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051篇
  免费   6499篇
  国内免费   5602篇
耳鼻咽喉   1395篇
儿科学   1770篇
妇产科学   394篇
基础医学   7812篇
口腔科学   1059篇
临床医学   17175篇
内科学   7074篇
皮肤病学   742篇
神经病学   10534篇
特种医学   4064篇
外国民族医学   141篇
外科学   10522篇
综合类   33115篇
预防医学   7507篇
眼科学   1167篇
药学   14165篇
  213篇
中国医学   13337篇
肿瘤学   2966篇
  2024年   948篇
  2023年   3174篇
  2022年   3052篇
  2021年   3577篇
  2020年   3340篇
  2019年   3295篇
  2018年   1756篇
  2017年   2781篇
  2016年   3075篇
  2015年   3724篇
  2014年   5906篇
  2013年   5728篇
  2012年   7779篇
  2011年   8306篇
  2010年   7286篇
  2009年   7128篇
  2008年   9377篇
  2007年   7846篇
  2006年   6983篇
  2005年   7857篇
  2004年   5899篇
  2003年   5037篇
  2002年   3960篇
  2001年   3270篇
  2000年   2405篇
  1999年   1974篇
  1998年   1556篇
  1997年   1328篇
  1996年   1251篇
  1995年   1181篇
  1994年   1009篇
  1993年   667篇
  1992年   596篇
  1991年   519篇
  1990年   438篇
  1989年   528篇
  1988年   176篇
  1987年   156篇
  1986年   107篇
  1985年   94篇
  1984年   30篇
  1983年   19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5篇
  1965年   3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腓动脉皮支逆行岛状皮瓣的解剖与应用改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腓动脉皮支逆行岛状皮瓣的解剖学基础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新鲜及防腐尸体下肢共25肢,对腓动脉皮支进行解剖学观测。于2003年9月~2005年6月收治足跖趾关节处软组织缺损患者10例,男8例,女2例。年龄21~55岁。其中背侧6例,跖侧4例,缺损范围10cm×6cm~15cm×10cm。应用带有外踝上11.0±1.7cm腓动脉固定皮支的腓动脉皮支逆行岛状皮瓣修复,皮瓣范围11.0cm×6.5cm~16.0cm×11.0cm。供区6例直接减张缝合,4例行自体游离皮片覆盖。结果解剖学观测外踝上11.0±1.7cm自腓动脉发出一固定皮支,起始点直径1.45±0.12mm,入深筋膜点距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轴线15.70±1.20mm。10例患者术后皮瓣均成活,血运良好,无静脉回流障碍;供区愈合良好。术后获随访6~12个月,皮瓣外形良好,质地、色泽与周边相似,足功能恢复良好,两点辨别觉11~18mm。结论腓动脉皮支逆行岛状皮瓣经改进后血运好,逆转距离长,修复范围大,操作简便,为临床修复足中远端软组织缺损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992.
颈椎由于它的解剖位置十分重要,它是脊柱颈段由7个颈椎重叠连接而成。上下相邻的颈椎之间有精妙的关节和坚强的人带。第二颈椎以下锥体间还有坚韧而富有弹性的椎间盘,此关节运动频繁复杂,各种轻重损伤机会相应增多,而且容易老化退变,颈椎退变加重,可引起毗邻的脊髓神经和血管受压,发生错综多变的症状。目前对颈椎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有非手术和手术治疗,我院采用中知治疗颈椎病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我院对480例颈椎患者治疗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93.
脊柱结核合并截瘫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骨结核病中脊柱结核发病率较高,而脊柱结核合并脊髓、神经受压者也占有一定比例,1996年1月至2003年12月共手术治疗脊柱结核52例,脊髓、神经受压致不完全截瘫8例,作初步总结探讨。  相似文献   
994.
