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723篇
  免费   3450篇
  国内免费   2034篇
耳鼻咽喉   421篇
儿科学   766篇
妇产科学   873篇
基础医学   6590篇
口腔科学   1034篇
临床医学   4314篇
内科学   7572篇
皮肤病学   820篇
神经病学   2226篇
特种医学   1774篇
外国民族医学   11篇
外科学   5279篇
综合类   8798篇
现状与发展   7篇
预防医学   2088篇
眼科学   724篇
药学   6657篇
  17篇
中国医学   2568篇
肿瘤学   5668篇
  2024年   46篇
  2023年   610篇
  2022年   1229篇
  2021年   1789篇
  2020年   1753篇
  2019年   1281篇
  2018年   1244篇
  2017年   1691篇
  2016年   1736篇
  2015年   1732篇
  2014年   3716篇
  2013年   4557篇
  2012年   4058篇
  2011年   4101篇
  2010年   3315篇
  2009年   3062篇
  2008年   2978篇
  2007年   2547篇
  2006年   2243篇
  2005年   2043篇
  2004年   1717篇
  2003年   1455篇
  2002年   1148篇
  2001年   1096篇
  2000年   891篇
  1999年   806篇
  1998年   694篇
  1997年   648篇
  1996年   552篇
  1995年   492篇
  1994年   413篇
  1993年   278篇
  1992年   224篇
  1991年   197篇
  1990年   200篇
  1989年   134篇
  1988年   132篇
  1987年   96篇
  1986年   77篇
  1985年   160篇
  1984年   179篇
  1983年   134篇
  1982年   144篇
  1981年   107篇
  1980年   115篇
  1979年   103篇
  1978年   69篇
  1977年   47篇
  1976年   43篇
  1973年   3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激素对股骨头微血管及组织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通过建立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动物模型,研究股骨头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density,MVD)和股骨头组织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探讨长期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引起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机制。方法健康日本白兔40只,1.86~2.21kg,平均2.06kg。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31只,对照组9只。实验组每周皮下注射醋酸氢化泼尼松8mg/kg,对照组每周皮下注射生理盐水0.32ml/kg。在实验的第4、8和12周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股骨头行微血管墨汁灌注,研究股骨头MVD的变化;制作半薄切片,在透射电镜下分别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股骨头组织细胞的超微结构。拍摄兔耳背微血管网观察用药前后的变化。结果实验组双侧股骨头松质骨和密质骨的单位面积内MVD与对照组相比在用药3个月后明显下降(P<0.01)。兔耳背微血管网随用药时间的延长逐渐变稀疏。股骨头各系组织细胞内均发现有脂质堆积;骨细胞核膜失去连续性、碎裂,染色质溶解;血管内皮细胞内出现脂滴,胞膜结构不完整,可见明显的裂隙,线粒体肿胀、变圆,结构不清;脂肪细胞异常肥大,核内出现脂滴,并压迫小静脉,管腔变窄;小静脉内可见红细胞相互重叠呈“缗线状”。结论骨内压升高是激素性骨坏死病理过程中的一个表现,与肥大的脂肪细胞压迫小静脉有关。长期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可抑制  相似文献   
102.
Hypoxiaisadirectfactorcausinghypoxicpul monaryhypertension (HPH) .hypoxiainduciblefac tor 1α (HIF 1α)isfoundtobethemostcrucialfactorsofarwhichmediatesthecellularresponsetohypoxi a[1] .OurpreviousstudyrevealedthatoverexpressionofHIF 1andendothelin 1(ET 1…  相似文献   
103.
