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5篇
基础医学   29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58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21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31.
目的 综述近几年来微重力和甲基化对细胞微管系统的调节. 资料来源与选择国内外该领域的研究论文及综述. 资料引用文献资料引用25篇. 资料综合微重力及模拟微重力、甲基化对细胞微管及其相关蛋白的影响. 结论 微重力、甲基化对细胞微管及其相关蛋白的功能均有重要影响,但二者之间的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32.
33.
模拟失重状态下大鼠小肠黏膜光镜及电镜的形态学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以尾部悬吊大鼠模型模拟失重的影响,探讨模拟失重是否可引起小肠黏膜的改变. 方法 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对照(CON)、尾部悬吊14 d(SUS-14 d)和尾部悬吊21 d(SUS-21 d)大鼠小肠绒毛的超微结构改变. 结果 光镜下SUS-21 d组和SUS-14 d组大鼠小肠黏膜的绒毛高度降低、宽度增加、隐窝变浅,与CON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F=294.24、60.05、328.63,P<0.05);电镜下SUS-21 d组和SUS-14 d组大鼠小肠黏膜的微绒毛高度减低、表面积缩小,微绒毛间的间距增宽,微绒毛糖衣厚度减小,与CON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F=234.90、138.07、104.69、195.35,P<0.01). 结论 模拟失重14 d和21 d,光镜和电镜结果 均提示小肠黏膜可出现绒毛和微绒毛的变稀少,变短、变宽,表面积减小等改变.本工作还提示小肠黏膜微观结构的改变可能是造成航天员在航空飞行中出现腹泻、腹胀等消化和吸收不良症状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4.
Summary The experimental concept and findings from a recent manned orbital spaceflight are presented. In a single-case, longitudinal study, vestibulo-oculomotor function was examined by caloric testing and active head oscillations. The results from preflight, inflight, and postflight measurements of the human vestibulo-ocular reflex, together with those of ongoing terrestrial studies, should enable separation of the canalicular and otolithic contributions to ocular torsion. This analysis enables an accurate evaluation of the adaptation of the otolithic system to the inflight microgravity and, after landing, to the 1- force environment. Video-oculography was employed throughout for the comprehensive measurement of eye and head movements. Caloric testing involved air insufflation at 15° C over 90 s, followed by an observation interval of 2 min. During inflight testing this was continued with a 30-s free-floating interval. Active head oscillations were performed at four discrete frequencies (0.12, 0.32, 0.80, 2.0 Hz) and over a frequency sweep between 0.1 and 2.0 Hz. These head oscillations were performed in yaw, pitch, and roll and for three visual conditions (head-fixed target, space-fixed target, no target). The concomitant stimulation of the semicircular canals and otolithic receptors during these oscillations should yield different oculomotor responses under 1-g and 0-g adaptations. Both the short-form caloric test and the active head movement test were performed on 4 of the 5 available mission days. The results of the caloric tests yield a caloric nystagmus intensity (slow-phase velocity) of approximately 60% of that measured before flight and indicate an adaptation in response over the 10-day period after landing. The preliminary results from the head movement tests about the roll axis indicate an adaptive response in this aspect of the vestibulo-ocular reflex during prolonged microgravity. Some changes in sensomotoric control were also apparent during the inflight and postflight phases.Abbreviations SPV slow phase velocity (%s) - VOR vestibulo-ocular reflex  相似文献   
35.
微重力导致航天员骨质疏松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目的 概述近年来有关微重力导致航天员骨质疏松的研究进展。资料来源与选择 国内外相关文献46篇。资料综合 详细论述了微重力对骨组织计量学、生化和骨发育的影响,地面模拟微重力的人体卧床实验和动物尾部悬吊实验,微重力诱导骨质减少的可能机制以及对抗措施等方面的问题。结论 空间飞行中微重力状态下,骨形成减少,导致主要是1G环境下的负荷骨的骨质减少。由于空间实验的数量有限和局限性,所以还不能对微重力影响骨的确切效应下最后的结论。  相似文献   
36.
目的 综述静脉顺应性的各种测量方法,评述失重或模拟失重对静脉顺应性的影响。资料来源与选择 根据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报道,研究论文、论著和专著,介绍近年来静脉顺应性测量方法和航天失重对其影响的研究情况。资料引用 作者独立引用国内文献6篇,国外文献18篇,专著1本。资料综合 介绍了(1)静脉顺应性测量方法,包括在体测量方法和离体测量方法。前者包括有创测量和无创测量。(2)静脉顺应性变化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静脉的解剖部位,以及血管压力和轴向伸长率、重力变化的影响。观点并不统一。结论 静脉顺应性的测量方法虽然很多,但准确,又无创伤性的方法仍较少,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提高。失重对静脉顺应性影响的研究还需要深入。  相似文献   
37.
