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1496篇
  免费   20505篇
  国内免费   12411篇
耳鼻咽喉   5427篇
儿科学   5591篇
妇产科学   5262篇
基础医学   8950篇
口腔科学   1960篇
临床医学   113178篇
内科学   43288篇
皮肤病学   3976篇
神经病学   5265篇
特种医学   29399篇
外国民族医学   135篇
外科学   34160篇
综合类   120904篇
预防医学   33491篇
眼科学   9086篇
药学   60475篇
  692篇
中国医学   21097篇
肿瘤学   12076篇
  2024年   2659篇
  2023年   11024篇
  2022年   7938篇
  2021年   9865篇
  2020年   10698篇
  2019年   8275篇
  2018年   5506篇
  2017年   10627篇
  2016年   12713篇
  2015年   16039篇
  2014年   26260篇
  2013年   28439篇
  2012年   39775篇
  2011年   43644篇
  2010年   41181篇
  2009年   33800篇
  2008年   36735篇
  2007年   32032篇
  2006年   26558篇
  2005年   21577篇
  2004年   20027篇
  2003年   17105篇
  2002年   11568篇
  2001年   9602篇
  2000年   6293篇
  1999年   5273篇
  1998年   3368篇
  1997年   2758篇
  1996年   2413篇
  1995年   2189篇
  1994年   1865篇
  1993年   1181篇
  1992年   1278篇
  1991年   1277篇
  1990年   999篇
  1989年   954篇
  1988年   250篇
  1987年   232篇
  1986年   166篇
  1985年   119篇
  1984年   68篇
  1983年   38篇
  1982年   20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2篇
  1973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 毫秒
41.
目的:系统评价中医药临床疗效研究中fMRI的应用现状、问题及前景。方法:系统检索国内外多个中文及英文数据库,系统评价BOLD-fMRI、DTI及1H-MRS在中医药临床疗效研究中的应用。结果:纳入研究的47篇文献中,27篇使用BOLD模态,13篇使用MRS模态,4篇使用DTI模态,3篇同时使用2种模态。目前研究多集中在局部脑区功能和环路异常2个层面,未发现脑网络研究;理论驱动和数据驱动的数据处理方式均得到运用,但ROI的选择存在较高的异质性,限制了DTI和MRS研究结果的可比性。结论:中医药临床疗效的fMRI研究呈爆发态势,但在参数设置方面需更加规范,在多模态融合、节点-环路-网络的靶点选择及数据分析方式等方面应增加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42.
皮肤损伤后的异常愈合会导致病理性瘢痕的产生。病理性瘢痕的出现不仅影响美观,严重时还会造成心理和生理功能障碍。病理性瘢痕的机制研究对于瘢痕治疗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其中,动物瘢痕模型是目前研究病理性瘢痕的重要模型手段之一。理想的动物瘢痕模型应该在组织学、细胞学等层面尽可能接近于人类的病理性瘢痕。该文分别从传统技术动物瘢痕中的啮齿类动物模型、兔耳模型和猪模型,以及新技术动物瘢痕模型这两个方面,结合近年来在瘢痕领域应用较多的研究,进行了相应系统的阐述。  相似文献   
43.
生物信息学是一门交叉科学,通过综合运用数学、计算机科学和生物学的各种工具,来阐明和理解大量生物数据所包含的生物学意义。随着基因组学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产生大量的生物学数据资源,从大数据中挖掘所蕴藏的生物学意义,已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主要任务之一。本文主要归纳总结基于特征基因的肝癌风险预测模型,为肝癌的早期检测、预后和治疗方案的优化提供新观点。  相似文献   
44.
复杂性胸壁缺损的修复一直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肿瘤性复杂性胸壁缺损的修复决策及其执行困难是限制胸壁肿瘤治疗方法选择及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皮瓣解剖学研究的深入、胸壁支持结构重建技术的进步、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麻醉护理的发展、对综合治疗的重视和治疗手段的进步等,使传统认为不可切除的胸壁肿瘤得以彻底地切除和安全有效地修复,从而使与缺损修复相关的肿瘤切除及辅助治疗的禁忌证缩减到最小程度,有效地提高了胸壁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并很大程度上延长了生存率。作者以湖南省肿瘤医院整形外科15年565例胸壁肿瘤切除后修复重建的临床资料为依据,充实了胸壁肿瘤切除及修复的策略:(1)可靠的胸壁骨性支架重建;(2)有效的软组织修复;(3)麻醉及护理与手术团队的合作;(4)系统有序的综合治疗。并进一步明确了复杂胸壁肿瘤切除及重建的细节理念,包括胸部肿瘤治疗中加强多学科合作的密切性和科学性,整形外科医生参与肿瘤治疗整体规划的主动性和时机前移等。  相似文献   
45.
