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575篇
  免费   823篇
  国内免费   1448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31篇
妇产科学   115篇
基础医学   2215篇
口腔科学   27篇
临床医学   3960篇
内科学   5784篇
皮肤病学   50篇
神经病学   27篇
特种医学   535篇
外国民族医学   68篇
外科学   690篇
综合类   7298篇
预防医学   3878篇
眼科学   24篇
药学   2111篇
  16篇
中国医学   586篇
肿瘤学   330篇
  2024年   76篇
  2023年   289篇
  2022年   244篇
  2021年   345篇
  2020年   321篇
  2019年   381篇
  2018年   187篇
  2017年   321篇
  2016年   443篇
  2015年   507篇
  2014年   937篇
  2013年   1021篇
  2012年   1486篇
  2011年   1653篇
  2010年   1560篇
  2009年   1558篇
  2008年   1613篇
  2007年   1677篇
  2006年   1668篇
  2005年   1642篇
  2004年   1181篇
  2003年   1020篇
  2002年   916篇
  2001年   824篇
  2000年   665篇
  1999年   752篇
  1998年   686篇
  1997年   850篇
  1996年   782篇
  1995年   708篇
  1994年   567篇
  1993年   411篇
  1992年   178篇
  1991年   94篇
  1990年   94篇
  1989年   110篇
  1988年   33篇
  1987年   24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辅助性T(Th细胞)1、Th2细胞可以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其中Th1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主要增强细胞免疫过程,有利于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清除;Th2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主要增强体液免疫过程,与HBV持续感染状态有关。机体正常时,Th1和Th2细胞功能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维持机体正常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因此,加强对Th1、Th2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的了解,对HBV感染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2.
目的 为了规范和更新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抗病毒治疗,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作为公共卫生威胁”目标,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于2019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以国内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为依据,结合现阶段我国的实际情况,更新形成了《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为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93.
目的:了解泰州市人民医院2013年住院分娩产妇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状况,为进一步提高人群HBV感染控制效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产科2013年785名产妇HBV感染现状进行分析。结果产妇785名,年龄17~49岁,平均27.09±4.24岁。HBsAg阳性的现症感染者33例(4.20%),单项抗-HBs阳性的乙型肝炎疫苗接种者218例(27.77%),抗-HBc 阳性的既往感染者196例(24.97%),HBV-M标志全阴的无免疫者338例(43.06%)。与1992年国家实行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前的孕妇相比,1992年以后出生的孕妇单项抗-HBs阳性率(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显著增高(39.66%和26.82%,P=0.036),既往 HBV 感染率显著降低(13.79%和25.86%,P=0.041),但 HBsAg阳性率(现症感染率)与 HBV-M标志全阴率在1992年前后出生的孕龄女性之间尚无显著差异(P=0.296与P=0.587)。结论泰州地区孕龄女性的乙型肝炎无免疫率以及实行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接种前后的 HBV感染率仍较高。做好孕龄产妇 HBV感染状况筛查,改进与提高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接种质量与覆盖率将提高人群 HBV感染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994.
王晓霖  陈秀记 《肝脏》2014,(11):894-895
患者,女,71岁,因”反复乏力、纳差、尿黄3月,再发10 d”于2014年4月30日入院。患者3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四肢无力、食欲下降,伴尿黄。无发热,无腹痛、腹泻。到我院门诊就诊,查 ALP 246 U/L;TBil 222.9μmol/L;IBil 172.5μmol/L;GGT 476 U/L;ACT 176 U/L;AST 240 U/L,以“肝炎”收入院,查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标志阴性;自身免疫性肝炎全套示ANA1∶100阳性,余阴性;给予保肝、退黄、对症治疗,患者肝功能损害继续加重,行1次血浆置换治疗,患者肝功能好转出院。10 d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再次出现四肢无力、食欲下降,伴尿黄,无发热,无腹痛、腹泻,无明显皮肤瘙痒。到我院门诊就诊,再次以“肝炎”收入院。既往史:否认肝病史以及服用对肝脏有损害药物病史。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探索可溶性CD163(sCD163)在不同肝脏疾病谱中的水平,以及对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及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作为学习队列,检测血清CD163水平;回顾性纳入连续的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验证sCD163水平对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28 d生存期的预测。结果纳入171例患者进入学习队列。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sCD163高于慢性乙型肝炎或者肝硬化患者。sCD163水平与血清总胆红素(Rs=0.6199,P〈0.01)、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率(Rs=0.5751,P〈0.01)正相关,与外周血红细胞计数(Rs=-0.2194,P=0.0232)、纤维蛋白原水平(Rs=-0.3898,P〈0.01)负相关。sCD163水平(HR=2.601,P=0.01)与肝性脑病(HR=5.003,P〈0.01)是28 d生存率的独立预测因素,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曲线下面积=0.83,P〈0.01),并在回顾性队列中得到验证。结论血清sCD163水平是预测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短期预后的优良候选指标。  相似文献   
996.
