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39篇
  免费   165篇
  国内免费   143篇
儿科学   10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05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366篇
内科学   103篇
皮肤病学   8篇
神经病学   84篇
特种医学   65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334篇
综合类   755篇
预防医学   112篇
药学   1007篇
  2篇
中国医学   234篇
肿瘤学   58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61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60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61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87篇
  2014年   103篇
  2013年   114篇
  2012年   174篇
  2011年   167篇
  2010年   172篇
  2009年   167篇
  2008年   195篇
  2007年   203篇
  2006年   195篇
  2005年   182篇
  2004年   119篇
  2003年   177篇
  2002年   121篇
  2001年   91篇
  2000年   71篇
  1999年   73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61篇
  1996年   52篇
  1995年   48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43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1.
颅颌面神经纤维非常丰富,口腔颌面手术术后疼痛剧烈.阿片类药物(如芬太尼)用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是治疗术后疼痛的最有效的方法,但是大剂量应用时副作用较多,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患者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丁丙诺啡为阿片受体部分激动拮抗药,用于术后镇痛具有良好的效果,但恶心、呕吐发生率较高。小剂量纳洛酮复合丁丙诺啡行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可明显降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136例阿片类药物依赖者SCL-90的评定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应用SCL-90对136例阿片类药物依赖者进行测评,并与正常人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组总分及各因子分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说明毒品滥用人群心理问题严重,突出表现在焦虑、抑郁等几方面,提示戒毒治疗仅进行临床脱毒治疗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重视这一人群的心理问题,并加以矫正,才能提高工作成效  相似文献   
14.
15.
内吗啡肽在脊髓背角浅层的镇痛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吗啡肽(EM)是μ阿片受体(MOR)的内源性配体。脊髓背角浅层(Ⅰ,Ⅱ层)是阿片类物质调制外周伤害性信息的关键部位,其内含EM和MOR的结构很密集。在脊髓背角浅层,EM可以抑制初级传入末梢释放谷氨酸和P物质,增加中枢内源性镇痛系统的下行投射末梢在脊髓背角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抑制脊髓背角Ⅱ层(胶状质)兴奋性中间神经元释放神经活性物质。在脊髓背角浅层EM可能通过以上途径实现对外周伤害性信息传递的调制并发挥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6.
芬太尼是强效的阿片类镇痛剂,起效快,作用时间短,用药剂量小、安全,脂溶性强。该药与阿片μ受体结合能力强于吗啡,进出血脑屏障较容易,与受体结合分离也较容易。单次注射的作用时间短与再分布有关,反复给药也能出现药物蓄积。对心血管影响较轻,不抑制心肌收缩力,不影响血压,但可引起心动过缓,对呼吸有抑制作用。也可引起恶心、呕吐,但无组胺释放。  相似文献   
17.
阿片类药物依赖病人手术的麻醉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洛因成瘾者对阿片类药依赖性很强,手术麻醉有其特殊性。本院自1998年1月-2003年3月曾为19例海洛因成瘾病人进行手术麻醉,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19例海洛因成瘾者,男15例,女4例,年龄17-42岁,体重38-72 kg。手术急诊15例、择期4例。病  相似文献   
18.
朱友成    C.Prenant    C.Crouzel    池志强 《药学学报》1994,29(11):823-828
羟甲芬太尼(I)是一个新的高强度高选择性阿片μ受体激动剂。本文用cis-A-N-[1-(2-羟基-2-苯乙基)-3-甲基-4-哌啶基]-苯胺(II)或cis-N-[1-(苯甲酰甲基)-3-甲基-4-哌啶基]-苯胺(III)作为前体合成了[11C]-羟甲芬太尼,以便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来观察μ受体。通过水解cis-A-羟甲芬太尼(I)和cis-N-[1-(苯甲酰甲基)-3-甲基-4-哌啶]-N-苯基丙酰胺(cis-IV)的4-N-丙酰基分别获得II和III。溴乙烷的格氏试剂与回旋加速器产生的[11C]-二氧化碳反应后继而直接加入邻苯二甲酸二酰氯和2,6-二叔丁基吡啶生成同位素标记中间体[11C]-丙酰氯。[11C]-丙酰氯与OH-前体(II)反应后再经HPLC分离纯化直接得[11C]-羟甲芬太尼;[11C]-丙酰氯与酮-前体(III)反应后,再用硼氢化钠甲醇溶液处理,然后进行HPLC分离纯化得[11C]-羟甲芬太尼。两种方法均可获得ll.1~14.8GBq/μmol的特异性放射化学纯[11C]-羟甲芬太尼。总共耗时为40~50min(EOB)。  相似文献   
19.
20.
Yang等在1985年首先从牛脑内分离纯化得到一个8个氨基酸的神经肽,因为其首位和末端位都是苯丙氨酸,所以称为神经肽FF(NPFF)犤1犦。以后又相继从多种哺乳动物和人的中枢神经系统(CNS)和外周组织发现NPFF家族的存在犤2犦。NPFF的分子构成有一定种族特异性,一般由8~18个氨基酸组成,其中氮末端氨基酸残基为保守序列,与其生理功能有密切关系。NPFF在中枢神经系统(CNS)呈高度不均匀分布,研究发现NPFF广泛存在于大鼠的CNS内涉及感觉,尤其是痛觉传入通路、植物神经功能相关的神经通路、精神神经活动和内分泌功能等广泛区域,尤其是参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