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68篇
  免费   226篇
  国内免费   157篇
儿科学   5篇
妇产科学   8篇
基础医学   113篇
口腔科学   51篇
临床医学   549篇
内科学   846篇
皮肤病学   10篇
神经病学   59篇
特种医学   75篇
外科学   121篇
综合类   1947篇
预防医学   297篇
眼科学   7篇
药学   1708篇
  16篇
中国医学   419篇
肿瘤学   20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61篇
  2020年   82篇
  2019年   115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161篇
  2016年   179篇
  2015年   252篇
  2014年   394篇
  2013年   406篇
  2012年   536篇
  2011年   625篇
  2010年   505篇
  2009年   532篇
  2008年   486篇
  2007年   428篇
  2006年   355篇
  2005年   292篇
  2004年   226篇
  2003年   160篇
  2002年   116篇
  2001年   92篇
  2000年   66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6 毫秒
51.
辛伐他汀的评价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血脂异常是冠心病缺血性脑卒中等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自 1994年以来 ,大量循证医学资料证实 ,药物调脂治疗是防治冠心病等疾病的较有效措施。2 0 0 1年 5月 ,美国发表的胆固醇教育计划 (NECP) 成人治疗组第 3次报告指南 (ATPⅢ ) [1] 和 1997年 3月我国发表的“血脂异常防止建议”[2 ] 均将他汀类药物列为治疗高胆固醇血证的首选药物。因为他汀类是目前唯一能降低冠心病患者病死率和致残率的调脂药物。辛伐他汀 (Simvastatin)自 1988年问世以来 ,已是目前全球应用最广泛的 5个他汀类药物之一 ,也是一个成熟的老药 ,国产…  相似文献   
52.
笔者最近见到一例因服用他汀类药物辛伐他汀引起横纹肌溶解现象 ,由于及时发现并果断停药 ,未造严重后果。为引起临床医生注意 ,报告如下 :患者 ,女 ,6 8岁 ,退休教师。 2 0 0 2年 10月 2 5日因腔隙性脑梗死住院。因患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均高 ,故在住院的第 2天加用辛伐他汀片 (西之达 ) (批号 :0 2 0 90 5 )。晚饭后按医嘱顿服 10mg(半片 ) ,服药后 4h出现头痛、全身不适等症状 ,服药后约 8h头痛加重 ,并出现腓肠肌疼痛 ,以右小腿为重 ,下地行走困难。因头痛停用辛伐他汀 ,考虑腓肠肌疼痛系缺钙所致 ,给静滴 10 %葡萄糖酸钙 2 0mL ,结果…  相似文献   
53.
目的 研究非诺贝特和辛伐他汀对酒精性脂肪肝大鼠模型血清游离脂肪酸谱的影响。方法 以酒精灌胃加橄榄油饮食的方法建立酒精性脂肪肝大鼠模型 ,模型组分为非诺贝特治疗组 (80mg·kg-1)、辛伐他汀治疗组 (4mg·kg-1)以及未治疗组。 4wk后处死大鼠 ,用气相色谱方法测定血清游离脂肪酸谱。结果 非诺贝特治疗组明显改善由乙醇引起的血清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降低 [油酸 :(38 2 12± 7 788) μg·L-1vs (31 6 2 0± 6 14 2 ) μg·L-1,亚油酸 :(37 2 6 9± 8 0 6 5 ) μg·L-1vs (30 2 5 4± 9 0 6 3) μg·L-1,花生四烯酸 :(11 6 4 6±2 6 0 1) μg·L-1vs (9 0 12± 1 2 36 ) μg·L-1) ;同时肝脏病理改善。辛伐他汀治疗组则加重血清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降低 ,并使饱和脂肪酸增加。结论 非诺贝特和辛伐他汀对酒精性脂肪肝血清游离脂肪酸谱作用不同 ;血清多不饱和脂肪酸在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机制以及治疗反应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4.
国产与进口辛伐他汀片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骏  马月瑛 《中国药业》2003,12(11):69-70
目的:比较国产与进口辛伐他汀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疗效 方法:将60例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随机分为国产组和进口组,观察服药前、服药后4周和8周血脂变化,并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服药后4周和8周两组血清总胆固醇均较服药前显著降低(P<0.01),甘油三酯较服药前明显降低(P<0.05),高密度脂蛋白趋于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比较两组服药后同期疗效,无统计学差异;两种药物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国产与进口辛伐他汀均可有效调节脂质代谢紊乱,国产品因其价廉、安全、有效,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5.