蒋自卫  赵红 《肝脏》2014,(4):271-273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 HBV 感染者和健康者 PBMC 中 Foxp3的表达和 IFN-γ含量的变化情况,探讨在HBV感染慢性化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发挥的作用。方法采用RT-PCR 检测不同类型 HBV 感染者和健康人外周血中Foxp3的表达情况。应用 ELISA 的方法检测外周血血清中 IFN-γ的含量。结果急性乙型肝炎患者Foxp3的表达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血清中 IFN-γ的含量有所增加(P>0.05);慢性乙型肝炎患者Foxp3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血清中IFN-γ的含量则有所减少。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CD4^+CD25^+调节性T细胞活性较健康对照组增强,且Th1细胞活性和体液免疫均受到抑制,CD4+CD25+调节性T 细胞在HBV感染慢性化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7.
田仲英 《肝脏》2014,(5):382-383
我国乙型肝炎高发,每年约有200万产妇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目前,国际上提倡母乳喂养,包括 HBV 携带的母亲。对于 HBV 携带者来说,他们也渴望拥有健康可爱的孩子。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营养食品和饮料,含有婴儿4~6月生长发育所需的全部营养要素并适合婴儿肠胃的消化和吸收,母乳喂养好处多。但 HBV 无症状携带者母亲采用母乳喂养会不会增加下一代感染的机会,成为她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为了解目前 HBV 无症状携带者的产妇及家属的母乳喂养知识掌握情况,提高母乳喂养水平,促进新生儿的健康成长和产妇的迅速康复。对在我院分娩的100例 HBV 无症状携带者的产妇用问卷法进行了母乳喂养知识现状调查,现将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98.
目的:观察核苷类似物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衰竭的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06年9月到2013年3月住院确诊为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衰竭患者73例,在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比较慢加急性肝衰竭与慢性肝衰竭、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与中晚期、AFP正常组与升高组、拉米夫定与恩替卡韦治疗组的病死率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慢性肝衰竭病死率低于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慢加急性肝衰竭病死率低于中晚期,AFP升高组的病死率低于 AFP正常组,拉米夫定与恩替卡韦短期抗病毒治疗肝衰竭患者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存活的30例慢性肝衰竭患者中,治疗6个月后17例肝功能由Child-Pugh C级恢复至 A级,8例肝功能由 Child-Pugh C级恢复至B级,5例仍为肝功能Child-Pugh C级。结论核苷类似物治疗慢性肝衰竭的疗效优于慢加急性肝衰竭,在慢加急性肝衰竭中早期患者优于中晚期患者,抗病毒治疗可改善慢性肝衰竭患者的肝功能分级。  相似文献   
999.
由于HIV和HBV具有相同的传播途径,增加了HIV/HBV合并感染的风险。二种病毒相互促进彼此基因的转录复制,可能发生基因重组而产生新的变异,影响治疗效果。抗HIV和HBV的药物中包含了相同的核苷(酸)类似物(如拉米夫定、恩曲他滨、恩替卡韦和替诺福韦酯),如果不能正确使用这些具有双重抗病毒活性的药物,就很可能诱导HIV或HBV耐药株的出现以及抗病毒药物之间的交叉耐药,对AIDS和慢性乙型肝炎的预后带来严重的影响。本文对HIV/HBV合并感染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00.
正1前言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在肝细胞癌(HCC)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我国近年发布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版)》和《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1版)》都强调了肝癌患者抗病毒治疗的重要性,《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04版)》也注意到抗病毒治疗可延缓HCC的发生。目前国内外对肝癌抗病毒治疗的具体实施和评价尚无统一认识。有鉴于此,中华医学会肝病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