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7篇
  免费   254篇
  国内免费   37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0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72篇
内科学   10篇
皮肤病学   7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440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215篇
预防医学   570篇
药学   94篇
  1篇
中国医学   31篇
肿瘤学   61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86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83篇
  2009年   80篇
  2008年   72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67篇
  2005年   75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62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51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 探讨藿香正气合剂对5 Gy γ射线照射诱导的小鼠辐射损伤的防护作用。 方法 将6~8周龄的健康无特定病原体级C57BL/6J雄性小鼠按随机区组法分为正常对照组(n=10)、γ射线照射组(n=15)和γ射线照射+藿香正气合剂组(n=15)。除正常对照组外,另2组小鼠给予5 Gy γ射线一次性全身照射后1小时内,γ射线照射+藿香正气合剂组小鼠给予200 μL藿香正气合剂灌胃,对照组和单纯照射组给予200 μL 饮用水灌胃。每天给药1次,连续给药10 d,每天记录小鼠的体重变化。10 d后对小鼠进行摘眼球取血测定血常规各项指标,脱颈处死小鼠并称各脏器重量。采用t检验对组间数据进行比较。 结果 γ射线照射的2组小鼠的体重低于正常对照组小鼠,在照射后第4、6、7、8、9和10天,γ射线照射+藿香正气合剂组小鼠的体重均高于γ射线照射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38~2.529,P=0.027~0.045)。γ射线照射+藿香正气合剂组小鼠的心脏、肝脏、脾脏和胸腺的脏器指数均高于γ射线照射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768、1.894、2.085、1.992,P= 0.022、 0.023、0.038、0.044)。γ射线照射+藿香正气合剂组与γ射线照射组小鼠的脾脏和胸腺重量的差异最大,且均有统计学意义(t=2.517、2.158,P=0.028、0.029)。3组小鼠血液中血红蛋白浓度、白细胞数量和血小板数量等多项血常规指标之间有差异,且均有统计学意义(t=2.262~3.916,P=0.000~0.005)。 结论 藿香正气合剂能减缓5 Gy γ射线照射诱导的小鼠体重降低和造血系统损伤,且有一定的辐射防护作用。  相似文献   
62.
目的 研究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MDP)全身骨显像受检者对非核医学科人员的外照射剂量,以有效减少非受检者的受照辐射剂量。 方法 选取 2018年8月至2019年1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99Tcm-MDP全身骨显像的51例受检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性26例、女性25例,年龄22~91(62.23±13.36)岁。所有受检者注射925 MBq 99Tcm-MDP后,根据饮水1000 mL后0.5 h内有无排尿分为排尿组(n=39)和未排尿组(n=12),检测注射药物后0.5、1、2、3、4、6 h时受检者腹部和头部水平距离0.5、1、2、4、6 m处的辐射剂量当量率和累积剂量当量。2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Mann-Whitney U检验,多次测量的不同时间、不同距离辐射剂量当量率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配对样本采用非参数Wilcoxon检验。 结果 排尿组受检者在腹部水平距离0.5、1、2、4、6 m处的辐射剂量当量率均低于未排尿组[(40.29±4.67)μSv/h对(77.29±10.71)μSv/h、(15.22±1.64)μSv/h对(29.48±4.56)μSv/h、(4.15±0.47)μSv/h对(7.45±1.07)μSv/h、(1.32±0.10)μSv/h对(2.63±0.31)μSv/h、(0.45±0.05)μSv/h对(0.78±0.15)μSv/h],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5.148~5.251,均P<0.001)。排尿组受检者腹部和头部的辐射剂量当量率均随着时间和距离的增加而迅速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05.426~5397.675,均P<0.001);排尿组受检者的辐射剂量当量率随着药物注射后时间的延长而显著下降。与排尿组受检者腹部水平距离0.5 m处6 h的累积剂量当量[(148.51±13.83)μSv]相比,1 m处6 h的累积剂量当量[(55.85±5.22)μSv]显著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610,P<0.001);与排尿组受检者头部水平距离0.5 m处6 h的累积剂量当量[(132.74±12.95)μSv]相比,1 m处6 h的累积剂量当量[(49.88±4.72)μSv]显著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438,P<0.001);排尿组受检者的累积剂量当量随着照射时间的延长而增加、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少。 结论 99Tcm-MDP全身骨显像对于非核医学科人员的照射剂量远远小于国内、国际法律规定限值(个人年有效剂量当量≤1 mSv),与注射药物后3 h的受检者距离1 m以上即可避免大部分额外辐射。  相似文献   
63.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术后首次131I治疗后影响辐射剂量率降低的相关因素,并预估其住院隔离时间。方法 选取2015年5月至2018年11月于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住院并首次行131I治疗的PTC患者167例,其中男性43例、女性124例,年龄(37.14± 12.00)岁。将所有患者按治疗剂量分为高剂量组(63例)和低剂量组(104例),于治疗后24、48、72、96 h时测量距离患者1 m处的辐射剂量率,将治疗后患者体内滞留131I活度为400 MBq时的时间点定为出院时间。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方法分析影响辐射剂量率降低的相关因素。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或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PTC患者首次行131I治疗后的辐射剂量率随时间推移迅速下降,高剂量组治疗后的24、48 h辐射剂量率[(70.62±34.45)、15.64 μSv/h]明显高于低剂量组[(11.27±5.13)、2.03 μSv/h],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581、-7.952,均P <0.01)。81.0%(51/63)和90.5%(57/63)的高剂量组患者分别可在治疗48 h和72 h后出院,99%(103/104)的低剂量组患者可在治疗24 h后出院。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131I剂量和2 h摄碘率对高剂量组24 h辐射剂量率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F=9.23,复相关系数R2=0.212,P<0.01),高剂量组24 h辐射剂量率与2 h摄碘率和131I剂量呈正相关;性别、24 h摄碘率和残甲法3对高剂量组48 h辐射剂量率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F=34.45,复相关系数R2=0.622,P<0.01),48 h辐射剂量率与24 h摄碘率和残留甲状腺体积呈正相关,与性别呈负相关;131I剂量和24 h饮水量对低剂量组24 h辐射剂量率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F=12.76,复相关系数R2=0.186 ,P<0.01),低剂量组24 h辐射剂量率与131I剂量呈正相关,与24 h饮水量呈负相关。结论 PTC术后患者首次131I治疗24 h后,影响其辐射剂量率降低的主要因素是服用131I的剂量,而48 h后的主要影响因素是24 h甲状腺摄碘率、残留甲状腺体积和性别。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1 d和2 d左右。  相似文献   
64.
