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8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3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10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78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104篇
中国医学   255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43 毫秒
41.
冠心病室性早搏在临床上较多见,患者往往有心悸、胸闷,甚或惊悸不安等感觉,中医诊断归属于心悸、胸痹范畴。中医药治疗有丰富的经验,西药治疗亦有特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为进一步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室性早搏的疗效,笔者总结了5年来自拟中药汤剂玉参汤加心律平联合治疗36例冠心病室性早搏的资料,并与心律平治疗32例结果对照,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2.
小红参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小红参的化学成分研究徐晓莹,周金云,方起程(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物研究所,北京100050)小红参(Rubiayunnanensis(Franch)Diels)是茜草茜草属植物云南茜草的根(1)。民间根据小红参有温经通络、活血祛风、软坚...  相似文献   
43.
茜草总蒽醌抗炎抗风湿作用及机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茜草总蒽醌 (TAR)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及其细胞因子和皮质醇含量的影响。方法 建立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模型 ,观察茜草总蒽醌对AA大鼠炎症反应的影响 ,并用放射免疫法测定AA大鼠血清中IL1,IL2 ,IL6,TNF及皮质醇的含量。结果 TAR对AA大鼠多发性关节炎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并降低其血清中IL1,IL2 ,IL6,TNF的含量 ,但不影响皮质醇的含量。结论 TAR通过降低AA大鼠血清中IL1,IL2 ,IL6,TNF的含量 ,抑制机体免疫反应 ,改善局部炎症反应而发挥抗炎抗风湿作用。  相似文献   
44.
茜草总蒽醌的解热镇痛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茜草总蒽醌的解热镇痛作用。方法 用热板法、电刺激法、扭体法测定茜草总蒽醌 (6 0mg·kg-1灌胃 )对小鼠痛阈值的影响及茜草总蒽醌对伤寒菌苗所致发热家兔的解热作用。结果 多种实验方法均显示茜草总蒽醌明显提高小鼠各时间组的痛阈值 ,并降低伤寒菌苗所致发热家兔的体温。结论 茜草总蒽醌有较强的解热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45.
秦录  张海  牛立军 《河北中医》2009,31(5):718-719
玫瑰糠疹(pityriasi rsosea,PR)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炎症性皮肤病。2005—01—2008—07,我们应用丹茜化斑汤配合常规西药治疗PR65例,并与常规西药治疗65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30例均为河北省怀来县医院皮肤科门诊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5例,男26例,女39例;年龄10~45岁,平均23.5岁;病程7—45d,平均17.5d。对照组65例,男27例,女38例;年龄11~48岁,平均24.  相似文献   
46.
目的:观察大叶茜草素(mollugin)对大鼠肝星状细胞系CFSC-2G活化和胶原合成的影响并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小剂量(10μmol/L)过氧化氢(H_2O_2)诱导CFSC-2G细胞30 min后,再加入不同浓度(0、20、40、60和120μmol/L)的mollugin处理。MTT法检测细胞活力,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加氧酶-1(HO-1)、核因子κB(NF-κB)p65、Bcl-2、Bcl-x L、Bax以及肝星状细胞活化标志物α-平滑肌肌动蛋白和Ⅰ型胶原蛋白的mRNA和蛋白表达,并用Western blot法检测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的磷酸化水平。结果:低剂量H_2O_2可以诱导CFSC-2G细胞活化,mollugin明显促进p38 MAPK磷酸化,上调Nrf2和HO-1的mRNA和蛋白表达,下调NF-κB p65、Bcl-2和Bcl-x L的mRNA和蛋白表达,抑制H_2O_2诱导活化的CFSC-2G细胞活力和胶原合成(P0.05)。结论:Mollugin可能通过上调Nrf2和HO-1并下调NF-κB p65和Bcl-2表达,抑制CFSC-2G细胞活化和胶原合成。