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341篇
  免费   807篇
  国内免费   1031篇
耳鼻咽喉   37篇
儿科学   28篇
妇产科学   46篇
基础医学   730篇
口腔科学   2802篇
临床医学   3030篇
内科学   366篇
皮肤病学   28篇
神经病学   258篇
特种医学   869篇
外国民族医学   4篇
外科学   4855篇
综合类   6421篇
预防医学   1145篇
眼科学   37篇
药学   1926篇
  35篇
中国医学   2488篇
肿瘤学   74篇
  2024年   129篇
  2023年   363篇
  2022年   344篇
  2021年   438篇
  2020年   462篇
  2019年   444篇
  2018年   206篇
  2017年   374篇
  2016年   478篇
  2015年   573篇
  2014年   1002篇
  2013年   977篇
  2012年   1310篇
  2011年   1471篇
  2010年   1534篇
  2009年   1455篇
  2008年   1553篇
  2007年   1551篇
  2006年   1297篇
  2005年   1420篇
  2004年   1210篇
  2003年   1266篇
  2002年   929篇
  2001年   886篇
  2000年   715篇
  1999年   500篇
  1998年   405篇
  1997年   377篇
  1996年   361篇
  1995年   279篇
  1994年   211篇
  1993年   184篇
  1992年   150篇
  1991年   93篇
  1990年   83篇
  1989年   80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王昊  巩腾 《武警医学》2020,31(2):127-131
 目的 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单开门扩大成形术后轴性痛发生特点、病理机制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01至2015-01武警特色医学中心骨科行单开门扩大成形联合开门侧微型钛板固定治疗的79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访时间均在24个月以上,减压范围不低于4个节段。比较术后轴性痛组和非轴性痛两组患者间,术前合并颈椎失稳与否、术后颈椎曲度、前凸指数、屈伸活动度、椎管正中矢径、Pavlov比值、椎板开门角、硬膜囊面积不同变化幅度内病例分布构成比,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上述指标对PAP发作的影响程度,选取初筛P<0.10的参数,再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验证与PAP发作的相关性。评估术前已合并和未合并颈椎失稳两组间,术后屈伸度不同矫正范围内患者所占比例。结果 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术前有颈椎失稳、椎板开门角大小、术后屈伸度和颈椎前凸指数变化程度均与术后轴性痛发生相关(P<0.10)。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示术后屈伸度明显下降和术前有颈椎失稳系预测术后轴性痛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术后轴性痛患者术前合并颈椎失稳比例高于非轴性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轴性痛患者颈椎屈伸活动度显著下降比例高于非轴性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有颈椎失稳患者,其术后屈伸度显著下降比例高于术前无失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如术前合并颈椎失稳,更易因后路单开门扩大成形术后屈伸度显著下降而继发轴性痛。建议微型钛板仅用于固定非失稳节段,而术前失稳节段可选择侧块或椎弓根钉棒固定,以减少继发术后失稳和轴性痛发生可能。  相似文献   
992.
颈椎病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症的总称,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现阶段颈椎病的发病率持续增高,对患者生活质量与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本研究探讨了探讨颈椎病患者应用X线片和CT影像学诊断价值,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3.
目的:总结颈椎前路手术致脑脊液漏的处理经验。方法选择颈椎前路手术致脑脊液漏患者7例,均为术中发现。3例后纵韧带合并硬膜囊骨化患者在切除骨化块后发现硬膜缺损,术中取肌肉筋膜片缝合;2例撕裂相对较长,术中直接缝合;2例破损较小,未予缝合;均予漏口表面填塞明胶海绵,切口放置引流管,分层严密缝合。术后予局部引流、卧床休息、预防感染等综合治疗方法。结果5例术中缝合修补缺损者,术后脑脊液漏引流量明显减少;1例未予缝合者,术后出现伤口及椎管内感染,予伤口清创、硬脊膜破裂缝合修补、腰穿引流、鞘内给药及有效抗生素抗感染等治疗后愈合。术后随访6~24个月,患者均无神经症状加重,均未发现脑脊液囊肿形成。结论对于颈椎前路手术致硬脊膜破损者,应尽量术中缝合,可有效防止脑脊液漏和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994.
吕锋 《山东医药》2014,(37):69-71
目的分析颈椎体CT三维重建图像测量数据,探讨颈椎体退变规律及与颈椎病的关系。方法对223例无颈椎病的成年人行颈椎螺旋CT扫描后进行图像重建,测量C3~7椎体的上、中、下矢状径,上、中、下横径及前、中、后高度,分析颈椎体形态结构变化与年龄的关系。结果随着年龄增长,男性颈椎体上矢状径和下矢状径增大,女性上、中、下矢状径均增大(P均〈0.05);男性颈椎体的上、中、下横径基本无变化,而女性大多数颈椎体上、中、下横径均增大(P均〈0.05);男性多数颈椎体前、中、后高度变小(P均〈0.05),而女性颈椎体的前、中、后高度均无变化。结论男女颈椎体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不同的形态学变化,且这种变化与颈椎病的发病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95.
