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1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19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20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170篇
综合类   51篇
预防医学   12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目的总结分析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羟基磷灰石人工骨(hydroxyapatite artificial bone,HAB)植骨治疗颈椎疾患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30例行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HAB植骨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JOA评分法、颈椎管平均矢状径、颈椎屈伸活动度、颈椎弯曲类型中前弯型比率、相邻椎间的稳定性评价临床疗效,X线、CT判定植骨融合状况.结果术后所有患者症状体征得到改善,JOA评分由术前平均10.8分增加至出院时平均14.0分,改善率为51.6%;最狭窄部颈椎管平均矢状径由术前8.8mm增加至15.4mm,扩大率为75.0%;颈椎屈伸活动度由术前41.6°±10.2°下降为25.2°±11.2°;前弯型比率由术前79.2%下降为73.9%.4例出现相邻椎间失稳.平均随访5年7个月,术后5年时人工骨骨性融合率为56%.结论应用HAB的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是一种安全、有效、有应用价值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延伸至上颈椎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治疗策略。方法从我院2010年5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460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中筛选出骨化的后纵韧带向上延伸至颈2/3椎间盘平面以上、资料完整且获得随访的39例患者。其中9例行颈3-7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第种手术方式),3例行颈3-7单开门+颈2椎板下缘潜行减压椎管扩大术(第种手术方式),22例行颈3-7单开门+颈2半椎板切除、椎管潜行减压术(第种手术方式),5例颈2-7或2-6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第种手术方式)。所有患者术前、术后、随访时常规颈椎正侧位片、屈伸功能位片、CT三维重建、MRI检查。测量术前和随访时颈椎活动度、颈椎曲度、JOA评分及缓解率、颈2平面矢状径椎管占位率,在MRI T2加权像上评价颈2/3椎间盘平面和颈2椎体平面脊髓前后脑脊液信号是否存在。结果 39例中后纵韧带骨化范围累及颈2/3椎间盘平面13例,累及颈2椎体后缘26例。术前全部患者颈脊髓前方脑脊液信号消失范围3-6个节段、后方消失范围1-6个节段。术后有8例前方脑脊液信号消失范围0-4个节段、后方消失范围0-5个节段。术前与术后脊髓前方和后方脑脊液信号消失范围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00,P=0.000)。采用第种手术方式的9例患者中有4例术后仍有脊髓前和/或后脑脊液信号的消失,采用第种手术方式的30例患者中仅有4例术后仍存在脊髓前和/或后脑脊液信号的消失,术后两类手术方式之间前后脑脊液信号消失范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8;P=0.042)。随访6~36个月,JOA术前(3~13)分,平均(6.85±3.35)分,JOA末次随访(4~17)分,JOA改善率0.07~1.00;两类手术方式之间的术前、末次随访JOA评分、JOA缓解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累及颈2/3椎间盘平面以上时减压范围应到颈2椎平面,颈2半椎板切除+潜行减压和颈2椎板成形术是较好的手术方式,减压后脊髓前后脑脊液信号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33.
目的比较单、双开门颈椎板成形术后重建后方韧带复合体部分生物力学特性的差异。方法新鲜山羊颈椎标本24具,随机分成3组,每组8具。A组:完整标本组,保留颈后方项韧带、伸肌等伸颈结构,切除前方结构;B组:在A组基础上行单开门颈椎板成形术后重建后方韧带复合体;C组:在A组基础上行双开门颈椎板成形术后重建后方韧带复合体。在电子万能试验机上行生物力学实验,测试项目包括三点折弯实验、轴向拉伸实验和压缩实验。分析比较3组间的差异性。结果三点折弯实验:标本变直时的位移、加载力,A、B、C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拉伸实验:各拉伸负荷下与变直时的位移,A、B、C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压缩实验中,A、B、C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双开门颈椎板成形术后重建颈后方韧带复合体组标本都最大限度保留了颈后方韧带复合体的功能。在对抗颈椎变直和前屈的应力方面,二者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34.
目的分析无骨折、脱位的颈髓损伤的主要原因,探讨其治疗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年1月至2008年月12月共96例颈椎管狭窄外伤后颈髓损伤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至2年,A级中5例进步至B级,6例进步至C级,5例进步至D级;B级中7例进步至C级,10例进步至D级,11进步至E级;C级中14例进步至D级,20例进步至E级;D级均进步至E级。结论颈椎管狭窄具有一定隐蔽性;是颈髓损伤的潜在高危因素之一;是无骨折、脱位的颈髓损伤的主要原因。采用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加关节突间植骨术治疗颈椎管狭窄外伤后颈髓损伤,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它的优点在于能广泛减压,充分扩大椎管;对颈椎的稳定性破坏不大,而且颈椎后路手术后再行前路减压也是必要和可行的。同时本术式操作简单、方便、安全,便于开展。  相似文献   
35.
