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203篇
  免费   1909篇
  国内免费   1192篇
耳鼻咽喉   289篇
儿科学   332篇
妇产科学   75篇
基础医学   1572篇
口腔科学   742篇
临床医学   6753篇
内科学   1836篇
皮肤病学   49篇
神经病学   1866篇
特种医学   1320篇
外国民族医学   25篇
外科学   5259篇
综合类   11539篇
预防医学   1668篇
眼科学   197篇
药学   4423篇
  79篇
中国医学   3627篇
肿瘤学   1653篇
  2024年   324篇
  2023年   1072篇
  2022年   916篇
  2021年   1220篇
  2020年   1179篇
  2019年   1357篇
  2018年   595篇
  2017年   952篇
  2016年   1082篇
  2015年   1212篇
  2014年   2082篇
  2013年   2114篇
  2012年   2487篇
  2011年   2712篇
  2010年   2360篇
  2009年   2385篇
  2008年   2470篇
  2007年   2373篇
  2006年   2053篇
  2005年   2240篇
  2004年   1934篇
  2003年   1748篇
  2002年   1253篇
  2001年   1010篇
  2000年   786篇
  1999年   626篇
  1998年   550篇
  1997年   459篇
  1996年   389篇
  1995年   322篇
  1994年   267篇
  1993年   179篇
  1992年   145篇
  1991年   129篇
  1990年   92篇
  1989年   119篇
  1988年   48篇
  1987年   28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991.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14):1256-1261
[目的]介绍股骨粗隆间骨折内侧皮质正性支撑复位(股骨干内侧皮质在外下方承托头颈骨块内侧皮质)的概念,并探讨其对内固定影像学与功能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2013年6月采用头髓钉(PFNA-Ⅱ或gamma-3)治疗的不稳定型顺向股骨粗隆间骨折127例(AO/OTA 31A2),男32例,女95例,平均年龄78.7岁。根据正位X线片上头颈骨块内侧皮质与股骨干内侧皮质的位置关系,分为3个等级,即内侧皮质正性支撑(89例)、中性支撑(26例)和负性支撑(12例)。比较三组患者的基线状况、术后颈干角、股骨颈长度变化、康复进程和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比、骨折前的基本日常生活能力(BADL)、步行活动能力、手术危险度分级、内科合并症数目、骨质疏松Singh指数、术中骨折复位质量以及拉力螺钉(螺旋刀片)的置放(TAD)等基线方面,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别。术后3个月影像学随访,皮质正性支撑组的颈干角和股骨颈长度丢失最少(平均0.7°和2.4 mm),而负性支撑组丢失最多(平均8.9°和6.7 mm),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正性支撑组能早期下地负重行走,康复进程较快,且髋股部疼痛不适发生率(9.0%)较负性支撑组(16.7%)为低。[结论]内侧皮质正性支撑复位,头颈骨块经过有限的滑动即能获得与股骨干的接触砥着,达到二次稳定坐实,为骨折愈合创造良好的力学条件。  相似文献   
992.
目的探讨低分子量肝素联合间歇充气加压预防腰椎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有高或极高静脉血栓形成风险的腰椎手术患者42例(联合预防组)行正规抗凝联合间歇充气加压治疗预防静脉血栓形成。另选择有高或极高静脉血栓形成风险的腰椎手术患者50例(对照组)单纯行联合间歇充气加压。观察比较两组静脉血栓形成发生情况、引流量、拔管时间。结果联合预防组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0,对照组为10.0%(5/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41,P〈0.05)。联合预防组引流量、拔管时间分别为(318.6±213.5)ml、(116.3±11.3)h,对照组分别为(312.1±202.9)ml、(115.6±30.5)h,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具有高或极高静脉血栓形成风险的腰椎手术患者,应用低分子量肝素联合间歇充气加压预防静脉血栓形成安全有效,较单纯联合间歇充气加压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993.
目的观察3种方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伴骨挫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86例膝骨性关节炎伴骨挫伤患者随机分成3组:A组采用关节镜下清理及钻孔减压术结合中药治疗,B组采用关节镜下清理及钻孔减压术,C组采用中药治疗。结果 A、B组的活动性疼痛改善及行走功能优于C组(P<0.05),A、C组休息痛改善优于B组(P<0.05)。结论膝关节镜下清理结合钻孔减治疗活动性疼痛疗效明显,而中药治疗休息痛有优势,二者结合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994.