目的 总结颈椎结核的影像学表现,为其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84例颈椎结核患者的X线片、CT及MRI检查。对结核病变部位累及椎体数量及分布情况、椎体的改变情况(骨质破坏的方式、骨质缺损高度)、病变椎体的椎间隙改变情况等进行分析,同时对于椎管的改变和椎旁软组织的改变情况进行分析。对于颈椎生理弧度的变化,如存在后凸成角畸形,则测量其Cobb角的度数,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软件SPSS 19.0)研究Cobb角与病变椎体前缘骨质缺损高度、病程时间的相关性,并计算相关系数,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颈椎结核累及单个椎体者1例,占1.2%(1/84);累及相邻2个椎体者63例,占75.0%(63/84);累及3个及以上椎体者20例,占23.8%(20/84);伴附件受累者13例,占15.5%(13/84),未见附件单独受累。84例患者颈椎的生理弧度均有改变。其中64例颈椎生理前曲表现不同程度的减小,占76.2%(64/84);20例颈椎或颈胸椎表现不同程度的后凸畸形,占23.8%(20/84);后凸畸形患者Cobb角范围12°~82°,平均(29.0±19.6)°。Cobb角与病变椎体前缘骨质缺损高度、病程时间显著相关(r=0.752~0.962,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76例椎体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占90.5%(76/84);8例椎体未见明显骨质破坏,仅MRI上有信号改变,占9.5%(8/84)。72例椎间隙有不同程度的狭窄,占85.7%(72/84);12例椎间隙未见狭窄,占14.3%(12/84)。39例患者椎管变形,硬膜囊、神经根受压,占57.4%(39/68);临床上伴有瘫痪症状者23例,占27.4%(23/84),其中有12例病变累及颈胸段椎体(C7~T1),占52.2%(12/23)。76例表现为椎旁软组织肿胀,占90.5%(76/84),其中28例表现为单纯椎旁软组织肿胀,占36.8%(28/76);48例脓肿形成,占63.2%(48/76)。 结论 影像学检查对于颈椎结核的诊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有助于明确病变侵及范围和程度,了解病变所致的颈椎形态变化,指导临床制订治疗规划。  相似文献   
996.
997.
998.
目的探讨老年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不同入路手术的疗效,以期提高老年CSM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接受手术治疗的160例老年CSM患者,根据手术入路的方式分为前路组(n=80)与后路组(n=80)。前路组患者接受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后路组患者接受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并发症、脊髓神经功能优良率及手术前后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OA)的变化。结果前路组平均手术时间比后路组明显缩短(P〈0.05);前路组平均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后路组(P〈0.01)。2组脊髓神经功能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前路组JOA评分改善优于后路组(P〈0.05)。结论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CSM均具有较好的疗效;合理选择好手术适应证可提高老年CSM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99.
背景: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ACDF)能够为有症状的颈椎病患者提供较好的治疗效果,但颈椎融合可导致相邻节段椎间盘内部应力增加,加速邻近节段椎间盘的退变。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ACDR)作为最具代表性的颈椎前路非融合技术,为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提供了另外一种外科手段。目的:比较ACDR和ACDF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1月至2012年2月,61例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接受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手术(置换组,26例)或ACDF手术(融合组,35例)。分别在术前,术后1周,术后3、6、12及24个月对患者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及影像学评估,同时记录患者并发症及二次手术情况。结果:最终,52例患者(融合组29例,置换组23例)获得平均15.3个月(12-24个月)随访。两组患者术后各随访时间点的颈痛、上肢痛VAS和JOA评分,较术前均有改善(P〈0.05),但两组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置换组术后手术节段及邻近节段屈伸活动度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融合组融合成功率为90.5%。置换组中2例患者术后6个月时假体有〈3 mm的前移,l例术后发生脑脊液漏。融合组中1例患者发生邻椎病并接受二次手术治疗。结论:单节段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和ACDF均可明显缓解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症状。间盘置换还能减少手术邻近节段代偿活动度的增加,有望预防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00.
颅颈交界区位于脊柱顶端,是高位颈椎和颅底的衔接部位。胚胎时期组织分化受到干扰,可引起这一特殊解剖部位的多种发育畸形,许多成年患者的寰枢椎脱位、颅底凹陷症等疾病就是在这一区域发育畸形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如果这些畸形在儿童和青少年期就能获得早期发现和诊断,并根据情况积极进行干预和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