目的 对学龄期近视进展儿童进行调节功能的客观检查与分析,观察调节功能与近视进展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7年至2018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视光学门诊定期就诊的71名学龄期儿童为研究对象,根据受试者近年的屈光度进展速度,按≤0.50 D·a-1、>0.50~1.00 D·a-1、>1.00~1.50 D·a-1、>1.50 D·a-1分为4组,使用人眼调节分析仪对受试者进行调节功能的客观测量与分析,记录不同调节刺激视标下4组的客观调节反应值和客观调节微波动值,并作对比。结果 在所有调节视标上,各组随着调节刺激幅度增加,客观调节反应值也逐渐增加,4组在不同调节刺激视标下的客观调节反应值及平均的客观调节反应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0.50 D·a-1、>0.50~1.00 D·a-1、>1.00~1.50 D·a-1、>1.50 D·a-1近视进展速度组调节微波动值分别为(62.2±5.6)D、(62.5±5.3)D、(66.5±6.0)D和(58.0±6.5)D,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424,P=0.001),在+0.50~-0.50 D、-2.00 D调节刺激视标下,4组的客观调节微波动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在其余调节刺激视标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对于学龄期儿童的近视进展速度,客观调节微波动值相对于客观调节反应值可能是一个更为敏感的相关指标。  相似文献   
46.
目的 比较1.8 mm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术与传统同轴3.0 mm小切口超声乳化术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方法 收集2015年5月至10月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同仁眼科中心收治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48例(48眼),将患者分为微切口组和小切口组。微切口组主切口长1.8 mm,前房内注入透明质酸钠,行直径约为5.0 mm的中央连续环形撕囊,水分离后用劈核钩劈核,扭动模式超声乳化吸出术,自动灌注系统吸出残留皮质。小切口组角膜主切口大小为3.0 mm,术中植入常规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术后行裂隙灯、眼底镜以及角膜地形图检查,电脑验光检查患者最佳矫正视力。结果 术后1周、1个月、3个月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个月和3个月两组间手术源性散光比较,微切口组均明显低于小切口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在微切口组组内术后1个月和3个月手术源性散光无明显差异(P>0.05),微切口组手术源性散光在术后1个月保持稳定。在小切口组组内术后3个月手术源性散光明显低于术后1个月 (P<0.01)。微切口组术前角膜厚度为(567±27)μm,小切口组为(564±25)μm,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与3个月两组间角膜厚度变化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在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后发性白内障。结论 1.8 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安全可靠,术后散光恢复快,可有效减少术后角膜手术源性散光。  相似文献   
47.
患者男,65岁,因“上腹饱胀部不适1个月”入院。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饱胀不适,伴呃逆,无黑便,无反酸、呕吐、腹泻等。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基本正常;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HBV-DNA 2730 IU/mL;肿瘤标记物(CEA/CA199/CA50/AFP)均正常。影像学检查:腹部CT平扫+增强扫描示肝右前叶下段见一稍低密度结节影,形态欠光整,边缘模糊,大小约1.7 cm×2.2 cm,增强动脉期轻度强化,主要表现为边缘强化,静脉期呈持续强化,病灶实性部分平扫CT值约为39 HU.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硝酸甘油治疗左心衰竭患者血浆中氨基末端B型脑钠肽(NT-proBNP)前体水平的变化分析。方法:按照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的100例急性左心衰竭的患者立即测量NT-proBNP的水平并按照水平的不同分为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均以不同剂量的硝酸甘油治疗后7d后在测定NT-proBNP的水平进行比较,通过分析组内部的及组之间的NT-proBNP变化,来了解硝酸甘油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组内部及组之间前后NT-proBNP的水平比较均具有显著性的差异(P<0.01)。高剂量组的疗效比低剂量的疗效好(P<0.05)。结论:血浆NT-proBNP是心功能紊乱的最敏感和特异指标之一,我们用NT-proBNT的变化来诊断心衰和评价心功能的同时可以用它来指导预后。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乳腺叶状肿瘤患者的超声诊断价值。方法:将42例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乳腺叶状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超声检查发现的46个病灶影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6个病灶中43个为单发、45个边界清晰、44个分叶状、45个内部回声不均匀、4个内部粗钙化,病灶范围平均(6.3±1.2)cm。结论:超声检查对诊断乳腺叶状肿瘤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