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695篇
  免费   828篇
  国内免费   1086篇
耳鼻咽喉   213篇
儿科学   105篇
妇产科学   26篇
基础医学   881篇
口腔科学   289篇
临床医学   5794篇
内科学   725篇
皮肤病学   98篇
神经病学   862篇
特种医学   1928篇
外国民族医学   16篇
外科学   6162篇
综合类   11185篇
预防医学   2099篇
眼科学   441篇
药学   4324篇
  68篇
中国医学   3306篇
肿瘤学   87篇
  2024年   108篇
  2023年   352篇
  2022年   340篇
  2021年   480篇
  2020年   580篇
  2019年   562篇
  2018年   231篇
  2017年   550篇
  2016年   611篇
  2015年   855篇
  2014年   1662篇
  2013年   1673篇
  2012年   2165篇
  2011年   2400篇
  2010年   2460篇
  2009年   2514篇
  2008年   2687篇
  2007年   2645篇
  2006年   2243篇
  2005年   2376篇
  2004年   1958篇
  2003年   1820篇
  2002年   1353篇
  2001年   1205篇
  2000年   840篇
  1999年   736篇
  1998年   606篇
  1997年   561篇
  1996年   540篇
  1995年   414篇
  1994年   265篇
  1993年   178篇
  1992年   158篇
  1991年   125篇
  1990年   104篇
  1989年   124篇
  1988年   39篇
  1987年   35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12.
本研究将2012年5月~2014年5月间在我院治疗的168例手外伤组织缺损患者行皮瓣移植修复治疗,包括任意皮瓣、轴型皮瓣和游离皮瓣,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5月~2014年5月间在我院治疗的168例手外伤组织缺损患者,其中男116例,女52例。年龄18~55岁,平均(32.43±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早期高压氧等综合治疗颅脑外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100例颅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治疗30 d后进行高压氧治疗,观察组在治疗初期进行高压氧治疗,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昏迷症状明显优于对照组,日常生活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对颅脑外伤患者进行高压氧综合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微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25例颈椎管狭窄症患者。男15例,女10例。年龄33~68岁,中位数45岁。C3~C5狭窄16例,C3~C6狭窄9例。发育型狭窄18例,退行性狭窄7例。病程1~7年,中位数4年。均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微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测定患者的颈椎曲度和活动度,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量表评价颈肩部疼痛情况,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脊髓型颈椎病评分量表(17分法)评价颈髓功能,采用Odom评级标准评价整体疗效,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随访至术后12个月。与术前相比,术后3个月时患者的颈椎曲度和活动度均增大(5.25°±3.05°,8.02°±3.13°,t=3.169,P=0.003;38.48°±13.60°,56.12°±12.90°,t=4.705,P=0.000),颈肩部疼痛VAS评分和ODI均减小[(7.69±0.53)分,(3.14±0.21)分,t=39.906,P=0.000;(21.75±5.48)分,(10.13±2.12)分,t=9.888,P=0.000]。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JOA评分比较,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22±1.51)分,(14.75±3.32)分,(16.53±3.52)分,(16.78±3.66)分,F=41.001,P=0.000];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JOA评分均高于术前(P=0.000;P=0.000;P=0.000)。术后12个月时,按照Odom评级标准评定,优12例、良10例、一般2例、差1例;疗效评定为差的1例患者,经非手术治疗后病情控制。1例患者术后出现背部疼痛,服用非甾体抗炎止痛药后疼痛缓解;均未出现吞咽困难、脊髓损伤、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结论: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微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颈椎曲度和活动度、减轻颈肩部疼痛症状、改善颈髓功能,总体疗效较好,而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总结30例口腔颌面部外伤术后患者的呼吸道管理经验。方法: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采取适宜的气道净化和湿化技术,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同时预防口腔及呼吸道感染,并根据患者不同情况采用有效的呼吸道管理机制和护理措施,形成系统的呼吸道管理程序。结果:30例患者术后很好地维护了呼吸道功能及口腔的清洁,避免了呼吸道感染的发生,使患者顺利恢复健康,达到了满意的效果。结论:有针对性的呼吸道管理措施是维护口腔颌面部外伤术后患者呼吸功能及预防呼吸道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总结了全国著名骨伤专家梁铁民教授的学术思想和正骨经验,简述了梁老生平。梁老学术思想表现在突出整体观念,主张辨证施术;注重调理气血,强调药物接续;重视望问切触量法五诊结合等三个方面。对于梁老正骨经验先进行了综合论述,进一步佐证其学术思想;后分别从小儿桡骨头半脱位、颈椎错位、胸腰椎小关节错位、肋骨骨折等梁老研究较深入和比较擅长的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特别是颈椎错位这种高难度高风险的手法操作,体现出梁老高超的手法技艺。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颈椎矢状位序列参数在评估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治疗效果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8年9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行颈椎前路Hybrid术治疗的41例CSM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术前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均值将其分为JOA评分较低组(术前JOA评分<均值)和JOA评分较高组(术前JOA评分≥均值),分析术前JOA评分与术前颈椎矢状位序列参数的关系;根据术后JOA评分改善指数评估手术疗效,并分为疗效较好组(JOA评分改善指数≥均值)和疗效较差组(JOA评分改善指数<均值),分析JOA评分改善指数与术后颈椎矢状位序列参数变化幅度的关系。结果 JOA评分较低组和JOA评分较高组患者术前颈椎曲度、T_1倾斜角(T_1-slope,T_1S)、Cobb角、椎间盘高度、前柱高度、脊髓直径及k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JOA评分改善指数与T_1S改变值、前柱增高值均无相关性(均P>0.05),而与颈椎曲度改变值、Cobb角改变值、前柱平均增高值和前柱较术前增高比值均呈显著正相关(r=0.375、0.402、0.351、0.447,均P<0.05)。结论颈椎矢状位序列参数对评估CSM患者术前神经功能障碍严重程度价值较小。部分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幅度与手术疗效密切相关,有利于评估患者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了解不同输液速度输注甘露醇对颅脑损伤术后患者颅内压的影响。方法将40例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按照甘露醇的输注速度(125 mL,每6 h 1次)随机分为4组:实验1组输注时间为10 min;实验2组输注时间为15 min;实验3组输入时间为25 min;实验4组以60滴/min约为4 mL/min的速度输注甘露醇10 min,剩余85 mL以160滴/min即10 mL/min输注完毕,总共时间为18 min。连续观察患者颅内压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颅内压增高患者在颅内压为12,18,25 mmHg时,均为甘露醇输注速度为10 min内滴完颅内压下降最快,不论初始颅内压高低,当甘露醇在10 min内滴完时,颅内压在30 min左右降至最低,甘露醇输注6 h后作用基本消失。结论10 min内输注完甘露醇125 mL可快速降低颅内压,但有一过性升高颅内压作用,而先慢后快输入可避免其一过性的升颅压作用。颅内高压明显时,尤其重度颅内高压时应先慢后快输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