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9383篇
  免费   12542篇
  国内免费   6899篇
耳鼻咽喉   2825篇
儿科学   8560篇
妇产科学   3062篇
基础医学   17896篇
口腔科学   4291篇
临床医学   27521篇
内科学   40925篇
皮肤病学   3028篇
神经病学   11551篇
特种医学   12380篇
外国民族医学   22篇
外科学   33757篇
综合类   21200篇
现状与发展   25篇
预防医学   15079篇
眼科学   4470篇
药学   25724篇
  80篇
中国医学   5153篇
肿瘤学   11275篇
  2023年   1881篇
  2022年   4858篇
  2021年   10232篇
  2020年   5318篇
  2019年   11087篇
  2018年   5686篇
  2017年   4967篇
  2016年   7017篇
  2015年   9888篇
  2014年   18131篇
  2013年   15783篇
  2012年   19284篇
  2011年   16195篇
  2010年   14880篇
  2009年   14536篇
  2008年   13075篇
  2007年   13132篇
  2006年   11084篇
  2005年   7406篇
  2004年   3792篇
  2003年   3364篇
  2002年   2688篇
  2001年   2131篇
  2000年   1898篇
  1999年   1205篇
  1998年   1643篇
  1997年   1488篇
  1996年   1250篇
  1995年   1290篇
  1994年   1229篇
  1993年   972篇
  1992年   1209篇
  1991年   1076篇
  1990年   1126篇
  1989年   1079篇
  1988年   997篇
  1987年   876篇
  1986年   732篇
  1985年   1693篇
  1984年   1824篇
  1983年   1306篇
  1982年   1423篇
  1981年   1423篇
  1980年   1210篇
  1979年   1062篇
  1978年   793篇
  1977年   783篇
  1976年   691篇
  1975年   473篇
  1974年   48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肺腺癌经支气管肺转移的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认识肺腺癌经支气管播散肺转移的CT表现和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病理证实为腺癌或细支气管肺泡癌经支气管肺转移患者的CT表现,重点关注病变的发展特点。结果15例肺癌患者在CT上原发病灶均为实变型肺癌,在同侧或对侧肺内出现多发性、与支气管分布有明确相关的病灶,胸膜不受累。在初诊的CT上表现为小叶中心性结节5例、树芽征7例、腺泡结节2例、磨玻璃影10例和实变13例,其中5例仅有小叶中心结节(单一型),10例为多种形态病变共存(复合型),曾全部被误诊为结核或炎症,经抗结核或抗炎治疗无效。在平均4个月的CT随访中,单一型转移者进展缓慢,结节融合形成边界相对清晰的实变影;初诊为复合型的病变恶化较快。结论肺腺癌经支气管转移的CT表现有一定规律,但诊断仍须结合临床及实验室检查,以区别于结核和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992.
腹腔镜胃切除治疗胃间质瘤26例临床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胃切除术治疗胃间质瘤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2003年8月至2007年9月间,26例胃间质瘤病人在腹腔镜下行胃部分切除手术,其中17例行胃楔形切除、6例近端胃切除、3例远端胃切除。结果:无中转开腹,无手术死亡。手术平均出血量15(10~75)ml,平均手术时间(144±74)min,平均切口长度(5.5±1.5)cm,平均术后住院日为(8.3±3.6)d。手术并发症发生率7.69%(2/26),其中1例肺感染、1例切口感染。病理结果:极低度风险8例、低度风险12例、中度风险4例、高度风险2例。随访3~48个月,2例病人出现肝转移、现带瘤生存,其余无瘤生存,目前总生存率100%,复发率7.69%(2/26),3年无瘤生存率96.0%。结论:腹腔镜下胃切除术治疗胃间质瘤是安全、可行的,手术近期疗效令人满意,远期结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993.
在临床上由外伤和骨髓炎造成的下肢感染性骨缺损的患者并不少见,对其治疗修复方法也很多,但其效果不一,成为骨科临床上的一个难题。我院自1998-2005年应用外固定器进行双节段骨块滑移治疗下肢感染性骨缺损11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11例,男8例,女3例;年龄15~48岁,平均35.6岁;骨缺损部位:胫骨9例,股骨2例;骨缺损长度8~20cm,平均10cm。前期治疗病程6个月~3年,7例行钢板内固定手术,2例行髓内针内固定手术,2例行石膏外固定治疗,均治疗失败。固定器材:外固定器采用特制双杆外固定滑动延长器。2治疗方法2.1手术方法在硬膜外…  相似文献   
994.
