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29篇
  免费   439篇
  国内免费   551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8篇
基础医学   60篇
口腔科学   11篇
临床医学   132篇
内科学   110篇
皮肤病学   9篇
神经病学   18篇
特种医学   34篇
外科学   73篇
综合类   1203篇
预防医学   192篇
眼科学   16篇
药学   1256篇
  1篇
中国医学   2457篇
肿瘤学   35篇
  2024年   42篇
  2023年   115篇
  2022年   97篇
  2021年   122篇
  2020年   104篇
  2019年   108篇
  2018年   111篇
  2017年   154篇
  2016年   155篇
  2015年   194篇
  2014年   233篇
  2013年   243篇
  2012年   348篇
  2011年   371篇
  2010年   327篇
  2009年   351篇
  2008年   380篇
  2007年   307篇
  2006年   294篇
  2005年   247篇
  2004年   206篇
  2003年   151篇
  2002年   103篇
  2001年   99篇
  2000年   121篇
  1999年   100篇
  1998年   73篇
  1997年   88篇
  1996年   61篇
  1995年   48篇
  1994年   55篇
  1993年   51篇
  1992年   43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0 毫秒
991.
华北耧斗菜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华北耧斗菜(Aquilegia yabeana Kitag中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Diaion HP-20、Toyopearl HW-40、硅胶柱等柱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结构。 结果 分离并鉴定了13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3,4-二羟基苯乙酸(Ⅰ, 羟基酪醇(Ⅱ,邻苯二酚(Ⅲ,对羟基苯乙醇(Ⅳ, 3-甲氧基-4-羟基苯乙醇(Ⅴ, 原儿茶酸(Ⅵ, 没食子酸(Ⅶ, 5,7,4′-三羟基-8-C-β-D-葡萄糖黄酮碳苷(Ⅷ, 5,4′-二羟基-6,7-二甲氧基-8-C-β-D-葡萄糖黄酮碳苷(Ⅸ, 5,7,4′-三羟基-6-甲氧基-8-C-β-D-葡萄糖黄酮碳苷(Ⅹ, 5,7,8,4′-四羟基-6-C-β-D-葡萄糖黄酮碳苷(Ⅺ, 槲皮素-3-O-β-D-木糖-(1→2-β-D-半乳糖苷(Ⅻ, 芦丁(ⅩⅢ。 结论 以上13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本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92.
甘草毛状根诱导培养及其黄酮含量检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影响甘草毛状根的诱导培养的因素及其总黄酮含量。方法 利用发根农杆菌的遗传和液体培养技术,研究了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毛状根的诱导和离体培养及其黄酮的产生情况。结果 不同发根农杆菌中,A4菌株侵染效果最好,约96%的子叶节外植体产生毛状根;不同外植体中,子叶节的转化效果最高,毛状根产生只需3~4 d;在毛状根的液体培养过程中,接种量为0.3 g,培养容积为500 mL时生长速率最快,毛状根湿重增长41倍;毛状根能产生药用成分甘草黄酮,根系中最高黄酮含量高于商品甘草,达干重的2.042%,约为未转化植株根的4.3倍;毛状根中的黄酮还分泌到培养液中,最高量为每100 mL培养液1.36 mg。结论 较为系统地研究了甘草毛状根的诱导培养条件和总黄酮量,为今后规模培养甘草毛状根生产药用甘草黄酮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993.
血三七抗氧化活性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民间药材血三七的抗氧化活性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半制备HPLC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学方法及与文献对照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并利用氧自由基吸收能力(ORAC测定方法评价化合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 分离鉴定了12个化合物,分别为胡萝卜苷(1,槲皮素-3-O-α-D-呋喃阿拉伯糖苷(2,根皮苷(3,没食子酸(4,(2R,3R-5,7,2',5'-四羟基-黄烷-3-醇(5,儿茶素(6,原儿茶酸甲酯(7,没食子酸甲酯(8,lyoniresinol(9,反式阿魏酸(10,原儿茶酸(11和绿原酸甲酯(12。化合物2~7,9~12的抗氧化活性强于抗坏血酸(VitC,化合物8的抗氧化活性较弱。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2~3,5和12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12均有一定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994.
小丛红景天中总黄酮及其4种黄酮类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定小丛红景天中总黄酮及其4种黄酮类成分的含量。方法:采用UV法测定总黄酮,HPLC法测定4种黄酮类成分。结果:药材中3批总黄酮含量分别为1.30%,1.28%,1.94%;山萘素的含量分别为0.024%0,.022%,0.032%;山萘素-7-O-α-L鼠李糖苷的含量分别为0.059%0,.055%0,.078%;草质素-8-甲醚的含量分别为0.057%,0.054%,0.074%;草质素-7-O-α-L鼠李糖苷的含量分别为0.52%,0.50%,0.66%。结论:小丛红景天中总黄酮含量较高,为进一步研究其抗缺氧、抗氧化作用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995.
目的:研究八角科Illiciaceae植物野八角Illicium simonsii茎叶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硅胶、Sephadex LH-20,Rp-C8,Rp-C18等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常数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从野八角茎叶的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数据和理化常数分别鉴定为ficusesquilignan A(1),醉鱼草醇C(2),醉鱼草醇D(3),leptolepisol A(4),acemikol(5),aviculin(6),山柰酚(7),槲皮素(8),槲皮素-3-O-α-L-吡喃鼠李糖苷(9),花旗松素-3-O-β-D-吡喃木糖苷(10),benzyl-2-O-β-D-glucopyranosyl-2,6-dihydroxybenzoate(11),2,4-dihydroxy-3,6-dimethyl-methyl-benzoate(12),biondinin C(13),莽草酸(14).结论:除化合物9,14外,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96.
