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56篇
  免费   129篇
  国内免费   36篇
耳鼻咽喉   4篇
儿科学   67篇
妇产科学   25篇
基础医学   342篇
口腔科学   6篇
临床医学   437篇
内科学   182篇
皮肤病学   8篇
神经病学   24篇
特种医学   117篇
外科学   478篇
综合类   370篇
预防医学   61篇
药学   229篇
中国医学   44篇
肿瘤学   27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57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64篇
  2015年   62篇
  2014年   122篇
  2013年   134篇
  2012年   99篇
  2011年   111篇
  2010年   125篇
  2009年   129篇
  2008年   111篇
  2007年   111篇
  2006年   113篇
  2005年   93篇
  2004年   67篇
  2003年   88篇
  2002年   57篇
  2001年   62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56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42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8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17篇
  1978年   16篇
  1977年   10篇
  1975年   7篇
  1974年   15篇
  1973年   13篇
  1971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目的调查分析我国重症医学科不同护理人力资源配置对脓毒症休克集束化治疗完成率的影响。方法基于全国重症医学质量控制大数据平台,调查全国1 065家医院重症医学科护理人力配置情况,比较不同省份(自治区、直辖市)ICU护理人力配置状况下脓毒症休克3 h内和6 h内集束化治疗完成率。结果3 h内集束化治疗完成率79.0%,6 h内集束化治疗完成率69.5%。护床比在≤1.5:1、1.5:1~2.0:1、≥2.0:1情况下,脓毒症休克3 h内集束化治疗完成率分别为0.69、0.79、0.83,6h内集束化治疗完成率分别为0.45、0.70、0.75。结论ICU护床比影响脓毒症休克集束化治疗完成率。护床比增加,脓毒症休克集束化治疗完成率提高。建议适当提高重症医学科护理人力资源配比,以提高脓毒症休克患者救治质量。  相似文献   
42.
本实验在血吸虫病兔肠系膜上动脉夹闭休克(SMAO)模型上,测定内脏SOD活力(n=10),并与正常兔合并SMAO组(n=7)和假手术组(n=6)对照。旨在探讨自由基反应及肝脏在多器官功能衰竭(MOF)中的作用。病理检查提示,血吸虫病兔合并SMAO组内脏有明显损伤。SOD活力测定:血吸虫病兔与正常兔合并SMAO时内脏SOD明显低于假手术组(P<0.01)。血吸虫病兔合并SMAO组肝、肺、胃SOD明显低于正常兔合并SMAO组,分别为2541/2993、1235/1656、1072/1578,(P<0.01),肾无显著性差异(1500/1558)。本研究表明,自由基反应是休克并发MOF的原因之一,合并有血吸虫肝病时更易发生MOF。  相似文献   
43.
目的:研究查明重症失血性休克血管反应性降低的机制。方法:测定大鼠脊斜肌细动脉对去甲肾上腺素(NE)的反应性,在反应性下降时用微电极记录离体主动脉及细动脉条平滑肌静息膜电位;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动态测定单个细动脉平滑肌细胞膜电位变化;观察ATP敏感钾通道(KATP)阻滞剂优降糖对细动脉平滑肌细胞膜电位和血管反应性的作用。结果:在失血性休克代偿期,细动脉平滑肌膜电位负值减小,血管对NE反应性增高;失血性休克失代偿期,细动脉对NE反应性显著下降,细动脉平滑肌细胞静息膜电位负值增大,呈超极化改变,优降糖能部分逆转休克时平滑肌细胞的超极化状态,同时带来血管反应性的恢复。结论:休克时细动脉平滑肌反应性与膜电位密切相关,KATP通道开放引起血管平滑肌细胞膜超极化是重症失血性休克后期血管反应性低下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4.
丹参提取物F对胃粘膜失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按Itoh法复制了大鼠胃粘膜失血(休克)/再灌注损伤模型。结果显示,再灌注后胃粘膜有明显的出血性损伤;静注丹参提取物F可明显降低粘膜损伤数(P<0.01)及细胞内钙含量(P<0.05);增加6-Keto-PGF1a/TXB2比值(P<0.01)。提示:丹参提取物F对胃粘膜失血(休克)/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这下减轻细胞内钙超载,增加6-Keto-PGF1a/TXB2比值有关。  相似文献   
45.