2000年3月~2006年4月,我们采用扩大外侧入路,整复关节面及骨折,髂骨植骨并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10例(12足),疗效较佳.  相似文献   
995.
踝关节镜下治疗距骨剥脱性骨软骨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踝关节镜技术在距骨剥脱性骨软骨炎治疗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对17例距骨剥脱性骨软骨炎患者施行踝关节镜手术,在关节镜下对损伤关节面清创、搔刮及钻孔。结果随访14.54个月。踝关节Kofoed评分由术前平均56.5分提高至89.4分,17例中优6例,良8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2.4%。结论踝关节镜下手术治疗距骨剥脱性骨软骨炎,疗效确切,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996.
锁骨钩钢板内固定与喙锁结构重建治疗肩锁关节脱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启锋 《中国骨伤》2007,20(6):409-409
肩锁关节完全性脱位修复的方法众多,从2002年5月起,对锁骨钩钢板(clavicular hook plate,CHP)的应用与传统的动力性喙锁稳定结构重建的方法进行比较,评价该技术在治疗肩锁关节脱位中选择运用的价值。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48例。锁骨钩钢板内固定组27例:男18例,女9例;年龄20~29岁7例,30~39岁9例,40~49岁9例,50岁以上2例;交通伤14例,跌倒、坠落伤11例,击打伤2例;受伤距手术时间4d以内16例,4~7d8例,7d以上3例。喙锁结构重建术组21例:男13例,女8例;年龄20~29岁6例,30~39岁8例,40~49岁6例,50岁以上1例;交通伤10例,跌倒、坠落伤9例,击打伤…  相似文献   
997.
目的对2006年山西省运城地区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进行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分析。方法收集79例确诊为乙脑的住院患者及相关资料,对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及治疗转归进行综合分析。结果乙脑患者以中、老年居多,占78.5%;发病季节集中于7、8、9月份;农民69例,占87.3%。所有患者均有发热;73例患者有意识障碍,占92.4%;27例有呼吸衰竭,占34.2%;乙脑特异性IgM抗体检测阳性率为85.1%。20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占25.3%。出院时完全康复37例,占46.8%;死亡14例,占17.7%;好转和自动出院分别为12和16例。7例(8.9%)留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结论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特点是诊断乙脑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98.
刘志功 《中国骨伤》2007,20(8):507-509
内固定技术的应用是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新发展,其目的是充分发挥内固定即刻重建脊柱稳定性的作用,促进局部结核控制和骨性融合达到结核病灶的静止与修复。临床实践证明在结核病灶局部植入组织相容性好、耐腐蚀性强的钛合金材料不会增加术后感染及结核扩散的发生率。内固定应用的适应证:①脊柱结核造成椎体破坏明显,在病灶清除或切除后必须用植骨来修复骨缺损及恢复椎间高度者;②病灶清除或切除后对脊柱的稳定性有明显损害者;③脊柱后凸畸形需矫正者。采用内固定时,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前路或后路内固定方法,采用Ⅰ期或Ⅱ期手术。应该明确,脊柱结核外科治疗只是辅助治疗方法,有效的抗结核化疗才是脊柱结核治疗的基础。  相似文献   
999.
目的:探讨休克后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释放时相及伴随的肠、肝、肺组织病理变化。方法:80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失血性休克组和对照组。采用RT-PCR、ELISA方法检测失血性休克后30、60、90min及复苏后30、90min肠、肝、肺组织内TNF-α、IL-6 mRNA表达及血清中TNF-α、IL-6含量;HE和IHC染色检测伴随的组织病理变化。结果:①休克30min时,肠、肝、肺内的促炎细胞因子表达未见升高;60min时肠道先出现TNF-αmRNA表达升高(P〈0.05):而肝脏在90min开始表达升高(P〈0.05),肺脏则在复苏后30min开始表达升高(P〈0.05)。复苏后90min肠、肝、肺的细胞因子表达都继续显著升高(P〈0.01)。②TNF-α 在肠、肝、肺的表达升高最早,其后为IL-6 mRNA。③30min时门静脉和外周血中TNF-α、IM的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而60min时门静脉血中含量显著升高(P〈0.01)。④休克后肠黏膜坏死脱落;肝组织结构紊乱、肝窦增宽、肝细胞变性坏死;肺脏间质水肿、炎症细胞浸润。结论:失血性休克时细胞因子的释放顺序是肠道、肝脏和肺脏,推测存在“肠-肝-肺”细胞因子释放轴的可能,有待进一步确定。  相似文献   
1000.
2000年3月~2006年12月,我院使用带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91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