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71篇
  免费   100篇
  国内免费   60篇
耳鼻咽喉   166篇
儿科学   54篇
妇产科学   59篇
基础医学   201篇
口腔科学   10篇
临床医学   181篇
内科学   45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238篇
特种医学   163篇
外科学   308篇
综合类   231篇
预防医学   58篇
眼科学   198篇
药学   104篇
  1篇
中国医学   62篇
肿瘤学   4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86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66篇
  2018年   53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85篇
  2015年   82篇
  2014年   122篇
  2013年   145篇
  2012年   114篇
  2011年   127篇
  2010年   64篇
  2009年   105篇
  2008年   97篇
  2007年   97篇
  2006年   67篇
  2005年   73篇
  2004年   67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9篇
  1978年   9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2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1.
心包膜移植在结膜囊成形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保存人心包膜移植治疗结膜囊狭窄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眼球摘除术后伴有结膜囊狭窄综合征的26例26眼,利用心包膜移植行部分结膜囊成形术,术后随访观察3~12个月,平均8个月。结果:24眼(92.31%)在术后30~60天移植的心包膜被结膜覆盖,感染1例(3.85%),结膜囊狭窄1例(3.85%)。结论:保存心包膜移植治疗结膜囊狭窄取材方便,疗效显著,操作简单。  相似文献   
12.
白内障手术结膜囊及房水细菌培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白内障术中结膜囊、房水污染与眼内炎的关系。方法 对 74例 80眼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中结膜囊及房水进行细菌培养。结果  16 0份细菌培养标本中 ,细菌培养阳性者 18株 ,平均培养阳性率为 11.3%。房水为 8株 ,检出率为 10 .0 % ;结膜囊为 10株 ,检出率为 12 .5 %。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 (11 18) ,其中 3眼结膜囊及房水检出同一菌株。检出阳性的 15眼无 1例发展成眼内炎。结论 白内障摘除术后前房有少量细菌 ,虽不致发生眼内炎 ,但不可掉以轻心。  相似文献   
13.
本院1966年~1989年共收治小儿卵黄囊瘤37例,经血清甲胎蛋白(AFP)测定,光镜确定诊断又通过10例电镜观察,8例AFP免疫组化观察,文献复习,本文支持Teilum提出该瘤来源于卵黄囊瘤背壁的全能性生殖细胞的组织发生观点;1.胚胎卵黄囊有合成AFP能力,本文意儿血清AFP明显升高,免疫酶标可作AFP定位。2.超微结构观察:肿瘤形态与妊娠7周卵黄囊相似,电镜下可见到上皮性及间叶性成份相当于胚外内胚层及胚外中胚层成份。且讨论了该瘤的命名与畸胎瘤关系和免疫组化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防止椎板切除术后硬脊膜外瘢痕粘连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3,自引:2,他引:41  
作者在4个平面间隔切除11只山羊的椎板,分别用硅胶膜、自体游离脂肪片、带蒂肌肉瓣覆盖硬脊膜,一处平面作空白对照。术后4个月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硅胶膜后方有少许瘢痕组织增生,间质中有炎细胞灶状浸润,硅胶膜与硬膜囊无瘢痕形成,新形成的椎管后壁光滑,硬膜囊无受压;脂肪片被纤维组织取代,周围纤维组织增生轻微,形成菲薄之纤维膜,与硬脊膜容易分离;带蒂肌肉瓣周围形成较多瘢痕与硬脊膜粘连重,肌肉瓣已完全纤维化,空白组形成瘢痕最多,与硬脊膜粘连最重。术后硬膜囊矢状径以硅胶膜组最大,脂肪片组次之,带蒂肌肉瓣组再次之,空白组最小。作者认为,硅胶膜与脂肪片能明显防止椎板切除术后纤维瘢痕粘连对硬膜囊的压迫,在支架诱导作用方面,硅胶膜优于脂肪片,在生物相容性方面脂肪片优于硅胶膜。带蒂肌肉瓣优于对照组,但不及前两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胸椎黄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ligamentum flavum,OLF)手术并发硬脊膜损伤或脑脊液漏的原因,并探讨其防治方法。方法:对103例手术治疗的胸椎OLF患者中并发硬脊膜损伤或脑脊液漏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发生硬脊膜损伤,发生率为29.13%;22例术后发生脑脊液漏,发生率为21.36%,其中21例患者经以俯卧位为主的综合治疗后痊愈,1例发生伤口全层裂开,二次手术后痊愈。