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026篇
  免费   4975篇
  国内免费   3466篇
耳鼻咽喉   555篇
儿科学   496篇
妇产科学   139篇
基础医学   3739篇
口腔科学   6188篇
临床医学   18125篇
内科学   4844篇
皮肤病学   155篇
神经病学   3290篇
特种医学   16318篇
外国民族医学   90篇
外科学   13262篇
综合类   43529篇
预防医学   8566篇
眼科学   500篇
药学   14338篇
  274篇
中国医学   8646篇
肿瘤学   2413篇
  2024年   815篇
  2023年   3006篇
  2022年   2509篇
  2021年   3093篇
  2020年   3865篇
  2019年   2993篇
  2018年   1419篇
  2017年   3052篇
  2016年   3469篇
  2015年   3845篇
  2014年   6671篇
  2013年   6736篇
  2012年   7378篇
  2011年   8062篇
  2010年   7345篇
  2009年   7004篇
  2008年   6850篇
  2007年   6387篇
  2006年   6066篇
  2005年   6997篇
  2004年   6442篇
  2003年   7950篇
  2002年   6416篇
  2001年   5340篇
  2000年   3687篇
  1999年   3325篇
  1998年   2874篇
  1997年   2566篇
  1996年   2200篇
  1995年   1858篇
  1994年   1460篇
  1993年   1039篇
  1992年   850篇
  1991年   598篇
  1990年   475篇
  1989年   576篇
  1988年   81篇
  1987年   67篇
  1986年   49篇
  1985年   23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22.
23.
目的:探究3种检查方式(X线、CT、MRI)用于评估症状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疗效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8年11月收治的12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以不同的检查方式( X线、CT、MRI)作为分组依据,可分为X线组(40例)、CT组(40例)与MRI组(40例),3组患者治疗手术包括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与经皮椎体成形术(PVP).观察3组临床指标(手术时间、穿刺次数与术后疼痛程度).结果:对比发现,CT组与MRI组PKP、PVP手术时间均短于X线组,并且穿刺次数与VAS评分分别少于、低于X线组,以上数据存在显著差异(P<0. 05).结论:CT与MRI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行PKP术与PVP术治疗过程中可有效临床指导作用,故值得加大推广力度.  相似文献   
24.
目的 探讨一次性根管与常规根管治疗后冠修复对隐裂性牙髓炎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5月至2017年5月诊治的187例隐裂性牙髓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一次性根管治疗后冠修复,对照组给予常规根管治疗后冠修复,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1周Mohd Sulong疼痛分级、术后3个月临床疗效、术后6个月X线改变、术后2年治疗成功率。结果 术前两组Mohd Sulong疼痛分级无统计学差异(P>0.05),冠修复术后1周两组疼痛分级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7.83%较对照组88.41%显著提高(P<0.05),术后6个月观察X线改变率为3.26%较对照组14.74%显著降低(P<0.05),术后2年观察组治疗成功率为94.57%较对照组82.11%显著提高(P<0.05)。结论 一次性根管治疗后冠修复能够缓解隐裂性牙髓炎疼痛,提高临床疗效,提高患者咀嚼功能和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25.
目的观察和对比一次性根管疗法与多次根管疗法在隐裂性牙髓炎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该研究收集我院口腔科2013年11月-2014年11月间接诊的隐裂性牙髓炎患者60例(60颗牙)进行临床研究,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30例患者施行常规多次根管治疗方法进行治疗,研究组30例患者施行一次性根管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及术后1年的治疗成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后1周时的疼痛率为(6.67%)明显低于对照组(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1年的治疗成功率(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8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隐裂性牙髓炎患者采用一次性根管治疗法进行治疗的效果明显优于多次根管治疗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6.
目的:观察高分辨CT在肺内孤立性结节(SPN)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就诊的80例疑似SPN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接受高分辨CT检查、手术治疗及术后病理诊断,比较良恶性SPN的高分辨CT征象差异,并以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分析高分辨CT检查在良恶性SPN鉴别诊断中的价值。结果:患者均经病理诊断确诊为SPN,包括恶性结节35例,良性结节45例;高分辨CT诊断恶性结节36例,良性结节44例,CT对恶性结节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4.29%和93.33%,诊断准确率为93.75%。恶性结节患者的CT征象中,毛刺征、分叶征及血管集束征显示率均高于良性SPN组,而钙化显示率均低于良性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分辨CT能准确显示SPN的形态分布及影像特征.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较高。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椎弓根钉Sextant内固定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8-03—2019-07诊治的10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50例采用传统开放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开放组),50例采用经皮椎弓根螺钉Sextant内固定术治疗(微创组),比较2组术后并发症情况、末次随访时临床疗效、疼痛VAS评分、伤椎前缘高度、伤椎后凸角。结果10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25个月,平均17.8个月。微创组出现1例螺钉松动,1例伤椎塌陷;开放组出现3例螺钉松动,2例切口感染,2例伤椎塌陷,1例神经刺激症;微创组术后并发症情况较开放组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微创组临床疗效:显效27例、有效20例、无效3例;开放组:显效16例,有效23例,无效11例;微创组临床疗效较开放组优,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微创组疼痛VAS评分较开放组低,伤椎前缘高度较开放组高,伤椎后凸角较开放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弓根钉Sextant内固定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可明显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改善椎体前缘高度与后凸角,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8.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4):761-763
目的探讨肾动脉64层螺旋CT三维血管造影检查在腹腔镜取石术前的应用价值。方法将66例拟行腹腔镜取石术治疗的肾或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两组,每组33例。以术前未接受64层螺旋CT三维血管造影检查者为对照组,以术前接受64层螺旋CT三维血管造影检查者为观察组。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在行腹腔镜取石术治疗时,建立皮肾通道时间、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结石清除率为75.75%,而观察组93.93%,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此外对照组周围脏器副损伤发生率为90.90%,而观察组69.67%,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腹腔镜取石术前应用肾动脉64层螺旋CT三维血管造影检查可有效的改善临床治疗效果,并可降低术后副损伤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29.
患者女,40岁,因"咳嗽10个月余,咳绿色浓痰伴发热5 d"就诊本院。体格检查:神志清,一般情况可。2018年10月26日外院胸部CT平扫及增强(图1)示右肺上叶肺门旁直径约2.2 cm类圆形结节影,边缘光整,无毛刺及卫星灶,密度尚均匀;增强后明显强化,动脉期CT值约107 HU,静脉期CT值约89 HU,考虑为硬化性肺细胞瘤。于外院行抗炎、止咳、化痰等治疗,症状无缓解。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究磁共振成像联合多层螺旋CT对肝性脑病诊断价值的影响。方法选取肝性脑病患者71例设为研究组,另选同期69例乙肝肝硬化患者设为对照组,两组均行MRI、多层螺旋CT检测,对比肝性脑病不同分级患者门静脉系各血管直径,比较MRI、多层螺旋CT单一检测及联合检测肝性脑病结果。结果肝性脑病Ⅲ级患者肝内门静脉右支、肝内门静脉左支、脾静脉、胃左静脉直径均大于Ⅰ级、Ⅱ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多层螺旋CT联合检测肝性脑病灵敏度、准确度高于单一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多层螺旋CT联合检测有助于判断肝性脑病病情程度,可有效提高肝性脑病诊断灵敏度、准确度,可为肝性脑病临床控制及拟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