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究传统中药茜草水溶性提取物(RCAE)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大鼠体质量、脂肪含量及糖脂代谢指标的影响及机制。方法构建含PPARγ2启动子序列的p GL3-Enhancer-PPARγ2(625 bp)-Luc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表达质粒;建立稳定转染该质粒的3T3-L1前脂肪细胞系;用不同浓度(0.1 mg/L~1 000 mg/L)水提法提取的RCAE作用该细胞或用100 mg/L RCAE作用不同时间,检测PPARγ2启动子活性;用100 mg/L RCAE刺激人脂肪细胞并检测PPARγ2 mRNA表达;同时高脂饮食喂养大鼠,观察小和大剂量RCAE干预对血糖、血脂、胰岛素水平、体质量和内脏脂肪质量等的影响。结果 10 mg/L RCAE能促进3T3-L1细胞荧光素酶的表达,是对照组的1.43倍(P0.01);当浓度达1 000 mg/L时,荧光素酶活性增加至对照组的3.24倍(P0.01)。100 mg/L RCAE刺激3T3-L1细胞28 h,荧光素酶活性达最大值,是对照组的2.72倍(P0.01);还能显著促进人脂肪细胞中PPARγ2 mRNA的表达,是对照组的2.27倍(P0.01)。与高脂对照组相比,小剂量茜草组的空腹胰岛素水平及HOMA-IR显著降低,内脏脂肪质量明显减少(P0.05)。结论小剂量RCAE能显著减轻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大鼠的内脏脂肪质量和改善胰岛素抵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强PPARγ2基因启动子活性和促进PPARγ2 mRNA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48.
茜草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对茜草属植物化学成分的研究进行整理分析,为合理开发利用茜草属植物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 方法: 检索 CNKI,Wiley Online和ScienceDirec等数据库对该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的文献,并进行分析、归纳。 结果: 茜草属植物是世界上开发应用较早的天然植物资源之一,具有抗菌、抗肿瘤和抗氧化等生物活性。迄今为止从该属植物中已分离得到175个化合物,其中蒽醌类化合物近70个,此外还包括萘醌类、环己肽类和萜类成分等。 结论: 通过对该属植物化学成分系统总结,为从茜草属植物中开发利用有价值的天然产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9.
建立以4种离子液体为萃取剂,结合超声辅助萃取,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来测定茜草茜草素与大叶茜草素素含量的方法。采用Purospher star RP-C18柱(4.6 mm×250 mm, 5 μm),以B为甲醇、C为0.4%乙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0.85 mL·min-1,紫外检测波长为250 nm,柱温为室温。结果显示,茜草素和大叶茜草素的最佳萃取条件均为0.6 moL·L-1的[HMIM]PF6甲醇溶液作为萃取剂,1∶80(g·mL-1) 作为最佳固液比;茜草素进样量在0.01~0.04 μg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9),平均回收率为97.12%;大叶茜草素进样量在0.41~1.35 μg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9),平均回收率为98.10%。该实验采取环境友好型试剂作为萃取剂,提高了萃取效率,避免了有机溶剂对环境的污染,减少了对人体的伤害,操作简单,重复性好,对中药活性成分提取研究方法的创新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0.
综合运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ODS反相柱色谱及制备型高效液相等色谱分离技术,对茜草科九节属植物黄脉九节Psychotria straminea枝叶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的分离和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并通过与文献对照,鉴定了从黄脉九节枝叶95%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萃取部位中分离得到的16个化合物,包括8个黄酮类化合物、3个香豆素类化合物和5个三萜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杨芽黄素(1)、芹菜素(2)、山柰酚(3)、木犀草素(4)、香叶木素(5)、槲皮素(6)、山柰酚-4''-O-甲醚(7)、鼠李素(8)、7-羟基香豆素(9)、7-甲氧基香豆素(10)、东莨菪内酯(11)、羽扇豆醇(12)、30-醛基羽扇豆醇(13)、羽扇豆醇乙酸酯(14)、α-香树脂醇(15)和熊果酸(16)。该研究首次对黄脉九节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研究,除化合物69为首次从黄脉九节中分离得到以外,其他化合物均为首次从九节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