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97篇
  免费   554篇
  国内免费   271篇
耳鼻咽喉   56篇
儿科学   103篇
妇产科学   26篇
基础医学   287篇
口腔科学   41篇
临床医学   1265篇
内科学   2289篇
皮肤病学   64篇
神经病学   149篇
特种医学   861篇
外科学   2380篇
综合类   1753篇
预防医学   381篇
眼科学   37篇
药学   894篇
  9篇
中国医学   180篇
肿瘤学   147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153篇
  2022年   390篇
  2021年   413篇
  2020年   448篇
  2019年   295篇
  2018年   329篇
  2017年   330篇
  2016年   395篇
  2015年   410篇
  2014年   871篇
  2013年   749篇
  2012年   745篇
  2011年   739篇
  2010年   544篇
  2009年   507篇
  2008年   564篇
  2007年   523篇
  2006年   413篇
  2005年   347篇
  2004年   263篇
  2003年   215篇
  2002年   154篇
  2001年   139篇
  2000年   123篇
  1999年   103篇
  1998年   90篇
  1997年   93篇
  1996年   71篇
  1995年   70篇
  1994年   66篇
  1993年   56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31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24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20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6篇
  1976年   1篇
  197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目的初步探讨应用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24例28个椎体,并随访4~11个月,平均8个月。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无脊髓神经损伤,病椎疼痛缓解,后凸畸形平均矫正20°,随访期间,疗效满意,无病椎高度丢失。结论应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能明显改善患者疼痛症状,恢复椎体高度,矫正后凸畸形,是一种安全的微创方法。  相似文献   
92.
经皮穿刺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入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供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形态学依据,在7具成人横断面标本上观察测量了L1~L5椎间盘平面经皮穿刺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的进针点、角度和深度。发现在L1~L3、L4~L5椎间盘髓核的穿刺点以距后正中线8~10cm,9~11cm,穿刺角度以46.7°~59.5°,穿刺深度为110.2~128.9mm为最宜。  相似文献   
93.
目的 探讨G蛋白β3亚单位基因C825T多态性与PTCA支架植入后再狭窄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多聚酶联反应结合限制性内切酶片断长度多态性分析方法(PCR-RFLP)检测50例经PTCA支架植入术后半年内发生再狭窄的患者和85例经PTCA支架植入在半年内未发生再狭窄的患者之间G蛋白β3亚单位基因C825T多态性。结果 再狭窄组G蛋白β3亚单位基因型频率(CC 14%、CT 54%、TT 32%),等位基因频率(C 41%、T 59%)与未狭窄组G蛋白β3亚单位基因型频率(CC31.8%、CT 44.7%、TT 23.5%),等位基因频率(C 54.2%、T 45.8%)比较统计学上有差异。结论 G蛋白β3亚单位基因C825T多态性可能与PTCA支架内再狭窄有关。  相似文献   
94.
冠脉内支架临床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脉内支架是临床上预防PTCA并发症的有效措施,但金属支架固有的血栓菜成原性和对血管壁组织的永久性刺激可导致院内心脏事件和再狭窄。为解决上述问题,作者提出,血管内支架联合靶向药物传输离子照射或基因治疗、基因修饰的内皮细胞的种植支架、吱物可吸收缓释药物支架材料研制为临床冠脉内支架开辟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5.
96.
目的 观察川芎嗪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梗死相关血管(mA)再通后心肌无复流(No.reflow,NR)现象的疗效。方法 首次急性sr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经腔冠状动脉介入(PCI)后,经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诊断为心肌NR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静脉给予川芎嗪注射液。分别于24h内(4—24h)及15d后(15—28d)复查SPECT,观察左室心肌灌注缺损积分(myocardium peffusion defect score,MPDS),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和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结果 24h内及15d后,治疗组的MPDS均较PCI后即刻减低,其减低幅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的LVESV和LVEDV均呈增加趋势,但治疗组LVESV和LVEDV的增加幅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15d后治疗组SPECT心肌NR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川芎嗪可显著改善心肌组织灌注,减轻心肌NR现象,从而缩小心肌坏死范围。抑制心室重构。  相似文献   
97.
目的研究经单侧椎弓根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侧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10月~2011年10月收治的30例侧方OVCF患者,随机行凹侧或双侧球囊撑开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分别在术后1、6、12个月进行随访,对椎体高度恢复、脊柱后凸、侧凸Cobb角及并发症进行评价。结果术后1、6、12个月的随访结果比较发现,凹侧撑开及双侧撑开组患者椎体高度均较术前明显恢复(P0.05),脊柱后凸、侧凸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纠正(P0.05)。术后定期随访无丢失。凹侧撑开组与双侧撑开组之间比较,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凹侧球囊撑开椎体成形治疗侧方OVCF,与双侧撑开相比疗效相当,可简化手术、缩短手术时间、减小创伤、减少费用,是治疗侧方OVCF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98.
摘 要目的:观察冠状动脉内溶栓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小分子核糖 核酸(miRNA)序列与临床指标的影响。 方法:选取 2020 年 1 月至 2023 年 1 月鹤壁市人民医院收治的 74 例 AMI 患者资料, 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37 例。对照组单用 PCI 治疗,观察组采用冠状动脉内溶栓联合 PCI 治疗。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流分级情况、血清 miRNA 序列、心功能指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急性 心肌梗死溶栓评分(TIMI)血流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 miRNA–210、 miRNA–146a 均低于对照组,miRNA–214、miRNA–155 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观察组 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均低于对照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 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冠状动脉内溶栓联合 PCI 治疗 AMI 能够进一步调节 miRNA 序列水平,改善患者血流分级及心功能。  相似文献   
99.
目的探讨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患者,在术后早期进行渐进式心脏运动康复护理干预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2018年营口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冠心病并行PCI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6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在术后进行6个月的渐进式心脏运动康复护理干预,对比干预后两组心功能改善情况。结果两组干预后射血分数(LVEF)均提高,干预前后组内及干预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LVEF<50%者,干预后LVEF均增加,组内干预前后LVEF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C0.05),组间干预后LVEF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LVEF为50%?60%者,组内干预前后及组间干预后LVEF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LVEF>60%者,干预前后组内和组间LVEF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渐进式心脏运动康复护理干预能够改善冠心病行PCI治疗患者术后的心脏泵血能力,但是这种效果受患者术前LVEF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0.
淋巴漏和淋巴囊肿是泌尿外科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临床定义不明确,治疗方案多样而效果不确切,相关研究较少,无相关诊疗指南。本文主要对泌尿外科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后淋巴漏和淋巴囊肿的发生机制、高危因素、临床诊断、治疗方案和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综述。淋巴漏和淋巴囊肿发生机制包括淋巴液漏出和渗出;高危因素有高龄、开放手术和围手术期使用抗凝药物等;大部分患者通过营养管理、经皮导管硬化治疗等保守治疗可治愈;预防措施以封闭淋巴管及残端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