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8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3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10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78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104篇
中国医学   255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茜草治疗白细胞减少症32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茜草为主随证加减,治疗白细胞减少症32例,总有效率为100%。本法具有用药简便、疗程短、疗效高、价格低廉的优点。  相似文献   
62.
茜草治疗白细胞减少症32例/冯松杰…//中国医学文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均为肾脏病所致本症。用茜草30g。脾气虚加太子参、茯苓、白术;胃气不和加法半夏、佛手、陈皮;食滞不化加积壳、焦山楂、焦神曲;湿热内蕴加车前草、石韦、半边莲;肾阴不足加生地、山萸肉、枸杞子;瘀血内阴加赤芍、丹参、泽兰。  相似文献   
63.
摘 要 目的:茜草茜草属植物东南茜草的藤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 东南茜草的干燥藤用75% 乙醇回流提取,所得浸膏用水溶解,石油醚、乙酸乙酯萃取,得粗提物。粗提物利用硅胶柱色谱、反相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等多种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 (1H-NMR,13C-NMR) 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得到13个单体化合物,分别鉴定为:Secoisolariciresinol (1),Xanthopurpurin (2),胡萝卜苷 (Daucosterol, 3),脱氢松香酸 (Dehydroabietic acid, 4),2-hydroxy-1-methoxyanthraquinone (5),β-谷甾醇 (β-sitosterol, 6),Lirioresinol A (7),2-hydroxy-7-methyl-9,10 anthraquinone (8),Strychnovoline (9),Ciwujiatone (10),3,4-divanillyl- tetrahydrofuran (11),2-(4-hydroxypheny) 6-(3-methoxy-4-hydroxyphenyl)-3,7-dioxa-bicycle [3,3,0]octane (12), (6S,9R)-vomifoliol (13)。结论:化合物1~13为首次从东南茜草藤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2,4,5,7~13为首次从该属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4.
65.
目的 探讨大叶茜草素对人肝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将HepG2细胞分为对照组、大叶茜草素低、中、高浓度(40、60及80 mmol/L)组、SN50(36μmol/L)组、大叶茜草素高浓度(80 mmol/L)+LPS(2.5μmol/L)组。采用细胞计数-8法、克隆形成实验、流式细胞术以及Transwell染色法检测HepG2细胞的增殖、凋亡及侵袭迁移情况;蛋白质印迹法检测HepG2细胞中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大叶茜草素低、中、高浓度组及SN50组的细胞增殖抑制率、凋亡率、兔抗半胱天冬酶-3(Caspase-3)、B淋巴细胞瘤2相关X蛋白(B-cell lymphoma 2 associated x protein,Bax)、核因子κB抑制蛋白-α(inhibition of nuclear factor-κB,IκB-α)以及Bax/B淋巴细胞瘤2(B-cell lymphoma 2,Bcl-2)均升高(P<0.05);克隆细胞数、侵袭和迁移细胞数、Bcl-2、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2、MMP...  相似文献   
66.
目的:建立茜芷胶囊中欧前胡素及大叶茜草素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梯度洗脱法测定茜芷胶囊中欧前胡素及大叶茜草素的含量,选用C18柱,流动相A:甲醇,流动相B:水,流速:1.3mL/min,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50nm。结果:欧前胡素在12.0~60.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8);大叶茜草素在20.2—161.6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平均回收率欧前胡素为:99.8%,RSD=1.0%,大叶茜草素为:99.97%,RSD=0.11%。结论:本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作为本品的质量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67.
