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41篇
  免费   122篇
  国内免费   130篇
耳鼻咽喉   7篇
儿科学   26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45篇
临床医学   499篇
内科学   62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17篇
特种医学   244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1009篇
综合类   1106篇
预防医学   146篇
眼科学   11篇
药学   377篇
  5篇
中国医学   513篇
肿瘤学   20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51篇
  2022年   60篇
  2021年   68篇
  2020年   94篇
  2019年   90篇
  2018年   53篇
  2017年   89篇
  2016年   95篇
  2015年   105篇
  2014年   219篇
  2013年   237篇
  2012年   263篇
  2011年   308篇
  2010年   254篇
  2009年   238篇
  2008年   267篇
  2007年   223篇
  2006年   186篇
  2005年   202篇
  2004年   147篇
  2003年   169篇
  2002年   114篇
  2001年   129篇
  2000年   94篇
  1999年   72篇
  1998年   54篇
  1997年   58篇
  1996年   45篇
  1995年   41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01.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15):1365-1368
[目的]根据髌骨软化症的MRI表现,进行髌骨软化症的流行病学研究,分析髌骨半脱位、髌骨倾斜与髌骨软化症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其发生的机理对临床的意义。[方法]952例膝关节MRI检查者,其中髌骨软化症患者308例,分组计算阳性率;分别计算检查者的外侧髁指数(PLCI)和外侧倾斜角(PTA)。按性别分组,首先对均值进行比较(正常组和髌骨软化组),根据本研究正常值范围研究髌骨半脱位及髌骨倾斜与髌骨软化症之间的关系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运用t检验及卡方检验。[结果]髌骨软化症在本研究中的阳性率为32.4%,女性为45.2%,男性为18.4%,女性高于男性(P<0.05),在本项研究中正常组PLCI应<21.09,PTA应<20.71°,女性的髌骨倾斜角度明显高于男性(P<0.05)。根据本研究中的对髌骨位置的划分方法表明,髌骨半脱位及髌骨倾斜与髌骨软化症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性别分组提示髌骨倾斜及半脱位与髌骨软化症存在明显的相关性(P<0.05)。[结论]在膝关节检查中,髌骨软化症的阳性率较高,而且女性的阳性率明显高于男性,髌骨倾斜及髌骨半脱位使髌股关节之间压力发生改变,应力的改变直接或间接的对髌软骨造成损伤,长期的慢性损伤造成髌骨软化。MRI作为目前诊断髌骨病变最好的影像学方法,具有良好的组织分辨能力,能获得有诊断意义的骨、软骨、韧带及肌腱诸结构的清晰、准确图像。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探讨髌骨内推治疗单纯性髌股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6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门诊患者,按照诊断标准诊断为单纯性髌股关节炎,共120例165个膝关节,采用髌骨内推治疗1~3个月,治疗前后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平地行走膝痛分值、测量膝关节非负重状态下屈曲度、WOMAC膝关节功能评分表评价膝关节功能,探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行髌骨内推治疗后,患者VAS疼痛分值降低,膝关节非负重状态下屈曲度增加,WOMAC评分分值治疗后低于治疗前,三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髌骨内推作为物理疗法,治疗单纯性髌股关节炎疗效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宜长期坚持使用,以延缓退化、改善膝关节疼痛及功能。  相似文献   
103.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6):1096-1097
以我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70例粉碎性髌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两组,各35例,对照组采取AO张力带钢丝固定治疗,观察组则行髌骨环治疗,术后随访3~12个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平均下床行走时间、正常行走时间及并发症情况。观察组患者术后平均下床行走时间、正常行走时间及屈膝90°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1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71%,与对照组的11.4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髌骨环治疗粉碎性髌骨骨折优良率明显高于AO张力带钢丝固定,临床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探讨镍钛记忆合金髌爪联合钢丝环扎、呵吸收线缝合治疗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镍钛记忆合金髌爪联合钢丝环扎、可吸收线缝合治疗的45例髌骨骨折的情况。结果膝关节功能依据HSS评分标准:优41例.良2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95.6%,患者股四头肌肌力5级,膝关节主动伸直正常,屈曲受限〈20°,无晚期创伤性关节炎,获得较好的关节活动度。结论采用镍钛记忆合金髌爪联合钢丝环扎、町吸收线缝合治疗髌骨骨折的疗效较好.患者可早期行膝关节功能锻炼,获得较好的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05.
钱小莉  郁娴  黄佳璐  丁涛 《黑龙江医学》2017,(11):1141-1142
目的比较使用髌骨爪和Pin-cable治疗髌骨骨折术后护理与康复。方法选取2012-07—2015-10间在无锡市人民医院骨科收住的38例髌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髌骨爪治疗(A组)和Pin-cable治疗(B组),每组各19例。其中男18例,女20例,年龄35~77岁,平均年龄53.2岁,受伤均为单侧髌骨骨折,受伤至手术时间为1~5 d,平均时间2.9 d。针对术后护理及康复两方面作比较。结果 Pin-cable治疗髌骨骨折无论在术后护理还是在患者康复方面都优于髌骨爪治疗髌骨骨折。  相似文献   
106.
