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47篇
  免费   165篇
  国内免费   144篇
儿科学   10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05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367篇
内科学   103篇
皮肤病学   8篇
神经病学   84篇
特种医学   66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334篇
综合类   757篇
预防医学   112篇
药学   1009篇
  3篇
中国医学   236篇
肿瘤学   58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65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64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61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87篇
  2014年   103篇
  2013年   114篇
  2012年   174篇
  2011年   167篇
  2010年   172篇
  2009年   167篇
  2008年   195篇
  2007年   203篇
  2006年   195篇
  2005年   182篇
  2004年   119篇
  2003年   177篇
  2002年   121篇
  2001年   91篇
  2000年   71篇
  1999年   73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61篇
  1996年   52篇
  1995年   48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43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991.
纳洛酮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纳洛酮(NAL)是1960年的合成阿片受体拮抗剂.1963年开始用于临床,其化学结构与吗啡相似.仅在吗啡的N-位甲基以丙烯基取代,6位羟基变为酮基.而它的药理作用却与吗啡完全相反,是阿片受体的特异性拮抗剂.与阿片受体的亲和力大于吗啡与β-内啡肽的亲和力,在体内与吗啡竞争μ-κ及部分8受体,从而阻断吗啡样物质的作用,实现其药效。自1960年Fishman首次成功合成之后.就开始用于治疗麻醉剂与麻醉剂过量引起休克。20世纪70年代在人体中发现内源性阿片样物质(β-内啡肽)并认为β-内啡肽时全身的生理功能起调节作用。1978年HoLay等用纳络酮成功治疗内毒素休克;1981年Baskin首次报道静脉纳洛酮治疗脑卒中有效;1985年Bell等报道静脉大剂量纳洛酮成功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1995年NaVikor等将纳洛酮用于治疗颅脑损伤;纳洛酮脂溶性高,易穿过血脑屏障,具有对抗β-内啡肽对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的抑制作用,目前广泛用于临床。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92.
《中国健康月刊》2007,(1):11-11
持久而剧烈的疼痛不仅严重影响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还会使一些人因“痛不欲生”而自杀,从而严重影响病人的生存质量和治疗效果,使病情趋向恶化。对癌症患者进行疼痛治疗,就像人饿了要吃饭一样,是他们最基本的一种需求。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癌症三阶梯镇痛指导原则》,癌症镇痛一般使用三个阶梯的药品,并在此基础上加减联合用药,可以使90%癌症患者的疼痛得以缓解。所谓三阶梯镇痛原则,也就是由专业医生在对癌痛的性质和原因作出正确评估后,根据疼痛的剧烈程度将其分为轻、中、重三个等级,再按照此选择不同的药物。轻度癌痛一般能忍受,日常生活和睡眠都不受影响,可以选用以阿司匹林为代表的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如果发展到中度持续性疼痛,睡眠将受到干扰,食欲也有所减退,此时以可待因为代表的弱阿片类药物将成为首选;而对重度,无法忍受剧烈疼痛的患者,则需要使用以吗啡为代表的强效阿片类药物制剂。  相似文献   
993.
阿片受体C-末端氨基酸在激动剂作用后受体的磷酸化、脱敏及内吞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C-末端部分缺失或不同氨基酸位点的突变对受体功能有明显影响,如μ阿片受体C-末端的Thr394、Thr383、Thr357、Ser355,δ受体C末端的Ser363和κ受体C末端的Ser369等。除了公认的参与阿片受体C-末端磷酸化的激酶,近年来,人们寻找到其他一些与C-末端相互作用的蛋白,这些相互作用蛋白对阿片受体功能有不同的影响,如PPL、FilaminA、PLD2、PKCI、GASP和EBP50/NHERF等,但不能很好的解释阿片类物质的依赖、耐受与成瘾。因此,寻找特异性与C-末端相互作用的蛋白,成为阿片成瘾机制研究的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994.
目的研究吗啡预处理对大鼠离体工作心脏缺血再灌注的延迟性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4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8只,即对照组、吗啡组、纳络酮组、格列本脲组、吗啡 纳络酮组和吗啡 格列本脲组。腹腔注射给药24h后,建立离体工作心脏模型,4℃St.Thom asⅡ停搏液诱导心脏停搏30min,复灌45min。观察心脏缺血再灌注前后血流动力学恢复率、心肌酶及心肌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吗啡组的心排出量(CO)恢复率、左室发展压(LVDP)恢复率、左室压力微分(±dp/dtmax)恢复率及乳酸脱氢酶(LDH)漏出量均优于对照组(P<0.05);30min缺血再灌注后心肌超微结构损伤明显减轻;纳络酮和格列本脲可以完全阻断吗啡的作用,而单独使用纳络酮或格列本脲对大鼠心脏不产生影响。结论吗啡预处理对缺血心肌可以产生延迟性保护作用,其作用与阿片受体和心肌细胞ATP敏感性钾通道(KATP通道)介导有关。  相似文献   
995.
