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9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12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20篇
基础医学   34篇
口腔科学   130篇
临床医学   36篇
内科学   14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19篇
特种医学   32篇
外科学   405篇
综合类   78篇
预防医学   10篇
眼科学   8篇
药学   16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1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6 毫秒
31.
目的 探讨Er∶ YAG和Nd∶YAG激光在牙冠延长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需行牙冠延长术的32位患者的32颗患牙,随机分为2组,激光手术组采用Er∶ YAG和Nd∶YAG激光,不翻瓣进行牙冠延长术;传统牙冠延长术组采用传统牙周手术方法.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后疼痛、术后感染、龈缘位置、龈沟出血指数及探诊深度.结果 激光手术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传统牙冠延长术组,术后疼痛指数明显低于传统牙冠延长术组.激光手术组在2周后龈缘位置即达到稳定,传统牙冠延长术组4周后达到稳定.2组均未发生术后感染.龈沟出血指数和探诊深度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用Er∶ YAG和Nd∶YAG激光进行牙冠延长手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后反应小、较短时间获得稳定的龈缘位置等优点,是一种创伤小、疗效好的手术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2.
33.
目的探讨应用骨搬移技术治疗严重下肢感染性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牵拉组织再生原理,对26例四肢高能量损伤后下肢感染性骨不连患者采取病灶彻底切除+干骺端截骨搬移术。术后7 d以0.25 mm/6 h速度延长,固定延长至骨缺损端会合,于骨缺损处两断端加压并继续维持外同定支架至骨愈合。结果 26例全部获随访,平均随访56(20~92)个月。骨延长2~14 cm,平均5.5 cm,骨性感染全部治愈。带支架时间6~24个月,平均13个月。23例骨缺损处及延长部位骨生长良好,达到了骨性愈合;3例断端骨接触后6个月无明显骨愈合,其中2例行自体髂骨植骨,1例拆除支架后行自体髂骨植骨内固定,4~6个月达到骨性愈合。截骨延长部位及骨缺损对合处对位对线良好。结论骨搬移技术治疗下肢感染性骨不连,术后感染控制良好,骨愈合率高。  相似文献   
34.
35.
纳入20例牙体缺损达龈下(≤3 mm)修复失败的前牙,经完善牙周基础治疗后行冠延长术,记录术前、术后2、4、6周牙周袋探诊深度(PD)、龈沟出血指数(SBI)。PD值术后2周减小(P<0.05),术后2、4、6周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SBI值术后减小,2周与术前、术后4、6周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术后6周龈缘位置相对稳定,此时行桩核冠修复,成功率较高。牙冠延长术可提高残根的修复质量和效果。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3种术式上睑退缩的疗效。方法重睑术后及甲状腺眼病并发上睑退缩患者15例分为A、B、C组,A组5例9只眼采用A型肉毒杆菌毒素注射治疗,B组5例10只眼采用上睑提肌中央腱膜切断术矫正,C组5例9只眼采用上睑提肌和MOiler肌(穆勒氏肌)延长术矫正上睑退缩,观察3种术式的疗效。结果A组注射A型肉毒杆菌毒素72h后,5例(9眼)上睑退缩外观明显改善,维持4~6个月后恢复至以前未注射时状态;B组上睑提肌中央腱膜切断术,术后睑外形自然,睑闭合自然,其中有2例复发;C组上睑提肌一穆勒氏肌延长术,术后随访3~24个月效果满意,术后无复发和并发症。结论3种治疗上睑退缩的方法对静止期上睑退缩均有效。采用A型肉毒杆菌毒素方法简便,疗效可靠,但持续时间较短,需反复注射;采用上睑提肌中央腱膜切断术操作简单,但不易正确量化且回缩略多;上睑提肌-穆勒氏肌延长术方法较简便,疗效可靠,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37.
周伟 《口腔医学》2013,(4):248-250
目的评价牙冠延长术在后牙牙体缺损达龈下的残根残冠修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年12月—2011年12月,将48例患者的50颗牙体缺损达龈下的患牙,术前按断端位于龈下最深距离分为A组:距离<3 mm;B组:3 mm≤距离≤4mm;C组:距离>4 mm,均采用牙冠延长术暴露牙体断面,术后6周行桩冠修复。分别记录和比较手术前和手术后6周牙周探诊深度(PD)、龈沟出血指数(SBI)和术后龈缘至牙体断端的距离以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术后6周,A、B 2组病例牙体断端均暴露较好、牙周组织健康,术后修复效果有效率为100%,C组60%患牙断端暴露良好,修复效果尚可,与A、B 2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阶段3组的PD、SBI均明显优于术前(P<0.05)。A、B 2组术后牙周指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与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牙冠延长术对于保存后牙残根残冠有较好的疗效,但适应证的选择较为关键。  相似文献   
38.
目的:观察正畸牵引与冠延长术后桩冠修复前牙龈下根折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60颗断端位于龈下3mm以上的外伤前牙进行正畸牵引至平龈后行冠延长术,分别记录术前、桩冠修复前、修复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的牙周探诊深度(PD)、龈沟出血指数(SBI)、牙齿松动度(TM),观察临床效果。结果:所有病例术前、修复前、修复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的PD、SBI、TM值均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M在修复前明显增加,但随时间延长逐渐稳定。结论:正畸牵引与冠延长术、桩冠修复外伤前牙断端位于龈下3mm以上的患牙,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39.
40.
张智  毕军花  蔡小利  李刚  朱明海 《海南医学》2016,(11):1805-1808
目的:观察“S”形截骨术在肢体延长中的应用疗效及常见并发症。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行肢体延长术患者79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39)。观察组采取“S”形截骨术,对照组采取横行截骨术,比较两组的治疗情况(延长长度、延长幅度、牵伸时间)、术后恢复情况(外固定时间、骨愈合时间、骨愈合指数)、并发症发生情况(轴线偏移、疤痕挛缩、延迟愈合、筋膜室综合征、关节僵硬、针道感染)。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肢体延长长度与延长幅度分别为(7.8±1.3) cm、(21.8±3.3)%,对照组患者分别为(8.2±1.6) cm、(22.1±4.2)%,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牵拉时间为(111.4±20.1) 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40.2±23.7)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外固定时间、骨愈合时间及骨愈合指数分别为(158.3±30.4) d、(347.5±46.1) d、(46.6±5.1) d/cm,均低于对照组(179.1±38.8) d、(379.4±43.9) d、(59.8±20.1) d/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7.5%(7/40),低于对照组的38.5%(15/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S”形截骨术进行肢体延长在取得满意肢体延长幅度基础上还可缩短牵拉时间、加快骨愈合速度,骨愈合指数低、术后并发症少,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