多发性内分泌肿瘤-IIb 型(multiple endocrine neoplasia type-IIb,MEN-IIb)是一种罕见的由RET基因突变 引起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具有特殊的临床表型,如黏膜神经瘤、类马方综合征体型、甲状腺髓样癌及嗜铬细胞 瘤等。临床医生对此病认识不足,诊断往往延迟。2018 年11 月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收治了1 例MEN-IIb 患者,该患 者自幼有舌黏膜神经瘤,曾因二尖瓣脱垂及脊柱畸形接受手术治疗,于22 岁时被诊断为甲状腺髓样癌并接受手术治 疗,但直至28 岁发现嗜铬细胞瘤才临床诊断为MEN-IIb。基因检测提示该患者携带一新发RET基因p.M918T杂合突 变。在临床工作中早期识别内分泌系统以外的临床表现并进行RET基因筛查是早期诊断及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995.
<正>幼年型粒单核细胞白血病(JMML)是一种克隆性骨髓多潜能造血干细胞疾病,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及儿童,是一种较为罕见的白血病。该病是一种兼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和骨髓增殖性疾病(MPD)特征的疾病[1]。据报道,JMML在<14岁的儿童中年发病率约为1.3/1 000 000,占所有儿童白  相似文献   
996.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脱出髓核碎片游走方向与破裂口位置的关系。方法 :收集我院术前MRI诊断腰椎间盘脱出患者61例(63个椎间盘),均经手术证实且资料完整。2位资深MRI医师采用双盲法对61例术前MRI图像进行读片,重点观察腰椎间盘脱出髓核碎片游走方向与破裂口位置的关系。结果:61例(63个椎间盘)中18例(20个椎间盘)破裂口位于纤维环上部,髓核碎片均在前硬膜外间隙(AES)内向上游走;19例(19个椎间盘)破裂口位于纤维环下部,脱出髓核碎片均在AES内向下游走;24例(24个椎间盘)破裂口位于纤维环体部,脱出髓核碎片均向后突破纤维环和后纵韧带(PLL)进入硬膜外腔(ES)。破裂口在MRI所有序列均表现为纤维环低信号的局部缺损,T2WI脂肪抑制像显示破裂口63个,其中48个破裂口内侧缘呈斑点状或小点片略高信号区。24例PLL破裂MRI表现为PLL低信号线中断、缺损,21例破裂口处PLL呈结节状增粗,12例可见"双线征"。MRI增强扫描63个脱出髓核碎片均无强化,其边缘环以线条状强化,18个远距离游走的髓核碎片所经过的游走轨迹呈条带状强化。结论:腰椎间盘脱出髓核碎片游走方向与破裂口的位置有关,MRI增强扫描能显示髓核碎片的游走轨迹。  相似文献   
997.
据2012年8月3日Westerterp M[Cell Stem Cell,2012,11(2):195-206]报道,完好的胆固醇代谢平衡,有助于维持造血干细胞和多向祖细胞(HSPC)处于静息状态。负责跨细胞膜转运胆固醇的三磷酸腺苷结合转运因子ABCA1和ABCG1缺陷,可导致小鼠  相似文献   
998.
目的将传统胃管的侧孔剪大1/2圈并在传统插管长度的基础上延长插入10~13cm,来研究对上消化道出血病人胃肠引流的效果。方法将160例上消化道出血行胃肠引流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改良组82例和对照组78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置管法;改良组将胃管顶端的侧孔剪大1/2圈并延长插入长度10~13cm。结果胃肠引流通畅者改良组占82.93%,对照组占65.38%(P〈0.05)。结论改进胃管和延长插入长度的方法,胃肠引流效果好,能对上消化出血病人的观察与治疗有帮助。  相似文献   
999.
总结1例急性髓性白血病并发Sweet综合征患者的护理经验。患者出现左侧髋部皮肤破损、大量渗液、高热等症状。通过给予激素治疗、碘伏消毒伤口、生理盐水冲洗及泡沫敷料覆盖等措施,最终伤口愈合良好。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探讨动力髋螺钉(DHS)、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及Inter Tan内固定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全身情况的影响。方法笔者自2012-01—2013-12共诊治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189例,根据内固定方式分为DHS、PFNA、Inter Tan 3组,分别比较3组术中情况(麻醉方式、手术时间、失血量)、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氧分压(PO2)、并发症、死亡率等。结果 3组麻醉方式、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nter Tan组显性、隐性失血量及输血量均较DHS组和PFNA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前白细胞计数差异不明显,术后均有不同程度升高,Inter Tan组术后1、3、5 d白细胞计数水平较其他2组明显升高,术后3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前血红蛋白水平差异不明显,术后均有不同程度下降,3组术后1、3 d血红蛋白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前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术后1、3、5 d Inter Tan组下降最明显,其次为PFNA组,DHS组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谷丙转氨酶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后1、3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HS组住院期间并发症6例,PFNA组8例,Inter Tan组14例,3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髓内及髓外固定均可对机体产生一定影响,髓内固定中的Inter Tan对失血量、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PO2影响最大,但3种内固定方式对于总体结局(死亡及并发症)的影响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