目的 探讨颈椎后路减压椎板成形术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 对245例颈椎后路减压椎板成形术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38份(有效回收率为97.14%),采用临床基本资料调查表、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表和SAS焦虑自评量表对可能影响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的因素进行搜集统计,并分别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找出颈椎后路减压椎板成形术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并针对相关因素提供合理有效的护理对策。结果238例患者中,完全依从性患者占53.78%、部分依从性患者占28.15%、不依从性患者占18.0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婚姻状况、文化水平、焦虑程度、改良Barthel指数、患者家庭关怀度和医患关系均对患者依从性存在影响(P0.05)。对影响患者依从性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以上因素均和患者依从性有相关性,并且以患者家庭关怀度、医患关系和患者焦虑程度相关度最大。结论 颈椎后路减压椎板成形术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受婚姻状况、文化水平、焦虑程度、改良Barthel指数、患者家庭关怀度和医患关系多种因素影响,医护人员可针对以上因素制定有效的护理对策。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加短节段固定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 2006-08-2008-06因脊髓型颈椎病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加颈椎侧块钉棒系统固定融合术的患者21例,将患者的年龄、病程、术前椎管矢状径值、骨性椎管扩大率、脊髓后移距离、术前JOA评分诸影响因素与JOA改善率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分析JOA改善率与上述诸因素的相关性。结果术前JOA评分、病程与JOA改善率明确相关,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病程与JOA改善率呈明显负相关,术前JOA评分与JOA改善率呈明显正相关。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加颈椎侧块钉棒系统固定融合术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术前JOA评分和病程是决定脊髓型颈椎病预后的重要因素,是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两者相比,术前JOA评分更重要。  相似文献   
37.
目的改进创新颈椎病后路手术方法。方法对17例颈椎病患者采用椎板棘突翻转回植、双侧神经根管扩大术。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3~36(18±2)个月,无复发。疗效采用Odom’s评定标准:优7例,良6例,可3例,无效1例,优良率为13/17。结论颈椎后路椎板棘突翻转回植、双侧神经根管扩大术是治疗颈椎病手术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8.
目的评价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联合椎间孔切开术在治疗颈椎管狭窄症合并单侧神经根型颈椎病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研究2006年7月至2009年1月44例颈椎管狭窄症合并单侧神经根压迫症状患者,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联合椎间孔切开术治疗的23例患者为A组,单纯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的21例患者为B组。引起椎间孔狭窄的原因:椎间盘突出、钩椎关节骨赘形成、关节突增生。神经根症状主要表现为单侧上肢疼痛、感觉减退、肌力下降和反射减弱。A组手术为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联合椎间孔切开术,关节突内侧缘切除范围均小于等于50%;B组仅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结果术后随访20~36个月,平均28个月。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分法计算两组髓性症状术后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根性症状术后临床效果评价:A组优18例,良3例,一般2例;B组优7例,良3例,一般9例,差2例。结论对合并有单侧神经根型的颈椎管狭窄症患者,采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联合椎间孔切开术可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39.
目的 探讨采用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重度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方法 采用颈椎前路脊髓减压取髂骨植骨钢板螺钉内固定合并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脊髓减压钢板螺钉内固定的术式治疗重度脊髓型颈椎病80例.手术疗效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标准评分.结果 术后随访12~24个月,术后平均提高4~7分,65例患者四肢麻木消失,束带感基本消失.结论 Ⅰ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重度脊髓型颈椎病,解除了来自前后方对脊髓的压迫,彻底减压,脊髓血供可得到提高和改善,有利于脊髓神经功能恢复,而且患者治疗周期短,疗效可靠,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40.
异体楔形骨块在颈椎双开门椎板扩大成形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异体楔形骨块在双开门扩大成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03年4月~2004年6月,22例患者使用预制异体楔形骨块行棘突纵割式椎板扩大成形术。术后随访16~30个月,平均18.4个月。术前术后采用JOA评分了解脊髓功能状态,X线片和CT了解颈椎活动度(ROM)和植骨融合状况。[结果]末次随访时,JOA评分由术前(8.3±2.6)分改善至(13.3±3.1)分;颈椎ROM由术前(41.3±10.8)°下降至(23.4±8.7)°,未见术后颈椎失稳;67.9%异体骨块与棘突完全骨性融合,23.2%部分骨性融合,8.9%骨块部分吸收,未融合;未见骨块破裂和移位。[结论]使用异体楔形骨块的双开门扩大成形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