瘦素和体重调节反馈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瘦素(Leptin)被认为是一种外周组织反映脂肪量的信号,反馈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近年来,瘦素的负反馈系统已被部分揭示。下丘脑调节食欲和代谢的中枢受多种分子的协同作用,包括瘦素、神经肽Y(NPY),前阿片类黑色素原(POMC)等。根据已有的对瘦素的理解,建立一个关于瘦素负反馈的模型,可加深了解体内食欲和能量平衡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996.
PCA并发症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Analgesia,PCA)自20世纪70年代末Wang首先报道在硬膜外腔注射阿片类药物,且剂量小效果好,以后世界各国广泛采用,很快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一疼痛治疗学。1976年随着第一台PCA泵的问世,PCA治疗才逐渐开展,随着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并与医学的紧密结合,在20世纪90年代初微电脑PCA泵在临床广泛应用。国内1994年开始引进PCA。  相似文献   
997.
目的:作为第二次全国非法成瘾物质流行病学调查的第二部分,本文报告了我国吸毒高发区非法成瘾物质使用类型和方法。方法:整群抽样,挨户、线索和机构调查和结合,调查了全国6个高发地区67319社区人群(15岁及以上,男34755,占51.6%,女32564,占48.4%)的非法成瘾物质使用情况。结果:所使用的非法成瘾物质者中,主要为阿片类物质;平均使用次数为10.2次/周,“追龙”仍然是主要的使用方法,静脉使用次之。各调查点的使用类型与使用方法有较大的差异。结论:我国的非法使用的成瘾物质是主要是要片类物质,使用途径以吸入和静脉注射为主,对其它非法成瘾物质流行病学研究有待于深入。  相似文献   
998.
目的:从阿片受体角度观察电针(EA)对佐剂性关节炎(AA)大鼠产生镇痛的外周机制。方法:将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EA组和单针组。于实验第1天在模型组、EA组大鼠右后足垫部向踝关节方向注入弗氏(Freund s)完全佐剂0.1 mL造模。以“悬钟”“昆仑”为EA穴位,刺激参数为2~4 V,20~100 Hz,每天1次,每次20 min,连续6 d。以原位杂交等为检测方法,在EA治疗后观测大鼠痛阈、炎症局部δ阿片受体(DOR)mRNA的表达。结果:①EA可明显提高炎症痛大鼠的痛阈,EA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与正常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EA组炎症局部DOR 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结论:EA对AA大鼠有明显镇痛效应,且镇痛效应的产生与大鼠炎症局部的DOR mRNA表达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999.
目的研究中药贝母中具有异甾骨架的单体生物碱浙贝乙素的镇痛作用,并进一步探讨其是否具有身体依赖性特征。方法采用小鼠醋酸扭体和小鼠热板法两种实验模型,研究浙贝乙素对化学刺激和物理刺激两种方式所致疼痛的镇痛作用,并以小鼠催促戒断实验来探讨其产生身体依赖性的潜力。结果在小鼠醋酸扭体实验中,浙贝乙素能显著抑制小鼠扭体的次数,镇痛作用显著;继而在致痛度更高的小鼠热板法实验中,浙贝乙素i.g给药3mg/kg时即能明显延长小鼠舔足反应的潜伏期,表现出良好的镇痛作用,其镇痛作用的峰值在给药后1h左右;在小鼠催促戒断实验中,连续2w给予含药饲料后,再i.p给予纳洛酮并不能引发浙贝乙素组小鼠的戒断症状,说明浙贝乙素产生身体依赖性的潜力非常小,应不具有成瘾性。结论浙贝乙素具有良好的镇痛冶性,并不会产生身体依赖性。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磷脂酰乙醇胺结合蛋白(PEBP)是海马胆碱能神经刺激肽(HCNP)的前体蛋白,参与多种信号转导过程。本课题组前期蛋白质组研究发现PEBP在吗啡依赖大鼠不同脑区具有差异表达。因此,本研究目的为观察该蛋白是否在阿片依赖过程中发挥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蛋白免疫印迹实验验证PEBP蛋白在吗啡依赖大鼠不同脑区的差异表达。建立大鼠吗啡依赖与自然戒断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