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3篇
  免费   61篇
  国内免费   20篇
耳鼻咽喉   7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28篇
口腔科学   11篇
临床医学   60篇
内科学   10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57篇
特种医学   64篇
外科学   767篇
综合类   229篇
预防医学   35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83篇
  2篇
中国医学   16篇
肿瘤学   14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69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62篇
  2014年   119篇
  2013年   109篇
  2012年   108篇
  2011年   123篇
  2010年   85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76篇
  2007年   82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目的:总结32例经椎弓根椎间融合与AF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经验。方法:应用经伤椎椎弓根椎体间融合并AF系统复位内固定,以提高复位效果与脊柱的稳定性。结果:全部病例获随访,时间3~23个月,伤椎均与上位椎体间融合,无矫正角度与高度丢失,无断钉及螺钉松动,神经功能平均1.5级以上的恢复。结论:经椎弓根椎间融合与AF治疗胸腰椎骨折,操作简单,复位可靠,可重建脊柱的稳定性,椎体间融合更符合生物力学内环境的持久稳定。  相似文献   
12.
范永前  梁承伟  沈海敏 《上海医学》2004,27(8):578-580,F006
目的 评价腰椎管减压、后外侧植骨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  1993年 1月~ 2 0 0 2年 9月对 74例腰椎退行性滑脱的患者行腰椎管减压、后外侧植骨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采用的椎弓根内固定技术包括Dick 8例、Steffee 10例、RF 9例、Socon 2 5例、Tenor 2 0例、Moss Miami 2例。滑脱水平在L4的患者有 4 4例、L3 有 9例、L5有 16例 ,两节水平的滑脱有 5例。Ⅰ°滑脱 37例 ,Ⅱ°31例 ,Ⅲ°6例。患者平均年龄为 5 3.6岁 (30~ 79岁 )。根据手术前、后日本骨科协会 (TDA)评分评价临床症状改善的程度。结果 平均随访时间为 4 4个月 (12~ 10 4个月 ) ,所有患者最后随访的JOA评分中客观症状为 (6 .7± 1.0 )分 ,临床体征为 (4 .7± 1.1)分 ,日常活动为 (11.8± 1.9)分 ,总评分为 (2 3.0± 2 .5 )分。手术前、后的JOA评分比较 ,术后主观症状改善 70 % ,临床体征改善 6 8% ,日常活动改善 77%。根据患者的年龄分为A组 (30~ 39岁 )、B组 (4 0~ 4 9岁 )、C组 (5 0~ 5 9岁 )、D组 (≥ 6 0岁 ) ,以JOA的评分结果 >2 5分定为满意 ,A、B、C、D组的满意率分别为91%、75 %、6 9%、6 1%。结论 椎板减压、后外侧植骨融合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是治疗不稳定腰椎滑脱的一种有效方法 ,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胸腰椎骨折椎弓根内固定治疗的疗效评定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目的 探讨轴形内固定(AF)椎弓根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1996~2000年采用AF系统治疗的60例胸腰椎骨折病例进行回顾总结。随访3~6年,平均4年。结果 神经功能恢复按ASIA分为A、B、C、D、E5级,其中恢复两个级差的27例,恢复一个级差的33例;与正常相比伤椎高度平均矫正95.1%,远期矫正丢失率为19.7%,伤椎固定节段上下椎间隙部分变窄,上间隙较重。结论 后路AF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对于神经功能、伤椎高度的恢复疗效肯定,但存在内固定断裂,矫形丢失等问题,未充分植骨及内固定未及时取出是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寰椎椎弓根螺钉置钉的解剖与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和验证寰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的进钉技术。方法:利用40套干燥配套寰枢椎标本测量进钉技术的相关参数,而后临床应用该技术方法置钉并行X线、CT复查其准确性。结果:寰椎椎弓根平均宽度为7.78mm,进钉点在寰椎椎弓根中线外侧2.2m,螺钉进钉点可由经枢椎下关节突中点的纵垂线来确定;手术中该方法不仅能简化操作过程,而且术后检查发现螺钉均准确置入。结论:用枢椎下关节突中点作为术中判定寰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的方法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15.
下腰椎失稳合并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观察下腰椎失稳合并椎管狭窄症患者经椎弓根螺钉系统及椎体融合器治疗的效果。方法:采用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椎体间融合器BAK融合。结果:术后随访1年一4年3个月(平均2年4个月),椎体间骨性融合率1年89.6%,2年2个月100%,临床症状消失满意率92%。结论:采用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系统加椎间融合器固定,可使滑脱失稳的椎体部分或全部复位,保证脊柱骨性融合,达到脊柱稳定、解除症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PSF)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生物力学强度,为临床应用和离床活动指导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8具冻存的新鲜尸体,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测定脊柱的骨密度(BND),取胸腰段脊椎(T_(12)~L_2 12具,L_1 6具)随机分成三组:PVP组、PSF组(T_(12)L_2)和正常对照组(L_1),每组6具。PVP组和PFS组实验椎体均制成骨折模型,PVP组给予经双侧椎弓根注入低粘度的含显影剂骨水泥各2.5mL。PSF组于T_(12)、L_2椎弓根置入钉棒系统固定,测试并比较两组和对照组静态最大抗压强度及刚度。结果PVP组骨水泥分布面积皆大于50%,其平均最大抗压强度与刚度分别为(2645±478)N,(117±81)N/mm;PSF组平均最大抗压强度与刚度分别为(1862±620)N,(125±33)N/mm。两组比较平均最大抗压强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最大刚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骨折椎体内注入骨水泥PMMA,其抗压强度优于椎弓根钉方法,对于轻度骨质疏松者尤为适用。PVP术后患者可早期(3~5d)下床活动,而PSF术后患者离床活动时间可适当延后。  相似文献   
17.