核与辐射恐怖事件的应急防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核能和核技术在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但是,核能的广泛应用也使核能给人类带来很多潜在的威胁.自美国"9·11"事件后,恐怖组织活动猖獗,利用核辐射技术制造核恐怖的可能性亦日趋增大,核辐射恐怖作为制造恐怖事件的手段之一而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  相似文献   
65.
自从上一个世纪,人类发现核子能量巨大表现形式复杂之后,人类对原子核能的开发和利用就沿着两条路线不遗余力地进行着:一条是利用核能为人类造福。利用其巨大的能量建造核能发电站、核动力潜艇舰船、作为煤和油的替代能源;利用多种核粒子所具备的放射性杀灭癌症细胞医治疾病;利用放射性进行种籽处理得到高产优质的粮食品种;利用射线的穿透性制造各种检测装置探测物体内部缺损,  相似文献   
66.
放射治疗在头颈肿瘤的地位已得到广泛认同,但放疗并发症不容忽视,最常见的是放射性口干。其主要机制为放射诱导的唾液腺损伤,早期和晚期损伤的机制不同。目前对唾液腺放射防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放射防护剂、放射技术、基因转移技术等多个方面。  相似文献   
67.
核事故、放射事故、核恐怖袭击事件,具有突发性、危害程度的不确定性、后果的惨烈性和长期性等特点,这类事件一旦发生,除造成人员伤亡之外,还会引起人们严重的心理恐慌和社会经济秩序混乱.核与放射突发事件现场医学应急救援作为应对危机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抢救伤员生命、指导公众防护、评估和协助消除事件后果的使命,对有效应对并及时控制事态扩散、减轻事故后果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现场医学救援分队只有掌握科学和规范化的操作程序,才能在最复杂的情况下,以最短的时间,紧张有序、快速高效地发挥救援作用.  相似文献   
68.
目的:观察国产重组人血小板生成因子(rhTPO)对辐射所致C57小鼠血小板减少的治疗作用及对辐射所致MO7e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雄性C57小鼠^137铯γ射线4Gy全身照射,于照射前及照射后不同时间点剪尾取血,测定血小板数。MTT法测定辐射后MO7e细胞的存活率,流式细胞仪、透射电镜观察MO7e细胞的凋亡。结果:rhTPO4.5—18μg/kg可剂量依赖性地升高由^137铯辐射降低的C57小鼠外周血小板水平,其升高血小板作用比白介素11强而快。在体外实验中,rhTPO 10、100μg/L能明显提高MO7e细胞存活率,减少辐射引起的细胞凋亡。结论:国产重组人血小板生成因子能降低辐射对小鼠造血系统的损伤,减少辐射引起的MO7e细胞的凋亡,升高细胞存活率,具有一定的辐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9.
介绍了PET/CT大型诊断系统中医用回旋加速器的辐射来源(主要包括瞬时辐射源一放射性核素和伴随产生的中子、α粒子、中子活化产物,以及中子在慢化吸收过程中产生的高能γ射线和放射性废物)与防护(制造中采用良好的真空系统、选用钽和碳等不易被活化的材料,仪器本身采用良好的自屏蔽系统,连锁保护、废物处理、剂量监测等)。  相似文献   
70.
N-乙酰半胱氨酸对大鼠小肠辐射损伤的防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NAC)对小肠辐射损伤的防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单纯照射组(n=12)仅接受单次腹部照射;高、中、低剂量NAC给药组(n=12)均接受10 Gy X线单次腹部照射并分别给予腹腔注射NAC 300、200、50 mg/kg,连续7 d;正常对照组(n=12)给予腹腔注射1 ml 0.9%NaCl溶液,连续7 d.NAC在单次腹部照射前3 d开始经腹腔注射给药,至照射后第3日结束.照射后第3日,禁食12 h后处死大鼠,取血与末端回肠标本.光镜下观察并计算单位面积肠片上的肠腺存活率和绒毛数,测定血浆中D-乳酸含量和二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DAO)活性,检测小肠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还原型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含量.结果:照射后大鼠末端回肠肠黏膜结构受到破坏,血浆中D-乳酸、DAO含量显著升高,小肠组织中SOD活性、GSH含量显著降低,MDA含量显著升高(P<0.01).不同剂量NAC给药处理后可不同程度地降低小肠黏膜绒毛数减少并提高肠腺存活率(P<0.05,P<0.01),抑制血浆中D-乳酸、DAO含量升高,提高小肠组织中SOD、GSH含量并减少脂质过氧化产物MDA的生成(P<0.05,P<0.01).结论:NAC通过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减轻肠屏障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维护机体内氧化还原平衡以及小肠黏膜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对小肠辐射损伤起到有效的防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