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479篇
  免费   1439篇
  国内免费   569篇
耳鼻咽喉   7篇
儿科学   99篇
妇产科学   150篇
基础医学   608篇
口腔科学   9篇
临床医学   6584篇
内科学   1858篇
皮肤病学   115篇
神经病学   316篇
特种医学   1381篇
外国民族医学   12篇
外科学   3619篇
综合类   9597篇
预防医学   2108篇
眼科学   7篇
药学   4294篇
  68篇
中国医学   3417篇
肿瘤学   238篇
  2024年   253篇
  2023年   910篇
  2022年   854篇
  2021年   1116篇
  2020年   1181篇
  2019年   1010篇
  2018年   449篇
  2017年   924篇
  2016年   880篇
  2015年   975篇
  2014年   1988篇
  2013年   1763篇
  2012年   2291篇
  2011年   2413篇
  2010年   2075篇
  2009年   1930篇
  2008年   2101篇
  2007年   1912篇
  2006年   1591篇
  2005年   1550篇
  2004年   1173篇
  2003年   1082篇
  2002年   789篇
  2001年   695篇
  2000年   479篇
  1999年   379篇
  1998年   351篇
  1997年   310篇
  1996年   265篇
  1995年   214篇
  1994年   159篇
  1993年   86篇
  1992年   72篇
  1991年   62篇
  1990年   55篇
  1989年   69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8篇
  1958年   5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991.
目的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恢复期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治疗师徒手辅助下肢步行训练,观察组则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增加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于治疗前、治疗12周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简式Fugl-Meyer评分(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功能性步行分级(FAC)及10m最大步行速度(10m MWS)对2组患者疗效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BBS、FMA评分及FAC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治疗组患者BBS评分[(45.00±4.47)分]、FMA评分[(28.67±3.66)分]、FAC分级[(3.55±0.94)级]及10m MWS[(0.83±0.23)m/s]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MBI评分(除大便控制以外)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并且观察组患者如厕评分[(7.50±2.02)分]、转移评分[(13.06±1.65)分]、步行评分[(12.55±2.04)分]、上楼梯评分[(8.20±1.48)分]及MBI总分[(74.60±7.74)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常规康复训练能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92.
目的观察并对比太极拳、舞蹈及快步走锻炼对老年女性下肢肌力、骨密度及平衡能力的影响。 方法选取日常缺乏健身锻炼的105例老年女性城市居民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太极拳组、舞蹈组及步行组,每组35例。太极拳组每天进行1次太极拳锻炼,舞蹈组每天进行1次老年舞蹈锻炼,步行组每天进行1次快步走锻炼,3组对象均每次锻炼40 min,且训练强度均控制在中等水平。于锻炼前、锻炼4个月、8个月及12个月时分别对各组研究对象下肢骨骼肌含量、下肢肌力、骨密度及平衡能力等指标进行检测比较。 结果经4个月锻炼后,舞蹈组及步行组其下肢肌力、骨骼肌含量及平衡能力指标均较锻炼前显著改善(P<0.05),而太极拳组仅有膝关节伸展肌力和部分平衡能力指标改善显著,其总体改善疗效不及舞蹈组和步行组;经8个月锻炼后,发现太极拳组下肢肌力、骨密度及平衡能力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舞蹈组及步行组(P<0.05),并以锻炼12个月时的改善效果尤为显著(P<0.05)。 结论与老年舞蹈及快步走锻炼比较,短期太极拳锻炼对老年女性下肢肌力、骨密度及平衡能力的改善效果不显著,但随着锻炼时间持续,太极拳锻炼的疗效日趋显著,其长期疗效优于舞蹈及快步走锻炼,提示太极拳作为一种健身训练方法,更适合进行长期锻炼。  相似文献   
993.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联合羟苯磺酸钙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0例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8例和对照组12例,两组均予以诺和灵30 R皮下注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羟苯磺酸钙治疗,观察16周。检测两组腓总神经感觉传导速度、踝臂指数、趾臂指数及血糖、血脂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腓总神经感觉传导速度、踝臂指数、趾臂指数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或0.01),治疗组较对照组提高更显著(P<0.01);治疗组脉博波传导速度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对照组则无显著变化(P>0.05)。治疗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对照组虽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联合羟苯磺酸钙治疗能有效改善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下肢缺血状况。  相似文献   
994.