枢椎后路侧块螺钉与椎弓根螺钉固定强度的生物力学评价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评价单皮质和双皮质枢椎侧块螺钉与枢椎椎弓根螺钉的固定强度,为临床选择枢椎后路螺钉的固定方式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利用12具新鲜尸体枢椎标本,进行单皮质和双皮质的椎弓根螺钉或侧块螺钉固定,测试比较其螺钉拔出强度。结果双皮质枢椎椎弓根螺钉的拔出力量最大,为(1 726.5±433.3)N;单皮质枢椎椎弓根螺钉〔(1 279.9±432.0)N〕与双皮质枢椎侧块螺钉〔(1 054.8±411.3)N〕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皮质枢椎侧块最小为(689.4±128.0)N。结论枢椎后路螺钉固定宜首选椎弓根螺钉,侧块螺钉可作为补充固定技术,且以双皮质骨固定为宜。  相似文献   
18.
对徒手置入胸椎椎弓根螺钉的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徒手置入胸椎椎弓根螺钉的安全性并探讨其置钉方法.方法:372例患者采用徒手方法置入胸椎椎弓根螺钉,记录置入操作中和术后并发症,其中37例患者术后行CT断层扫描检查判断螺钉的位置,记录所有穿透骨皮质螺钉的数目和距离.结果:共徒手置入胸椎椎弓根螺钉2261枚,平均每例患者置入螺钉6.08枚,术中6例次置钉过程中出现脑脊液从钉道中流出,术中和术后未出现神经、血管和内脏损伤等并发症.37例患者术后行CT扫描判断螺钉位置,405枚螺钉中124枚(30.62%)穿透骨皮质,1枚(0.02%)穿透椎弓根内侧壁超过4mm.结论:徒手置入胸椎椎弓根螺钉穿透骨皮质的发生率较高,应该根据每个椎体旋转、倾斜等差异个体化确定置钉位置和方向,操作仔细认真,保证准确、安全、可靠地置入胸椎椎弓根螺钉.  相似文献   
19.
卵巢肿瘤蒂扭转的CT诊断价值探讨(附12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CT对卵巢肿瘤蒂扭转的诊断,探讨囊壁局限性增厚对卵巢肿瘤蒂扭转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2例卵巢肿瘤蒂扭转的CT征象作回顾性分析,对卵巢肿瘤蒂扭转囊壁局限性增厚CT表现与文献报道的B超特征性表现双肿块声像图作对照分析。结果:本组12例病例中11例为卵巢囊性或者囊实性肿瘤,其中6例有局限性囊壁增厚,除此之外卵巢肿瘤蒂扭转还有其它许多CT征象,如卵巢肿瘤囊肿壁及囊肿内出血,附件输卵管增粗、显示,盆腔内积液,子宫位置偏位。结论:只要我们能密切结合临床,CT能对大多数卵巢肿瘤蒂扭转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20.
Degenerative spondylolisthesis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slippage of one vertebral body over the one below, with association of 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 and degenerative arthritis of the facet joints, which cause spinal stenosis.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and radiographic results of 22 patients with symptomatic degenerative spondylolisthesis, operated on by decompressive laminectomy and instrumented posterolateral fusion associated with interbody fusion (PLIF). Mean age at surgery was 64 years (range, 57–72). Clinical results were evaluated on a questionnaire at the last follow-up visit concerning postoperative low back and leg pain, restriction of daily life activities, and resumption of sports activity. Lumbar spine radiographs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status of fixation devices, the reduction of the spondylolisthesis, the lumbar sagittal balance and the presence of spinal fusion. No intraoperative or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were encountered. There were no superficial or deep infections, fixation device loosening, or hardware removal. Mean follow-up time was 4 years (range, 3–6 years). Clinical outcome was excellent or good in 19 patients and fair in 3 patients. Preoperatively, mean forward vertebral slipping on neutral lateral radiographs was 5 mm, while postoperatively it decreased to 3 mm. Preoperatively, mean sagittal motion was 3 mm and angular motion was 8°, while postoperatively these values decreased to 1 mm and 1°, respectively. This study demonstrated that spinal decompression followed by transpedicular instrumentation associated with PLIF technique is a valid surgical op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degenerative spondylolisthesis with symptomatic spinal stenosis. Clinical outcome, intended as relief of pain and resumption of activity, was improved significantly and fusion rate was hig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