钟宏琳 《中国药业》2003,12(12):77-78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总胆固醇(TC)≥6.5mmol/L或甘油三酯(TG)≥1.7mmol/L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1.30~1.55mmol/L患56例,给予辛伐他汀10mg,1次/d,晚间顿服,于用药4周后分别测定血脂四项、血常规、肝功能等。结果:治疗前后血脂有显变化,降低血TC总有效率89.29%,降低TG总有效率83.93%,升高HDL有效率66.7%,降低LDL总有效率91.07%,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辛伐他汀治疗高脂血症疗效显,副作用小,对预防心血管疾病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56.
目的研究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辛伐他汀对肺成纤维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以胎儿肺组织为材料,胰蛋白酶消化法培养肺成纤维细胞,免疫组化方法鉴定,以辛伐他汀5μM、10μM、20μM及不含辛伐他汀的溶剂作用72小时,另以辛伐他汀10μM作用24、48、72、96小时,TUNEL,及流式细胞仪定性及定量检测细胞凋亡。结果(1)成功培养出肺成纤维细胞,光镜下细胞成梭形,免疫组化显示细胞表达纤维粘连蛋白和波动蛋白,不表达角化蛋白和结合蛋白。(2)TUNEL检测结果证实辛伐他汀可诱导细胞凋亡,光镜下也显示凋亡细胞的形态改变。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细胞凋亡率随辛伐他汀浓度及作用时间的增加而增加。结论辛伐他汀能以时间和剂量依赖式诱导肺成纤维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57.
目的比较辛伐他汀和微粒化非诺贝特对混合型高脂血症的疗效.方法56例混合型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接受辛伐他汀(20mg qn,n=28)治疗,一组接受微粒化非诺贝特(200mg qd,n=28)治疗,疗程6周,观察治疗前后血脂成份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均能明显降低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但辛伐他汀降低TC、LDL-C、LDL-C/HDL-C的幅度比微粒化非诺贝特高(P<0.05),而微粒化非诺贝特降低TG的幅度比辛伐他汀大(P<0.05),辛伐他汀治疗后TC、LDL-C恢复至正常水平的百分比显著比微粒化非诺贝特高(P<0.05),而TG降至正常水平的百分比,微粒化非诺贝特比辛伐他汀高(P<0.05).结论本研究提示对于甘油三脂轻至中度升高的混合型高脂血症患者,他汀类调脂药为首选药物;而对于严重的高甘油三脂血症者,非诺贝特则是合适的选择.大剂量辛伐他汀(20mg)与微粒化非诺贝特(200mg)均有报告认为能全面调脂[1],但两种药作用机制不同,调脂侧重点不同,如何选择是临床医生面临的困境.本研究旨在比较大剂量辛伐他汀及微粒化非诺贝特对混合型高脂血症的疗效,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58.
目的 研究 3 羟 3 甲戊二酰辅酶A (HMG CoA)还原酶抑制剂辛伐他汀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凋亡的机制。方法 以荧光染料Fura 2 /AM负载后荧光分光光度计法检测细胞内游离钙浓度 ,以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流式细胞仪PI/膜联蛋白 (an nexin)V染色及半胱天冬酶 3激活来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辛伐他汀 30 μmol·L- 1孵育VSMC后 ,细胞内游离钙浓度显著升高 ,6h时达对照的 3倍以上 (P <0 .0 1) ,维拉帕米 80 μmol·L- 1与辛伐他汀 30 μmol·L- 1共同孵育VSMC 6h后细胞内游离钙浓度为 (14 4± 34)nmol·L- 1(P <0 .0 1)。辛伐他汀可诱导细胞凋亡率增高、“DNA梯状”样改变及半胱天冬酶 3的激活 ,这些变化均可被维拉帕米所逆转。结论辛伐他汀通过使细胞外钙大量内流而诱导VSMC凋亡。  相似文献   
59.
除传统的降脂作用外,他汀类的非降脂作用在减少冠脉事件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WOSCOPS试验已初步表明了普伐他汀类药物具有这种作用.  相似文献   
60.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脂血症45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方法 :将 75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采用中药结合辛伐他汀治疗 ,对照组单纯采用辛伐他汀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84 .4 %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6 6 .6 %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 ;两组治疗前后TC、LDL -C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脂血症有可靠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