目的研究臂丛神经损伤膈神经移位术对青壮年患者早期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对16例接受膈神经移位治疗的患者,在术前、术后(10 d)进行肺功能指标的比较,同时定期进行门诊随访,观察呼吸系统自觉症状程度.结果13例术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供氧不足症状,16例全部出现一侧膈肌抬高,术后第10天肺活量(VC)、肺活量预计值百分数(VC%)分别比术前减少37.98%和26.8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vc=11.532、tvc%=0,P<0.01).其它项目如残气量(RV)较术前轻度下降,肺总量(TLC)下降值达到术前肺总量的36.49%,残气量/肺总量比值(RV/TLC%)较术前上升了4.75%,上述各指标的差值均有统计学意义.1 s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和术前比基本无改变,但其差值有统计学意义.膈神经移位右侧(10例)与左侧(6例)术前、术后肺活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8个月~2年,所有患者均无明显呼吸困难和胸闷等症状.结论膈神经移位术后对青壮年患者肺容量有较大的丧失,肺通气功能减弱和小气道阻力增加,但其丧失程度在机体自身代偿耐受范围内,不会导致急剧发生的严重呼吸功能障碍.建议对右侧臂丛神经根性损伤的患者,术前进行严格的肺、心功能检查,避免发生较为严重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探讨采用吻合指固有神经背侧支的邻指皮瓣修复手指远端掌侧软组织缺损的疗效. 方法 1996年10月~2004年6月,25例(32指)伴肌腱或骨组织外露的手指远端掌侧软组织缺损患者,其中男18例,女7例,年龄13~45岁.切割伤6例,冲压伤8例,机器绞伤11例.损伤部位:拇指2例,食指8例,中指5例,环指3例,小指2例,食、中指2例,中、环指2例,食、中、环、小指1例.缺损范围:1.5 cm×1.0 cm~4.0 cm×2.1 cm.损伤至就诊时间30 min~48 h.急诊行清创,采用带蒂邻指皮瓣修复,术中同时将指固有神经的背侧支与指神经残端吻合重建皮瓣感觉,术后3周断蒂.供区中厚皮片游离植皮. 结果术后皮瓣及供区均成活,创面Ⅰ期愈合.获随访6~26个月,手指指腹饱满,色泽正常,感觉恢复,两点辨别觉为5~8 mm,均无功能障碍. 结论采用吻合指固有神经背侧支邻指皮瓣修复手指远端掌侧软组织缺损不仅能修复缺损皮肤,且能重建皮瓣感觉,术式操作简便.  相似文献   
996.
熊国芳  陈晓  肖剑平 《新疆医学》2006,36(5):201-202
面神经炎是面神经的非化脓性炎症,可引起面神经瘫痪,可见面部表情肌瘫痪,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面部被牵向健侧等临床表现。常规治疗方法是应用药物、针灸及理疗等治疗,疗程较长,患者十分痛苦。作者采用N-ES结合常规治疗面神经炎43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97.
目的 :营造良性竞争的机制和氛围 ,全面提高护理质量。方法 :通过资格认定、理论技术考试、民主测评及双项选择 ,由护理部聘任。结果 :较好地进行了人力资源的开发 ,竞聘上岗后的护士有责任感和使命感 ,工作积极主动 ,自觉地成为科室各项工作的带头人。加之岗位工资的兑现 ,更有利于护士长在科室开展工作 ,使科室各项护理工作质量显著提高。结论 :良性的竞争运行机制 ,使优秀护理人才脱颖而出 ,体现能级对应的原则 ,从而使护理质量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998.
臀上皮神经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阐明臀上皮神经临床意义。方法:解剖20具尸体(40侧)腰臀区,对臀上皮神经及相关结构进行解剖、观察、分析。结果:40侧腰臀区共发现138支臀上皮神经。在神经出胸腰筋膜后层处的卵圆形空隙有27个,其剩余空间周围见有脂肪组织。结论:臀上皮神经穿出胸腰筋膜后层处的卵圆形空隙为引起脂肪组织疝出、卡压神经引发腰痛的薄弱点。  相似文献   
999.
选择性上肢神经阻滞和静脉局部麻醉的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临床实践中,尽管臂丛神经阻滞可采用多种人路以满足上肢区域麻醉的需要,但有时仍需应用一些不常见的技术,如选择性上肢神经阻滞和静脉局部麻醉(IVRA),来阻滞非源自臂丛的神经或弥补臂丛神经阻滞不全。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 为经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行神经内镜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测量28具干性颅骨表面标志位置关系,确定枕下乙状窦后锁孔位置;在15具尸头上采用内镜模拟手术,观察入路中主要神经、血管等解剖标志的分支、变异情况和周期毗邻关系。结果 ①以星点-乳突尖连线中点为圆心作2.0cm直径的骨窗,可以充分显露桥小脑角区。②采用不同角度内用神经内镜可以减少对脑神经、脑干、小脑的牵拉,能够更好地显露小脑角结构,准确确定责任血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