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062篇
  免费   1709篇
  国内免费   414篇
耳鼻咽喉   464篇
儿科学   560篇
妇产科学   120篇
基础医学   1663篇
口腔科学   1136篇
临床医学   3594篇
内科学   2615篇
皮肤病学   102篇
神经病学   1443篇
特种医学   8082篇
外国民族医学   12篇
外科学   2796篇
综合类   7416篇
预防医学   1738篇
眼科学   149篇
药学   1680篇
  40篇
中国医学   441篇
肿瘤学   2134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290篇
  2022年   697篇
  2021年   1114篇
  2020年   1137篇
  2019年   978篇
  2018年   1085篇
  2017年   1174篇
  2016年   1150篇
  2015年   998篇
  2014年   2291篇
  2013年   1896篇
  2012年   1922篇
  2011年   2391篇
  2010年   2083篇
  2009年   2208篇
  2008年   1948篇
  2007年   1895篇
  2006年   1623篇
  2005年   1304篇
  2004年   994篇
  2003年   989篇
  2002年   949篇
  2001年   733篇
  2000年   631篇
  1999年   499篇
  1998年   420篇
  1997年   368篇
  1996年   282篇
  1995年   308篇
  1994年   272篇
  1993年   157篇
  1992年   164篇
  1991年   128篇
  1990年   99篇
  1989年   94篇
  1988年   75篇
  1987年   88篇
  1986年   67篇
  1985年   136篇
  1984年   120篇
  1983年   52篇
  1982年   94篇
  1981年   95篇
  1980年   65篇
  1979年   45篇
  1978年   26篇
  1977年   22篇
  197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 探究CT血管征对肺微小结节定性诊断运用,为肺微小结节的定性诊断提供理论指导,以便选取更为合适的扫描参数.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肺微小结节患者127例,按照病变类型分为恶性病变组(n=82)和良性病变组(n=45),进行分组分析.结果 CT扫描可有效显示SPN情况,并可将血管征及其分型有效显示;CT血管征对恶性病变肺微小结节敏感性显著高于良性病变,其在恶性病变中构成比及分型均高于后者.结论 CT血管征对肺微小结节的定性诊断具有良好的辅助作用,能够有效指导恶性病变的判断.  相似文献   
992.
目的探讨PET/CT联合肿瘤标志物与电子支气管镜检查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并进行对比分析。方法收集2011年5月~2012年5月在我院PET/CT中心检查发现肺部病变患者68例,对纳入患者均进行了肿瘤标志物、电子支气管镜检查或经皮肺穿或手术取组织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68例患者中,电子支气管镜、PET/CT、PET/CT联合肿瘤标志物检测对肺癌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62.2%、93.5%及76.4%;81.8%、74.9%及77.9%;91.9%、77.4%及85.3%。结论电子支气管镜检查的特异度较PET/CT显像检查高,而灵敏度较PET/CT显像检查低,二者的准确度基本相近,PET/CT与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联合应用后可使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均有提高,可减少误诊或漏诊的发生。  相似文献   
993.
目的:回顾性分析320排螺旋CT对冠状动脉-肺动脉瘘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本院5例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 )检查资料,分析320排螺旋CT冠状动脉-肺动脉瘘的显示情况及诊断价值。结果5例冠状动脉CTA中,右冠状动脉分支瘘入肺动脉2例(40.00%),左冠状动脉分支瘘入肺动脉2例(40.00%),两侧冠状动脉分支瘘入肺动脉1例(20.00%)。所有图像通过VR、MIP和CPR等重组图像显示异常血管与肺动脉的关系和位置。结论320排螺旋CT容积成像结合多种重建方法可以显示冠状动脉-肺动脉瘘,可作为该疾病的无创性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994.
995.
996.
