
预防医学   10351篇
眼科学   549篇
药学   19211篇
  136篇
中国医学   10712篇
肿瘤学   1829篇
  2024年   568篇
  2023年   2128篇
  2022年   2040篇
  2021年   2810篇
  2020年   2644篇
  2019年   2662篇
  2018年   1299篇
  2017年   2294篇
  2016年   2551篇
  2015年   3035篇
  2014年   4734篇
  2013年   4931篇
  2012年   6391篇
  2011年   6947篇
  2010年   6497篇
  2009年   6173篇
  2008年   7030篇
  2007年   6327篇
  2006年   6121篇
  2005年   6164篇
  2004年   4772篇
  2003年   4801篇
  2002年   3824篇
  2001年   3356篇
  2000年   2623篇
  1999年   2107篇
  1998年   1827篇
  1997年   1679篇
  1996年   1590篇
  1995年   1510篇
  1994年   1252篇
  1993年   963篇
  1992年   785篇
  1991年   734篇
  1990年   636篇
  1989年   701篇
  1988年   292篇
  1987年   209篇
  1986年   181篇
  1985年   117篇
  1984年   43篇
  1983年   15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2篇
  1965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41.
目的进一步研究干扰素体外释放酶联免疫检验技术在结核病诊断中的优势,为未来进一步提高结核病检出率奠定基础。方法 138例患者,分别接受结核菌素皮肤过敏试验与干扰素体外释放酶联免疫检验。比较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结核病的灵敏度、特异度;不同结核病患者干扰素体外释放酶联免疫检验诊断准确率。结果 138例患者,病理确诊结核病42例,非结核病96例。干扰素体外释放酶联免疫检验诊断结核病的灵敏度为85.71%(36/42)、特异度为90.63%(87/96),均高于结核菌素皮肤过敏试验的66.67%(28/42)、80.21%(77/9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结核患者27例,肺外结核患者15例。肺外结核患者干扰素体外释放酶联免疫检验诊断准确率为100.00%,高于肺结核患者的77.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干扰素体外释放酶联免疫检验方法满足结核病临床诊断的需求,该诊断方法具有更高的阳性检出率,并且还具有操作步骤简单、结果精准等优点,能够减少误诊、漏诊等情况发生,为结核病的早期预防、早期治疗奠定基础,因此值得在临床上做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42.
目的 对促甲状腺素(TSH) 抑制治疗期间的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进行膳食调查,为对患者进行个性化膳食指导及营养干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从湖南省肿瘤医院甲状腺内科的门诊患者中收集行TSH抑制治疗的DTC患者,根据抑制治疗副作用危险分层标准,收集低、中、高危患者各200例,共6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入选病例进行膳食调查:一年食物摄入频率和3天24小时回顾法膳食调查。结果 TSH抑制治疗的DTC患者整体人群膳食摄入不足且膳食结构不合理;整体人群畜肉类摄入过多,鱼类及水产品、蛋、奶、豆、蔬菜、水果则摄入过少;整体人群脂类、碳水化合物、维生素E摄入量基本达到要求;蛋白质、膳食纤维、钙、铁、锌、硒、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烟酸摄入明显不足;碘摄入基本符合要求;低、中、高危组膳食摄入不足率分别是21.0%、8.0%、11.5%;中危组畜肉类摄入最多,碘摄入有0.5%的患者超标;高危组牛奶摄入最少。结论 TSH抑制治疗的DTC患者膳食结构不合理及多种营养素摄入不足,在临床工作中应加强对整体人群的营养教育及针对性的干预,以降低TSH抑制治疗对心血管系统及影响骨代谢的风险。  相似文献   
43.
44.
45.
