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7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24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33篇
口腔科学   140篇
临床医学   118篇
内科学   29篇
皮肤病学   5篇
神经病学   17篇
特种医学   39篇
外科学   174篇
综合类   233篇
预防医学   20篇
眼科学   8篇
药学   50篇
中国医学   132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64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71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01.
目的:比较种植体支抗与传统口内支抗矫治上颌前突的效果.方法:选择上颌需要拔除双侧第一前磨牙且需强支抗的上颌前突患者30例,随机分为种植体支抗组15例,传统口内支抗组15例.分别于治疗前(T1)和治疗后(T2)制取寄存模型、拍摄头颅侧位片.通过三维模型测量对比牙的移动效果,通过头影测量比较颌骨及软组织的改变.采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种植体支抗组上中切牙内收(6.661±1.328) mm,压低(0.129±1.815) mm;传统口内支抗组上中切牙内收(5.788±2.009) mm,伸长(2.623±1.776) mm.矢状向位移无显著差异(P>0.05),垂直向位移有显著差异(P<0.05).②种植体支抗组上颌第一磨牙前移(0.608±1.045) mm,压低(0.720±0.805) mm,腭向移动(0.477±0.904) mm;传统口内支抗组上颌第一磨牙前移(1.503±0.945) mm,伸长(0.072±0.690) mm,腭向移动(0.883±0.752) mm.矢状向及垂直向位移均有显著差异(P<0.05),横向位移无显著差异(P>0.05).③2组之间颌骨及软组织指标的改变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于上颌前突患者,种植体支抗在上颌切牙的垂直向控制及支抗磨牙的矢状向、垂直向控制上优于传统口内支抗.  相似文献   
102.
目的 :CBCT测量分析下颌后退手术治疗下颌前突畸形,对舌骨位置和气道间隙变化的影响。方法 :选取单纯下颌前突畸形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均接受经口内下颌骨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于正颌手术前1周、术后2周、术后6个月拍摄锥形束CT,测量治疗前后咽腔最窄处的矢状径、冠状径、截面积,同时舌骨点的三维位置,分析咽腔间隙大小及及舌骨体位置变化。测量数值配对t检验。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咽腔间隙均呈现缩窄趋势。舌骨发生了后下移位,其中术后2周向后、向下平均移动距离分别为2.64、1.56 mm,术后6月向后、向下移位分别为0.97、0.99 mm。术后2周咽腔的矢状径、冠状径及咽腔间隙分别为11.71 mm、3.05 mm、320.67 mm~2,术后6月时分别为14.64 mm、3.23 mm、414.85 mm~2。即随时间推移,舌骨位置及咽腔间隙有恢复正常范围的趋势。结论:双侧下颌骨升支矢状劈开截骨后退术后,舌骨向后下移位,咽腔气道缩小,有可能导致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发生,临床需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腰椎正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IDP)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LIDP患者80例,分为对照组、急性期正骨组、亚急性期正骨组和恢复期正骨组,每组2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电针和中药热雾治疗,急性期正骨组、亚急性期正骨组和恢复期正骨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分别在LIDP急性期、亚急性期及恢复期给予正骨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疗效。结果亚急性期正骨组患者治疗后LDIP评分和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急性期正骨组和恢复期正骨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急性期正骨组和恢复期正骨组LDIP评分和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和中药热雾治疗LIDP疗效确切,中医正骨治疗LIDP的最佳时机是亚急性期。  相似文献   
104.
目的:研究单独应用介入治疗、椎间盘镜及椎间盘镜联合介入治疗方法在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单独应用介入治疗患者74例(介入组),单独应用内镜治疗患者68例(关节镜组),应用内镜联合介入治疗患者71例(联合治疗组),所有患者均随访12~18个月。结果经 Macnab 标准评估疗效,介入组优60例(81.08%),良8例(10.81%),差6例(8.11%)。关节镜组优54例(79.41%),良9例(13.24%),差5例(7.35%)。联合治疗组优67例(94.37%),良3例(4.23%),差1例(1.41%)。经分析在腰部、腿部疼痛、手术满意度及术后整体评估方面,联合治疗组明显优于关节镜组及介入治疗组(P<0.05)。在术后腰部活动及恢复工作时间方面,3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联合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疗效明显优于单独介入治疗和椎间盘镜治疗。  相似文献   
105.
目的:观察推拿配合调曲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对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推拿配合调曲牵引复位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推拿配合调曲牵引治疗组优良率81.7%,常规手法加腰牵治疗组优良率61.7%,2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2组治疗前JOA评分无显著差异,治疗后JOA均有改善,组内与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治疗后下肢直腿抬高角度均有改善,推拿配合调曲牵引治疗组治疗后的下肢抬高角度大于常规手法加腰牵治疗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推拿配合调曲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是非手术疗法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6.
目的 探讨艾叶壮骨汤药导理疗法在顽固性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疗效.方法 顽固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两组均进行理疗.对照组应用骨刺消痛液作为理疗介质,观察组应用以艾叶、杜仲等中草药为主的自拟“艾叶壮骨汤”加减煎取后真空包装作为理疗介质,比较两组的疗效及患者疼痛程度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5.00%vs 79.00%,P<0.05).观察组无痛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疼痛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艾叶壮骨汤药导理疗法治疗顽固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确切,明显减轻患者的疼痛,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07.
腰椎间盘突出症推拿手法治疗理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常见病与多发病。在腰椎间盘突出症非手术疗法中,推拿是一项重要的治疗方法。推拿具有温通经络、缓解肌肉痉挛、放松止痛等作用。推拿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于天源教授从事推拿的临床与教学20余年,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并在此之上,总结出一整套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理论方法,疗效显著。本方法以经络理论为基础,注重穴位配伍,点、线、面结合,扩大治疗范围,增强治疗效果。为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在胶原酶溶盘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用完全随机法将120例拟行胶原酶溶盘术的患者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心理干预;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对两组患者在三个不同时间的心理状态进行评定;在术前30min及术后回病房时分别测量记录两组患者的心率、血压;统计两组首次手术成功、术中晕针及因患者紧张而暂停手术的例数,所得数据运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心理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的焦虑程度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t=62.510,43.146);两组患者手术前30min及术后回病房的血压、心率值干预组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成功率干预组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2=5.546)。结论心理干预可有效减轻胶原酶溶盘术患者的心理压力,增强其对手术的耐受力,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9.
通过方差分析、作业流程重组等途径,阐述了腰椎间盘突出手术患者临床路径实施范围和应设计住院时间的界定办法。  相似文献   
110.
足下垂的腰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足下垂的腰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与预后,方法:对有2年以上随访结果的18例(20足)患者作回顾性总结,分析影响其疗效的因素,结果:总优良率80.0%。治疗结果与病程长短密切相关(P<0.05),与患者年龄,术前肌力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足下垂的腰间盘突出症一经确诊,应尽快手术,彻底减压,术式以椎板开窗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