目的探讨同侧肺叶切除手术后由于各种原因可能对同侧余肺再次手术切除完成不同期全肺切除与一次性完成全肺切除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本院40年来各种原因以同侧余肺切除完成不同时期全肺切除的患者36例(距第一次肺手术时间1~420个月)。结果全部患者均完成同侧余肺切除,手术后病理检查为余肺结核(31%,11/36),余肺癌(31%,11/36),余肺支气管扩张症(8%,3/36),多发性肺囊肿(8%,3/36),余肺感染、脓肿、坏死等(22%,8/36)。余肺切除后主要并发症有手术后胸腔感染(22%,8/36),支气管胸膜瘘(14%,5/36),严重心血管并发症并导致围手术期死亡(8%,3/36,分别为急性心肌梗死、肺动脉栓塞、恶性心律失常各1例)。结论同侧余肺切除完成不同期全肺切除的主要手术适应证是:①肺结核、肺癌复发;②支气管扩张症残留症状;③治疗肺叶切除术后余肺严重并发症。手术中出血较一般全肺切除多,术后主要并发症是胸腔内感染、支气管胸膜瘘及循环系统并发症。严格手术指征、了解第一次肺手术的全过程、提高手术技巧减少手术中出血、严谨的围手术期处理是余肺切除术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对于同侧余肺切除完成不同期全肺切除如果手术适应证正确,围手术期处理得当,其临床结果是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影像(DWI)联合T2WI影像融合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影像技术在局部晚期食管癌放疗靶区勾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本院收治的食管癌局部晚期患者31例为研究对象,患者均在放疗前行CT和MRI常规及DWI检查,采用Eclipse治疗计划系统将两种影像学图片融合,由3名放疗科医师在CT图像及融合图像上进行放疗靶区勾画,分别记作A、B、C组。比较两种勾画方案勾画食管癌大体肿瘤靶区(GTV)和临床靶区(CTV)体积、长度、厚度及其变异系数CV值和Ratio值(最大值/最小值),分析CT图像与融合图像GTV和CTV体积差异的原因。结果: 以CT为基础勾画的GTV和CTV体积、长度、厚度均大于以融合图像为基础勾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名放疗医师以CT图像为基础勾画的各项指标CV值、Ratio均大于以融合图像为基础勾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颈段食管癌、T4期食管癌是影响CT图像与融合图像GTV和CTV体积差异的独立相关因素(均P<0.05)。结论:相对于CT图像,DWI联合T2WI影像融合CT影像技术能有效指导食管癌放疗靶区勾画及不同医师靶区勾画一致性。  相似文献   
998.
[摘要] 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与颈部血管彩色超声诊断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病变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ACI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CTA、颈部血管彩色超声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DSA)检查。比较CTA与颈部血管彩色超声对颈动脉颅外血管狭窄程度、斑块检出情况,以DSA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判断2种方式对颈动脉颅外血管狭窄程度的诊断价值。 结果CTA对颈动脉颅外血管狭窄程度检出情况(轻度、中度、重度及闭塞)优于颈部血管彩色超声,但仅在轻度及中度狭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A对于颈内动脉内不同类型斑块检出率显著优于颈部血管彩色超声(P<0.05),而2种方式在颈总动脉以及颈外动脉不同类型斑块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DSA检测结果作为金标准,CTA诊断颈动脉颅外血管狭窄程度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高于颈部血管彩色超声,但仅在敏感度、准确度及阴性预测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应用CTA诊断ACI患者动脉颅外段病变时,其效率优于颈部血管彩色超声,尤其是在对血管狭窄程度及颈内动脉斑块类型诊断上优势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999.
壶腹周围癌发病率在恶性肿瘤中居第8~9位,病死率却高居肿瘤死亡的第4位。由于该区域复杂多变的解剖特点及病变的多样性,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一直是临床研究的重点和难点。目前多种成像技术已经用于对Vater壶腹及其周围组织进行研究,其中CT和MRI是侵袭性最小、应用最广泛的两种检查方法。文章拟对近年来CT和MRI在壶腹周围癌不同分类方法中的鉴别、可切除性的判断及预后相关研究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 以支气管镜检查结果为标准,比较高分辨率CT在诊断气道软化方面的效能.方法 收集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中山市陈星海医院门诊和住院患者100例(其中男性61例,女性39例,年龄42~78岁,平均年龄57.2岁),通过进行高分辨率CT扫描后气道三维重建成像及支气管镜检查,以呼气时成像后狭窄部位气管横截面积≤50%狭窄部位前后平均气管横截面积为判断标准,并以支气管镜检查结果为最终诊断.结果 46例经支气管镜诊断的气道软化患者(其中男性31例,女性15例)中,高分辨率CT三维重建共诊断出41例.结论 高分辨率CT作为一种无创检查方法,可有效诊断出气道软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