目的 建立基于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LC-QQQ-MS)及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LC-HRMS)技术的DNA加合物通用型“发现-确证”分析策略,研究茜草中潜在遗传毒性物质芦西丁(lucidin, Luc)与3种2′-脱氧核苷的直接反应性和代谢反应性,筛查和确证可能的Luc特异性DNA加合物。方法 采用与DNA加合物具有相同质谱碎裂模式的3种2′-脱氧核苷,建立和优化三重四极杆质谱中性丢失和伪中性丢失扫描模式下未知DNA加合物的非靶向筛查方法,以及高分辨数据依赖性扫描模式下的加合物靶向确证方法。将Luc与2′-脱氧核苷在Ⅰ相代谢激活和未激活条件下分别孵育,筛查生成的特异性DNA加合物,再通过特征性质谱碎裂离子进行结构验证。结果 优化后的伪中性丢失扫描对脱氧核苷脱糖基的检测灵敏度可达pg·mL-1级别。在Luc与脱氧核苷体外孵育模型中,发现并确证了6种Luc-DNA加合物,包含2种2′-脱氧胞苷(dC)加合物、2种2′-脱氧腺苷(dA)加合物、2种2′-脱氧鸟苷(dG)加合物,并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Luc-DNA加合物的生成随着Luc暴露量、暴露时间的增加而升高,...  相似文献   
68.
69.
红大戟中的蒽醌类化学成分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研究茜草科红芽大戟属植物红大戟根的化学成分,并对其在多种体外药理模型上进行了活性筛选.方法:运用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和制备薄层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NMR,MS等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在细胞水平模型上,筛选化合物在抗氧化、抗HIV、神经细胞保护及肿瘤细胞毒等方面的活性.结果:从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21个蒽醌类化合物,包括去甲虎刺醛(1)、1,3-二羟基-2-乙氧甲基-9,10-蒽醌(2)、甲基异茜草素(3)、虎刺醇(4)、1,3,5-三羟基-2-乙氧甲基-6-甲氧基-9,10-蒽醌(5)、3-羟基巴戟醌(6)、红大戟素(7)、1,3,5-三羟基-2-甲酰基-6-甲氧基-9,10-蒽醌(8)、芦西丁(9)、异茜草素(10)、1,3-二羟基-2-甲氧基-9,10-蒽醌(11)、1,3-二羟基-2-甲氧甲基-9,10-蒽醌(12)、1-羟基-2-羟甲基-9,10-蒽醌(13)、3-羟基-2-甲基-9,10-蒽醌(14)、3-羟基-1-甲氧基-2-甲基-9,10-蒽醌(15)、1,3-二羟基-2-乙氧甲基-6-甲氧基-9,10-蒽醌(16)、1,3,6-三羟基-2-甲基-9,10-蒽醌(17)、1,3-二羟基-2-羟甲基-6-甲氧基-9,10-蒽醌(18)、1,3,6-三羟基-2-甲氧甲基-9,10-蒽醌(19)、3,6-二羟基-2-羟甲基-9,10-蒽醌(20)和1,6-二羟基-2-甲基-9,10-蒽醌(21).在1.0×10-5 mol·L-1浓度下,在肿瘤细胞(MTT法,HCT-8,Bel7402,BGC-823,A549,A2780)、去血清和谷氨酸损伤神经细胞、Fe2 -Cys诱导大鼠肝微粒体丙二醛生成和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分泌NO模型,以及抗HIV( VSVG/HIV-luc)和抗糖尿病(PTPB酶抑制)模型上,以上化合物均未显示出显著活性.结论:化合物9~21为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0.
汪玲  张朝凤  Layba Mar  张勉 《中国中药杂志》2011,36(18):2511-2514
目的:研究非洲民间药物——茜草科植物阔叶乌檀Nauclea latifolia Smith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方法分离化合物,根据波谱数据和理化常数确定其结构.结果:从阔叶乌檀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2个非生物碱类化合物,其中8个为三萜及其皂苷类,即24-烯—环阿尔廷酮(1),熊果醛(2),奎诺酸(3),铁冬青酸(4),3β,19α,23,24-四羟基乌苏烷三萜(5),pyrocincholic acid 3β-O-β-D-fucopyranoside(6),quinovic acid 3β-O-β-D-glucopyranoside (7),quinovic acid-3β-O-D-glucopyranosyl-(28→1)-β-D-glucopyranosyl ester(8);甾醇类4个,即β-谷甾醇(9),豆甾-3,6-二酮(10),豆甾-4-烯-6β-醇-3-酮(11),胡萝卜苷(12).结论:除化合物4,9,12外,所有化合物均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2,6,10,11为首次从乌檀属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