UPLC-MS分析侧柏叶中黄酮类化合物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仪联用技术(UPLC-MS)对侧柏叶中黄酮类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别.方法:用Waters BEH C18柱(50 mm×2.1 mm,1.7μm).流动相为0.2%甲酸水溶液-甲醇梯度洗脱,使用ESI离子源,在负离子模式下采集数据.结果:推断出侧柏叶中11个黄酮类化合物,并探讨了黄酮类化合物的电喷雾/串联质谱(ESI-MS-MS)的裂解方式.结论:经过超高效液相色谱的分离,利用质谱测定提供的准确质量数,结合紫外光谱的信息可以鉴定侧柏叶中主要的黄酮类成分.探讨了黄酮类化合物的电喷雾/串联质谱(ESI-MS/MS)的裂解方式,为其成分鉴定提供了准确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97.
目的:研究翠绿针毛蕨Macrothelypteris viridifyons的化学成分及其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作用.方法:利用硅胶、C18反相硅胶、Sephadex LH-20凝胶等色谱技术对其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以MTT法测试各化合物对MOLT-4,Hep G2,A-549,MCF-7,HT-29,PC-3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结果:分离得到5个具有特殊B环结构的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原芹菜素(1),4-羟基-原芹菜素(2),4'-羟基-原芹菜素4'-O-β-D-葡萄糖苷(3),5,7-二羟基-2-(1,2-异丙二氧基-4-酮-环己-5-烯)-色原酮(4),5,7-二羟基-2-(1-羟基-2,6-二甲氧基-环己-4-酮)-色原酮(5).结论:所有化合物均首次从翠绿针毛蕨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4和5对6种人肿瘤细胞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呈现出良好的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998.
葛根芩连汤及不同配伍组中黄酮类成分的肠外翻吸收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应用肠外翻模型研究葛根芩连汤及不同配伍组中黄酮类成分在大鼠不同肠段的吸收特征.方法:采用大鼠肠外翻模型,考察葛根芩连汤中黄酮类成分(葛根素、大豆苷、甘草苷、野黄芩苷、黄芩苷、汉黄芩苷)的肠吸收机制以及不同肠段、药物浓度等因素对它们吸收的影响,比较各组分在全方和不同配伍组给药时的吸收变化情况.结果:各成分在不同肠段的吸收均为线性吸收,其R2均大于0.9,符合零级吸收速率.葛根素、大豆苷、甘草苷、野黄芩苷在各肠段的吸收方式除被动扩散外还存在主动转运.黄芩苷、汉黄芩苷的吸收速率常数(Ka)均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加,显示它们为被动扩散.肠道不同部位的吸收实验表明,葛根素、大豆苷、野黄芩苷、汉黄芩苷的最佳吸收部位为空肠;甘草苷、黄芩苷的最佳吸收部位为结肠.比较全方及不同配伍组的Ka,葛根素、大豆苷、甘草苷、黄芩苷在全方中吸收较好;葛根芩连组中野黄芩苷、汉黄芩苷在十二指肠的吸收较好,其他肠段则是全方组中的吸收较好.结论:肠囊对各成分的吸收有选择,不同配伍组间各组分的肠吸收有所变化,但在全方中吸收较好.  相似文献   
999.
点地梅中的黄酮苷成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雷军  肖云川  王文静  席贞  余敏  黄静 《中国中药杂志》2011,36(17):2353-2357
目的:对点地梅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运用多种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点地梅95%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萃取部分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签定为山柰酚3-O-(3-O-乙酰基)-α-L-吡喃鼠李糖苷(1),山柰酚3-O-(2-O-乙酰基)-α-L-吡喃鼠李糖苷(2),山柰酚7-O-α-L-吡喃鼠李糖苷(3),山柰酚3-O-α-L-吡喃鼠李糖苷(4),山奈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5),山奈酚3-O-(3 -O-乙酰基)-α-L-吡喃鼠李糖基-7-O-α-L-吡喃鼠李糖苷(6),山奈酚3-O-(4-O-乙酰基)-α-L-吡喃鼠李糖基-7-O-α-L-吡喃鼠李糖苷(7),槲皮素3-O-α-L-吡喃鼠李糖苷(8),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9),杨梅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10).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研究荷叶黄酮对小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作用。方法:以复方高脂饮食建立非酒精性脂肪肝小鼠模型,造模第14d,将60只照模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对照组(易善复150mg/kg),荷叶黄酮低、中、高剂量治疗组(剂量分别是50,100,200mg/kg)。分别观察荷叶黄酮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小鼠的肝指数,血清TC、TG、ALT、AST以及肝脏TC、TG含量,观察小鼠肝组织脂质变性程度。结果:荷叶黄酮治疗42d后,非酒精性脂肪肝小鼠肝指数、血清TC、TG、ALT、AST,肝脏TC、TG含量明显降低(P<0.05或P<0.01),并且具有一定的剂量依赖趋势,其中,荷叶黄酮中、高剂量组肝脏TG水平降低显著,与正常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光镜观察结果表明,给予荷叶黄酮的小鼠肝组织脂质变性程度改变明显减轻(P<0.01)。结论:荷叶黄酮具有治疗小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其作用机制与降低肝脏TG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