携带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重组腺病毒的构建和鉴定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采用 Cre-LoxP同源重组系统构建并鉴定携带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human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 hIGF-1)目的基因的复制缺陷重组腺病毒,为椎间盘退变的 hIGF-1基因治疗奠定基础.[方法] PCR合成 hIGF-1基因,用 pMD18-T载体克隆 hIGF-1目的基因,酶切、测序并进行 NCBI BLAST相似性在线分析.将 pMD18-T-hIGF-1和 pDNR-1r质粒分别行 EcoRⅠ和 BamHⅠ双酶切, DNA 连接酶连接双酶切产物,转化感受态大肠杆菌 DH5α,合成中间载体 pDNR-hIGF-1,酶切鉴定.Cre-loxP系统介导 pDNR-hIGF-1和 pInt.AV1.SpaT同源重组形成 pInt.AV1.SpaT-hIGF-1重组表达质粒,行 EcoRⅠ酶切鉴定.复苏 293细胞,将 pInt.AV1.SpaT-hIGF-1和 pInt.B.B质粒在 293细胞内进行同源重组成含 hIGF-1基因的复制缺陷重组腺病毒.倒置显微镜观察 293细胞病变样效应( cytopathogenic effect, CPE);透射电镜观察 293细胞中的病毒颗粒;提取细胞裂解液中病毒 DNA, PCR鉴定 hIGF-1目的基因的存在; Western blot 检测 hIGF-1蛋白表达.用半数组织培养感染量 (tissue culture infectious dose 50,TCID50)方法测定重组腺病毒的滴度.[结果]克隆的 hIGF-1目的基因经 NCBI BLAST相似性在线分析证实与 Homo sapiens IGF-1 (GI:19923111)完全相同.pInt.AV1.SpaT-hIGF-1酶切鉴定,出现 5.4 kb和 1 kb两条片段,与理论值完全相符.转染 293细胞 12~ 14 d后,大部分细胞出现肿胀,脱落等细胞病变样效应.PCR鉴定细胞裂解液中含有 hIGF-1目的基因.Western blot 证实重组腺病毒表达 hIGF-1蛋白.第 2代腺病毒的滴度为 80× 106 PFU/mL.[结论]成功构建出含有 hIGF-1目的基因的复制缺陷重组腺病毒.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探讨股骨头缺血坏死的病理和影像学研究进展情况。方法:阅读并分析关于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文献。结果:影像学检查反映疾病的病理改变,在诊断中占有重要地位。结论:磁共振成像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不仅能发现股骨头坏死的早期病变,且能反映病变的范围和程度,对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探讨海水浸泡失血性休克并腹部开放伤对实验大鼠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肠道热休克蛋白HSP-70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建立失血并腹腔海水浸泡伤动物模型。实验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6)、失血创伤组(n=14)、失血创伤海水浸泡组(n=14),失血创伤组为单纯失血性休克并腹部开放伤,失血创伤海水浸泡组将动物致伤后置入人工配置的海水中,于伤前和浸泡后30m in及1,1.5,3 h取血测定TNFα的变化,取肠道组织测定HSP-70的表达。结果失血创伤海水浸泡组血中TNFα较失血创伤组伤后明显升高并且高峰出现时间明显提前,肠道损伤病理变化明显重于失血创伤组,肠道组织中HSP-70含量在创伤早期显著升高,后又明显降低。结论TNFα-的过度表达在失血性休克并腹部开放伤后海水浸泡的病理生理变化中起重要作用,肠道组织细胞中HSP-70的异常表达在肠道组织细胞的应激反应机制中,可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6.
肾癌合并静脉瘤栓的外科治疗效果观察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 观察肾癌根治性切除加瘤栓取出术治疗肾癌合并静脉瘤栓的效果。方法 总结8例肾脏恶性肿瘤合并静脉瘤栓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男7例,女1例。平均年龄58岁。右侧7例,左侧1例。Robson分期Ⅲ期5例,Ⅳ期3例。瘤栓类型:肾静脉型1例,肝下型4例,肝上型3例。结果 7例患者行肾肿瘤根治性切除加瘤栓取出术,1例行右肾肿瘤及右肾上腺根治性切除术,腔静脉瘤栓放射治疗。1例瘤栓达右心房者术中死亡。随访7例,3例分别存活2、4和22个月,均死于远隔转移。4例术后已随访12、14、25和47个月者现仍无瘤存活。结论 肾肿瘤根治性切除加瘤栓取出术是治疗肾癌合并静脉瘤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7.
巨细胞病毒肝炎患儿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研究巨细胞病毒 (CMV)肝炎患儿血清干扰素 α(IFN α)、白细胞介素 8(IL 8)和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ELISA法检测 35例CMV肝炎患儿血清中上述三种细胞因子的含量 ,并对其两两之间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 CMV肝炎组患儿IFN α、IL 8、TNF α的含量分别为 (770 .3± 2 0 5 .4 )ng/L、(41.9± 2 2 .5 )ng/L和 (10 33.2± 388.5 )ng/L ,非常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相关性研究发现IFN α与TNF α呈显著正相关 (r =0 .35 6 ,P <0 .0 5 )。结论 血清细胞因子明显增高与CMV肝炎的病理变化和病损程度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8.
刺梨酸的分离与结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梁光义 《药学学报》1987,22(2):121-125
从刺梨中分离出一种新的五环三萜酸,命名为刺梨酸。通过光谱分析和衍生物的制备,确定其化学结构为2β,3α,7β,19α-四羟基乌苏-12-烯-28-羧酸。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探讨尿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细胞外基质(ECM)在各种慢性肾小球肾病患者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105例慢性肾小球患者进行临床和病理分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检测各组的尿TGF-β1水平,同时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检测尿中的各种ECM,所有检测值均用尿肌酐(Cr)浓度进行校正。结果:在不同临床分组中,尿TGF-β1/Cr和LN/Cr、PCⅢ/Cr、Ⅳ-C/Cr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尿HA/Cr水平则在Ⅲ、Ⅳ组中出现下降。而在不同的病理分组中,肾小球轻微病变(GML)组尿中TGF-β1、ECM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其他各病理分组则出现不同的变化。相关性分析尿TGF-β1/Cr与LN/Cr、PCⅢ/Cr、Ⅳ-C/Cr正相关,与HA/Cr无相关性。结论:通过尿TGF-β1和ECM在慢性肾小球肾病患者中的联合检测,对评价慢性肾小球肾病的进展和预后判断提供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