在临床试验研究中涉及人体数据的研究时,应该在文中说明所采用的试验程序是否已经通过伦理审查委员会(单位或国家)的评估,并著录其审批文号;如果没有正式的伦理委员会,则应在文中描述该研究是否符合2013年修订的《赫尔辛基宣言》(www.wma.net/en/30publications/10policies/b3/index.html)的要求。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讨儿童直立倾斜试验(HUTT)阳性率,并且通过HUTT拟诊为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的晕厥患儿及拟诊为慢性直立不耐受的非晕厥患儿的疾病构成及疾病比例。方法将2007年8月至2015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儿科心血管专业拟诊为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的患儿分为晕厥组,将拟诊为慢性直立不耐受的患儿列入非晕厥组,对患儿行HUTT。结果晕厥组HUTT阳性率为60.6%,非晕厥组HUTT阳性率为57.6%。晕厥组112例患儿,其中血管迷走性晕厥39例(39/112),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35例(35/112),直立性高血压13例(13/112),直立性低血压1例(1/112),直立不耐受8例(8/112),不明原因晕厥26例(26/112);非晕厥组109例患儿,其中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43例(43/109),血管迷走性晕厥22例(22/109),直立性高血压8例(8/109),直立性低血压4例(4/109),直立不耐受9例(9/109),诊断不明确30例(30/109)。结论 HUTT是诊断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及慢性直立不耐受的必要及有效方法。血管迷走性晕厥是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最常见疾病,慢性直立不耐受中最常见疾病为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多种加温模式联合应用对老年中低位直肠癌患者术后凝血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收治的老年中低位直肠癌手术患者243例,按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121例和研究组122例,对照组实施常规保温干预,研究组于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多种加温模式联合应用干预,观察比较两组干预前后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护理工作满意度。结果干预前,两组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研究组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0.82%)显著低于对照组(8.26%)(P0.05);研究组护理工作满意度(95.08%)显著对照组(80.99%)(P0.05)。结论对老年中低位直肠癌患者实施多种加温模式联合应用干预,能改善凝血指标,减少术后寒战等并发症,提升护理工作满意度。  相似文献   
48.
目的:研究辣木叶降脂保健颗粒的制备工艺。方法:以总黄酮和总多糖含量为测评指标,采用正交设计优选提取工艺;以成型率、吸湿率的综合评分为指标,筛选颗粒辅料及配比。结果:最优提取工艺为15倍量45%乙醇,90℃水浴回流提取1次,每次2.5 h;成型辅料为可溶性淀粉(药料比1:0.5)和1%甜菊糖。结论:该提取工艺稳定、可行,所制颗粒成型性和抗湿性良好。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Akt/m TOR信号通路在氨甲酰促红细胞生成素(carbamylated erythropoietin,CEPO)促进脑梗死后室管膜下区(subventricular zone,SVZ)神经发生的作用。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雄性小鼠分为Sham组、MCAO组、CEPO组和GSK2141795(Akt阻断剂)组。运用线栓法制作小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用改良的神经功能评分评价神经功能恢复状况。用5-溴-2-脱氧尿嘧啶核苷(5-bromo-2-deoxyuridine,Brd U)标记增殖细胞,巢蛋白(Nestin)标记神经干细胞,应用免疫荧光技术观察各组小鼠SVZ中Brd U~+/Nestin~+细胞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技术测定各组小鼠SVZ内p-Akt和p-mTOR蛋白表达量的变化情况。结果 GSK组小鼠在各评估时间点神经功能评分分值较CEPO组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7 d,GSK组小鼠SVZ中Brd U~+/Nestin~+细胞数,p-Akt和p-mTOR蛋白表达量较CEPO组显著减少(P 0. 05)。结论 CEPO可促进脑梗死后SVZ内神经干细胞增殖,这一过程可能是通过Akt/mTOR信号通路完成的。  相似文献   
50.
目的研究长期高频血小板捐献者凝血功能及健康状况变化,探讨其应对措施。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6月在南阳市中心血站以最高频率(2周/次)连续捐献血小板≥24次的捐献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捐献者首次捐献血小板后(第1次检测)及连续单采血小板达6次(第2次检测)、12次(第3次检测)、24次(第4次检测)后,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各组血小板采集后血常规参数、促血小板生成素(TPO)、叶酸、清蛋白及血栓弹力图相关参数。结果 4次血小板采集后血常规血细胞压积(Hct)、平均血小板容积(MPV)及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第3次Hct、MPV及PDW和第4次MPV显著低于第1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次血小板采集后TPO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第3次和第4次显著低于第1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次检测K值、α角及最大振幅(MA)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第3次K值、α角及MA均显著低于第1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年内未观察到每两周单采血小板2U的捐献者出血或血栓风险,健康状况良好,但捐献者TPO水平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