模拟失重4周大鼠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改变及其离子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模拟失重4周大鼠心肌细胞动作电位(AP)的改变,并进一步阐明其离子机理。方法 采用尾部悬吊大鼠模型模拟失重,胶原酶分离心肌细胞,用膜片钳全细胞方式记录单个心肌细胞的膜电容、AP、跨膜内向钙电流(Ica)和瞬时外向钾电流(Ito)等。结果 正常对照大鼠左室游离壁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时程(APD)较心尖部位的长(P〈0.05);悬吊组大鼠左室游离壁心肌细胞APD20较对照组缩短有显著性意义(P  相似文献   
38.
目的 观察 2 1d头低位卧床期间脑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方法  6名健康男性志愿者 ,年龄 ( 2 4.8± 6 .1)岁 ,进行了 2 1d头低位 ( HDT- 6°)卧床试验。HDT前、HDT第 10 d及卧床结束时进行了 3次立位耐力检查。HDT前 (坐位 )、HDT开始时 ( D0 )、第 1、3、7、10、2 1d用经颅超声多普勒 ( TCD)测量了双侧大脑前、中、后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指标。 结果 卧床第 10 d和卧床结束时 ,受试者立位耐力比卧床前降低 ( P<0 .0 5 )。卧床期间 ,受试者右侧大脑中动脉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 和平均血流速度 vm 较卧床前 ( pre- HDT)及卧床开始时降低 ,左侧大脑中动脉 vs在卧床开始时较卧床前增加 ,卧床第 3d又较开始时降低。在卧床前 ,大脑中动脉右左两侧流速差 BVD和右左两侧非对称指数 AI的均数分别为 7.0 cm/ s和 13.74% ,在卧床期间 BVD和 AI均数降为负值 ,较卧床前时降低 ( P<0 .0 5或 P<0 .0 1)。大脑中动脉的其余指标 (含脉动指数和阻力指数等 )、大脑前和后动脉的各指标变化不显著。 结论  2 1d头低位卧床使立位耐力、双侧大脑中动脉的 vs 和右侧大脑中动脉的 vm 降低 ;HDT卧床期间 ,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降低和不对称变化 ,可能与立位耐力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39.
目的 观察高频正弦波振动对吊尾大鼠脊髓c-fos蛋白表达的影响. 方法 选取Sprague-Dawley雌性大鼠3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模拟失重t4 d组、模拟失重+高频振动14d组及正常对照组,每组各10只动物.采用大鼠尾部悬吊法建立模拟失重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吊尾大鼠脊髓L5-6节段c-fos蛋白的表达. 结果 正常对照组大鼠,大多数c-fos阳性神经元位于脊髓Ⅳ和Ⅵ~Ⅶ板层.模拟失重14d后,脊髓Ⅳ、Ⅵ和Ⅶ板层内的阳性神经元数量及Ⅵ~Ⅶ板层内阳性神经元总数均明显多于正常对照组(P<0.05)和模拟失重+高频振动组(P<0.05).而模拟失重+高频振动组大鼠脊髓阳性神经元的总数及板层分布模式与正常对照组大鼠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 高频正弦波振动对模拟失重状态下大鼠脊髓神经元c-foS蛋白表达的改变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模拟失重后肌梭传人通路中脊髓神经元活动的增强可能与肌梭传人冲动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40.
朱斌  郭华  郝喜娟  傅骞  胡素敏 《中国骨伤》2012,25(7):611-616
太空中由于重力消失,体液分布紊乱,会导致承重骨的肌肉发生进行性萎缩,骨骼所受到的应力刺激减少或消失,成骨细胞增殖障碍,从而导致了失重骨质疏松的发生。与其他骨质疏松不同的是该类型的骨质疏松的发生和发展具有一定的部位选择性,且返回地面后恢复比较困难。常规干预措施如药物、体育锻炼、机械刺激等虽然对缓解骨丢失起到一定的疗效,但也存在着一定弊端。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主张从肾论治,收到了满意的疗效。在地面实验中,研究人员也发现采用补肾中药可以有效促进成骨细胞增殖,从而对抗模拟失重所造成的骨量丢失。因此本文拟对失重骨质疏松的发生机制及中医药在对抗失重骨质疏中的应用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