<正>截石位是妇科、泌尿外科、胃结直肠肛门外科常用手术体位,在临床手术的应用中易产生一些与手术体位相关的并发症。传统的截石位操作繁琐,所需人力物力较多,如摆放不当可致坐骨神经及腓总损伤,下肢深静脉栓塞,腓肠综合症或小腿筋膜综合症等并发症[1]。改良该手术体位的摆置也越来越受到业内人们的关注。笔者将2013年9月~2014年3月我院对167例需截石位手术的患者采用两种不同方式摆放截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探讨围术期高龄髋部骨折患者血液中D-二聚体(D-D)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60例80岁以上髋部骨折患者手术前、手术后血液中D-D水平进行检测。手术前包括入院时(T1)、即将手术时(T2),T后包括手术后即刻(T3)和手术后第1天(T4)。结果 T1、T2、T3、T4D-D阳性率分别为6.67%、16.67%、41.67%、80.00%,T3、T4与T1、T2相比,T3与T4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1与T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髋部骨折患者手术前后D-D水平变化显著,D-D水平的变化是反映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有效指标,对于高龄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进行D-D水平动态监测有着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96.
目的:对心理干预在老年下肢骨折患者围术期中的护理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3年1~1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下肢骨折病人60例为研究对象,入选患者按照住院单双号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加用心理护理干预。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前的SAS、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干预后的SAS、SD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自评焦虑、抑郁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前的HAMA、HAMD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的HAMA、HAMD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护理人员对试验组患者焦虑、抑郁状态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干预后对治疗依从性和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老年下肢骨折病人实施围术期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提高其治疗依从性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具有重要临床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探讨经皮负压透光旋切术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条件性选择下肢静脉性溃疡行经皮透光负压旋切术患者210例,按住院单双号分为治疗组160例和对照组50例。其中,治疗组:住院时由护士发放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评估,根据结果再由责任护士进行护理前后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自评抑郁量表(SDS)的测量,提出护理诊断,实施护理措施。对照组按照常规护理方法进行疾病护理。观察患者平均住院日、出院后随访患者溃疡复发率。结果经过护理干预,治疗组的焦虑程度、抑郁情况均降低,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平均住院日减少,出院后随访患者的溃疡复发率少。结论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主动配合治疗,提高机体抵抗力,促进疾病恢复,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998.
总结预防和减少妇科盆腔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的发生率的围术期护理体会。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305例妇科盆腔手术患者LEDVT发生率、高危因素及护理效果。所有患者均完成手术,无死亡。其中,13例发生LEDVT,发生率仅为4.26%,经早期发现和处理后,痊愈出院。在妇科盆腔手术围术期实施积极有效的护理可降低LEDVT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99.
背景: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若不能及时妥当地诊断及处理会引起患者病情迁延不愈,甚至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危及患者生命。目前国内外研究并未确定有高血压病的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后会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目的:观察高血压是否会影响双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4年3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关节外科因膝骨关节炎行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合并有高血压,将其分为高血压组与对照组。在置换后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患者全膝关节置换后是否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比较两组间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是否有差异,分析高血压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关系。结果与结论:共纳入525例患者,高血压组219例,对照组306例。全膝关节置换后20例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8%,其中高血压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3例(2.5%),对照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7例(1.3%)。通过卡方检验分析,高血压组全膝关节置换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是对照组患者的2.7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术前患有高血压病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其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率高于术前血压正常患者。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衢江区人民医院自2010年7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13例重型颅脑损伤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3例患者中,2例因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肺部感染死亡,其余11例均在治疗7~14天内出现下肢肿胀缓解、疼痛减轻、肤色改变等,其中治愈5例,显效5例,有效1例,总有效率84,62%(11/13)。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容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彩色多普勒超声和静脉造影能够有效的诊断深静脉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治疗方法为抗凝治疗,早期发现并治疗对防止肺栓塞发生有重要作用。早期预防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