小鼠内毒素休克某些血液变化和细胞超微结构损伤的发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小鼠内毒素休克有血液的乳酸、NPN、AKP、LDH水平升高和pH值降低并可用654-2或AL所预防,只是预防NPN升高的效应须在早期的肾血管挛缩消失后才能显示出来;心、肝、肠和肺的MDA含量升高并可被654-2预防,除肺外还可被AL预防;将高肺MDA只能用654-2预防结合注射内毒素后10min有WBC入肺扣押来看,损伤肺的自由萁坷能主要来自被激活的中性粒细胞;血中AKP和LDH升高分别反映溶酶体  相似文献   
46.
体外反搏治疗失血性休克中一氧化氮合酶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反搏治疗失血休克中一氧化氮合酶(NOS)的变化。方法:复制狗的失血休克模型,用同位素方法测定反搏前后各组织的NOS活性。结果:体外反搏后平均动脉压较反搏前明显上升(P<001)。脑NOS测定值假手术对照组明显高于失血休克组P<001)及失血休克克反搏组(P<001),失血休克组则明显低于失血休克反搏组(P<001);心肌NOS活性假手术对照组与失血休克反搏组均明显高于失血休克组(P<005,P<001),但假手术对照组与失血休克反搏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主动脉NOS活性假手术对照组明显高于失血休克组(P<001)及失血休克反搏组(P<005),但失血休克组与失血休克反搏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体外反搏可以增强小血管NOS活性,NOS活性的恢复则可能在反搏治疗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7.
目的:检测急性白血病病人血淋巴细胞热休克蛋白70(HSP70)及其mRNA的表达。方法:ELISA法检测HSP70,RT-PCR法检测HSP70 mRNA。结果:化疗前急性白血病病人淋巴细胞HSP70及mRNA明显低于正常人;而化疗后,急性白血病病人淋巴细胞HSP70及mRNA明显高于正常人(P<0.01),结论:HSP70与急性白血病癌细胞关系密切,对癌细胞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8.
目的:研究复合应用高渗氯化钠溶液和琥珀酰明胶对失血性休克犬的血流动力学和氧转运的影响。方法:18只犬麻醉后气管内插管,自主呼吸空气。经股动脉放血至平均动脉压为6.7kPa并维持2h。分为3组,每组6只。氯化钠溶液组:于5min内输入失血量10%的75g·L-1NaCl;高渗氯化钠溶液/琥珀酰明胶组:于5min内输入失血量10%的75g·L-1NaCl/琥珀酰明胶;乳酸钠林格氏液组:于20min内输入2.5倍失血量的乳酸钠林格氏液。结果:3组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在治疗后都有显著的改善。高渗氯化钠溶液/琥珀酰明胶对血流动力学和氧供的作用时间较HSC持久。高渗氯化钠溶液/琥珀酰明胶组的胶体渗透压明显高于其它两组。各组氧摄取率和血浆乳酸浓度无显著差异。结论:失血性休克早期应用小容量75g·L-1NaCl/琥珀酰明胶可改善血流动力学和氧供需平衡。  相似文献   
49.
目的 探讨自身免疫性内耳病模型动物耳蜗热休克蛋白的表达。方法 利用同种异体内耳抗原免疫豚鼠 ,以建立自身免疫性内耳病 (autoimmuneinnereardisease ,AIED)动物模型 ,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原位杂位技术 ,研究热休克蛋白 (heatshockprotein ,hsp) 70在正常对照组及AIED模型动物实验组耳蜗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对照组豚鼠螺旋神经节细胞中存在hsp70样蛋白基础表达 ;实验组 2 8耳中 10耳 (35 7% )听阈提高≥ 10dB ;此组动物螺旋神经节细胞和血管纹、螺旋韧带hsp70及其mRNA表达明显增强。结论 以粗制膜迷路抗原免疫豚鼠 ,听阈提高动物hsp70在螺旋神经节细胞和血管纹、螺旋韧带合成增加。  相似文献   
50.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is to analyze the changes of cure rate and the main causes of death in the last 40 years, and to summarize our experience in the treatment of extensive full-thickness burn patients.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cure rate and main causes of death of 73 cases with total burned area more than 90% TBSA and full-thickness burn area more than 70% TBSA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Among them, 21 cases (28.8%) were cured and 52 cases (71.2%) died. The cure rat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the recent years, and the main causes of death changed from shock and sepsis in the time period 1959–1978 to sepsis and MODS in the past two decades. Due to the improvement of early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of burn shock, aggressive surgical approach to full-thickness burn wound and potent systemic supporting measures, the survival rat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