结论:硬脊膜损伤或脑脊液漏是胸椎OLF手术易发生的并发症;俯卧位为主的综合治疗是治疗术后脑脊液漏的有效方案,但患者较痛苦,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提高对小儿早期睾丸卵黄囊瘤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小儿早期睾丸卵黄囊瘤的病例资料。结果:12例患者术前行阴囊B超示睾丸增大,内部回声不均匀,7例可见睾丸内积液改变;甲胎蛋白(AFP)值均明显升高。12例均行根治性睾丸切除术,术后行病理检查确诊。术前、术后均未行化疗,9例随诊5年未见复发,2002年就诊的3例目前未见复发症状。结论:小儿早期睾丸卵黄囊瘤可根据相关检查结果,结合病理检查确诊。治疗方法为行根治性睾丸切除,可不作化疗,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两种麻醉方法对儿童腹腔镜疝高位结扎术(lapamscopic hernia sac high ligation)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ASAⅠ-Ⅱ级择期行腹股疝疝囊高位结扎术患儿60例,年龄6—12岁,随机分为硬膜外麻醉组(E组)和单纯气管内全麻组(G组)各30例。检测术中不同时点血浆皮质醇(Cor)、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浓度并观察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的变化。结果E组各时点Cor、NE、E、ACHT浓度无明显变化(P〉0.05),G组气腹后上述各指标较气腹前明显增高(P〈0.05)且显著高于E组同时点(P〈0.05)(见表2);E组气腹后平均动脉压及心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G组的则显著升高(P〈0.05);两组患儿气腹10min后PaC02均显著增加(P〈0.05),停气腹后渐恢复至正常,血PH值则变化不明显。结论硬膜外麻醉复合基础麻醉相对于单纯气管内全麻更能有效抑制儿童腹股疝疝囊高位结扎术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8.
小儿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的麻醉处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小儿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的麻醉处理方法和安全性。方法本组80例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患儿,ASAⅠ~Ⅱ级,以气管全麻下行术式,入室后连续监测HR、MAP、SpO2、气道峰压(PIP)、PETCO2及体温,并分别记录术前、气腹后5min、气腹后10min、放气后10min的各项监测指标。结果所有患儿麻醉均满意,无一例出现麻醉意外、并发症,CO2气腹后10、20min HR、MAP、PETCO2、PIP显著升高(p<0.05,p<0.01),SpO2无显著变化,放气后10min各项指标与术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面对小儿特殊的解剖、生理和CO2气腹对生理产生的影响,做好术前准备,选择正确的麻醉方法和合适的麻醉药物,维持稳定的循环,小儿可安全实施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手术。  相似文献   
19.
硬脑膜动脉海绵窦瘘的眼眶CT表现,DSA检查及栓塞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笔者分析了5例硬脑膜动脉海绵窦瘘伴突眼,结膜充血的病例,全部经CT及DSA检查,同时进行了栓塞治疗,经随访7-9个月未见复发,主要CT表现为:(1)眼球突出,结膜充血;(2)眼上静脉扩张;(3)海绵窦增大;(4)眼外肌增厚:(5)眶尖软组织肿胀。并讨论了诊断鉴别诊断,DSA检查及有关治疗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一氧化氮与胚胎异常发育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勇  朱惠刚 《卫生研究》1997,26(3):162-166
为了解开一氧化氮(NO)是否与畸胎发生有关这一谜团和进一步阐明砷致畸作用机理,本实验应用诱生型NO合成酶(iNOS)组织化学、扫描电镜(SEM)及体内致畸试验等方法研究了砷对小鼠卵黄囊胎盘(YSP)和胚胎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YSP细胞iNOS表达与砷浓度之间存在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P<0.05);SEM观察可见YSP内皮层和间皮层细胞受损;光镜下可见YSP变小、萎缩和微血管分化不良;随着染毒剂量的升高,畸胎率和死胎率亦逐步增加,最高分别达到56.8%和24.7%;畸胎的主要表现是神经管未闭,心包积液和体位异常等。研究结果率先提示过量NO与畸胎发生及致畸机理关系密切;推荐在致畸研究中iNOS可作为一种有效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