[目的]评价锚钉技术治疗髌骨下极撕脱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髌骨下极撕脱粉碎性骨折患者26例(男19例,女7例),平均年龄(39±11)岁(26~54岁),均采用锚钉技术治疗。术后定期随访,采用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和Bostman评分系统评价膝关节功能康复情况。[结果]26例中23例获得随访,术后平均随访(29±7)个月(19~46个月)。末次随访时,患侧膝关节ROM为(129.35±7.19)°,健侧膝关节ROM为(132.69±6.1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ostman评分平均(28.41±2.13)分,优15例,良7例,差1例,优良率95.65%。[结论]锚钉技术结合张力带技术治疗髌骨下极撕脱粉碎性骨折操作简便,疗效确切,膝关节功能恢复好。  相似文献   
107.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12):1134-1138
[目的]探讨弧形骨槽联合髌内侧骨筋膜覆盖技术双束解剖重建内侧髌股韧带(medial patella femoral ligament,MPFL)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中短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本院2012年2月~2015年10月诊断为复发性髌骨脱位的患者25例,其中男11例,女14例,年龄13~35岁,平均20.7岁,手术以收肌结节与股骨内上髁最高点连线的中点作为MPFL股骨止点并建立7 mm骨道,髌骨内缘1/3做髌骨侧止点,使用磨钻于该止点建立约2 cm的弧形骨槽以充分包埋移植物并用骨筋膜充分覆盖和固定移植物。将移植物两游离缘由髌骨侧从股内侧肌斜束与关节囊之间自股骨侧切口穿出并于骨道内口用可吸收界面螺钉固定。临床评价包括手术前后的Kujala、Lysholm和Tegner评分,影像学分析包括手术前后的髌股适合角(congruance angle,CA),髌骨倾斜角(patellar tilt angle,PTA),髌骨外移率(patellar lateral shift ratio,PLSR)。[结果]术后随访时间均在12个月以上,平均(18.84±4.95)个月,未见复发、感染等相关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Kujala、Lysholm和Tegner临床评分较术前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所有患者影像学指标均恢复至正常范围,术前术后改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弧形骨槽联合髌内侧骨筋膜覆盖技术双束解剖重建MPFL具有切口小、复发率低等优点,中短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8.
目的:利用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定量评估伴有J形征的异常髌骨轨迹。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共纳入53名被诊断为复发性髌骨脱位成年患者,术前嘱患者主动屈伸膝关节,并由两名高年资医师评估髌骨轨迹,根据J形征的有无将患者分为A组(J形征阳性组)和B组(J形征阴性组)。此外,所有患者术前均在伸膝0°位状态下行膝关节CT扫描,并于横断位分别测量髌骨平分指数(bisect offset index,BOI),髌骨外侧位移指数(patellar trochlear-groove distance,PTG)及髌骨外侧倾斜角(patellar lateral tilt,PLT)。最后,比较J形征阳性组与J形征阴性组间的CT测量指数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并利用ROC曲线进一步分析并对比三种参数量化J形征的准确性及稳定性。结果:53例患者中,共有37例(69.8%)呈现J形征阳性,其余16例(30.2%)患者均未见J形征。J形征阳性组患者BOI、PTG及PLT平均值均显著大于J形征阴性组患者。在区分J形征阳性与否的三个指标中,其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AUC_(BOI)=0.906,AUC_(PTG)=0.883,AUC_(PLT)=0.833,其中BOI的灵敏度为83.3%,特异度为87.5%,cut-off预测值为97.5%。结论:在本研究中53例复发性髌股关节不稳定患者中,近端髌骨轨迹异常(J形征)的发生率为69.8%。可利用CT参数BOI,较好地区分J形征阳性与阴性患者。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探讨量化式髌骨截骨对膝前痛影响。方法2004年2月至2010年11月间行膝关节表面置换的126例(149例膝关节)。患者采取“抛硬币简单随机化”随机方法常规髌骨置换组和量化式髌骨置换组,均采用统一膝关节假体,由同一组医生完成,术前和随访时均采用相同的评价标准:膝关节评分(HSS评分),髌骨评分(Feller评分)、手术时间等进行分析。结果HSS和Feller评分,术后髌前疼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量化式截骨的时间明显少于标准模具截骨(P〈0.05)。结论采用量化式髌骨截骨对TKA术后可以更好的重建髌股关节,减少膝前疼痛的并发症,减少手术的时间。  相似文献   
110.
李忠江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5):590-591
目的对比研究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髌骨成形术和髌骨置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于我院接受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26例(39膝),按髌骨的处理方法不同分为两组,髌骨成形组10例(18膝),髌骨置换组16例(21膝),术后随访15~64个月,观察对比两组患者髌骨功能评分、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后膝评分及功能评分改善值均无明显差异,髌骨成形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1%,髌骨置换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4.3%,两组对比物显著性差异。结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中才有髌骨成形术尽可能地保留髌骨骨量,从近期临床疗效分析,并发症较低,疗效可靠,与髌骨置换术效果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