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0217篇
  免费   52067篇
  国内免费   48851篇
耳鼻咽喉   8144篇
儿科学   11652篇
妇产科学   7297篇
基础医学   68342篇
口腔科学   12351篇
临床医学   134371篇
内科学   87208篇
皮肤病学   9932篇
神经病学   32937篇
特种医学   31192篇
外国民族医学   1123篇
外科学   71454篇
综合类   278850篇
预防医学   63546篇
眼科学   10619篇
药学   104582篇
  1238篇
中国医学   62802篇
肿瘤学   53495篇
  2024年   7052篇
  2023年   23935篇
  2022年   21008篇
  2021年   25439篇
  2020年   23854篇
  2019年   24946篇
  2018年   13234篇
  2017年   21277篇
  2016年   23639篇
  2015年   26583篇
  2014年   41010篇
  2013年   41699篇
  2012年   55738篇
  2011年   61343篇
  2010年   57007篇
  2009年   57598篇
  2008年   66524篇
  2007年   60042篇
  2006年   56205篇
  2005年   58029篇
  2004年   47787篇
  2003年   41903篇
  2002年   34052篇
  2001年   30465篇
  2000年   24016篇
  1999年   19460篇
  1998年   16402篇
  1997年   13856篇
  1996年   11970篇
  1995年   10660篇
  1994年   8337篇
  1993年   5760篇
  1992年   4995篇
  1991年   4334篇
  1990年   3636篇
  1989年   3860篇
  1988年   1056篇
  1987年   855篇
  1986年   681篇
  1985年   456篇
  1984年   176篇
  1983年   77篇
  1982年   60篇
  1981年   32篇
  1980年   24篇
  1979年   14篇
  1976年   8篇
  1958年   13篇
  1956年   6篇
  1954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 毫秒
991.
梁剑虹 《海南医学》2006,17(5):180-180
弱视是眼科常见病,临床上眼科医生将一些不明原因的视力下降归为弱视以致造成误诊误治.先天性视锥细胞营养不良是一种累及视锥细胞功能,表现为视力下降,畏光和色觉异常的视网膜变性疾病[1].由于眼科常规检查无明显的眼前节与眼底改变,且临床上十分少见,国内仅分散见个例报告[2,3],极易误诊为弱视.作者遇1例先天性视锥细胞营养不良患者,误诊为弱视.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92.
趾蹼血管分型的临床认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分析120例足趾移植再造手指病例,对趾蹼间的血管形态和交通情况进行观察,并阐述其临床意义。方法临床观察120例156侧趾蹼,对第一跖骨背动脉和第一趾底动脉在趾蹼间的走向、口径以及两者的交通支情况进行记录并进行分型。结果按孙博的分型方法:Ⅰ型72侧,占46.2%;Ⅱ型57侧,占36.5%;Ⅱ型7侧,占4.5%;Ⅳ型3侧,占1.9%;Ⅴ型15侧,占9.6%;另有2侧(占1.3%)第一跖骨背血管口径〉1mm,虽发出趾背动脉供养蹲趾胫侧和第二趾腓侧,但在趾蹼内与趾底血管无吻合,故称之为孙博Ⅵ型。结论(1)从解剖形态看应增加孙博Ⅵ型较全面;(2)从临床实用角度出发,趾蹼间血管可以简单分为三型:Ⅰ型交通支口径在0.5mm以上。Ⅱ型交通支在0.5mm以下。Ⅲ型无交通;(3)手术中采用第一套或第二套供血系统,首先要看趾蹼间血管的交通支,即按本组的分型属Ⅰ型采用第一套供血系统,Ⅱ、Ⅲ型采用第二套供血系统。  相似文献   
993.
患者男,48岁,因右手掌侧肿物伴环指屈伸活动受限1年而入院。患者1年前右手环指无明显诱因出现伸屈活动不利,先后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狭窄性腱鞘炎,予局部封闭、理疗处理,症状好转。近期因再次复发来我院就诊,以狭窄性腱鞘炎收住入院。查体:一般情况良好,右手第四掌指关节掌侧可触及一约1cm×2cm大小肿块,质硬,边缘不清,无移动,压痛明显,环指屈伸功能受限,环指末梢血运,感觉正常。局部麻醉下行肿块摘除术。术中见:环指指屈肌腱与掌骨之间见一约1.5cm×2.0cm白色肿块,表面欠光滑,与周围组织粘连,质硬,血供不丰富,钝性分离周围组织,完全摘除…  相似文献   
994.
目的:用藻酸双脂钠局部注射治疗眼睑黄色瘤。方法:注射藻酸双脂钠0.4~0.8ml,每周注射1次,一般3~6次。结果:治愈率达95%,未出现明显并发症。结论:藻酸双脂钠局部注射治疗眼睑黄色瘤方简便易行,药物价廉易得,毒副作用小,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探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并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的常见病因和防治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年6月-2000年12月我院收治的163例SIRS并ARF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SIRS并ARF的病因以感染为最常见(132/163),严重创伤、手术等次之。引起感染的病原体除出血热病毒外,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氏菌为最多见,其次为绿脓假单孢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等。另外,本组病例常伴有糖代谢紊乱和肺功能障碍。本组病例均在血液净化的基础上积极治疗原发病及其他对症支持治疗,治愈率86.5%。结论:感染是SIRS并ARF的最常见病因,早期发现、及时干预、及早进行血液净化治疗可以改善SIRS并ARF的预后,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探讨重组腺病毒介导的β-半乳糖苷酶(LacZ)基因在大鼠肺脏的转基因表达。方法Wistar大鼠70只,随机分为Ad-Null组和Ad-LacZ组(n=35),分别应用1.67×10~9pfu/ml复制缺陷型重组腺病毒AdCMV和AdCMVLacZ各600μl,经气管导管滴入;各组于滴人病毒后2、5、7、14、21、28和35 d行肺组织X-gal染色。另取大鼠20只,随机分为C组、L组、M组和H组(n=5),分别应用病毒保存液和低滴度(1.67×10~8pfu/ml)、中滴度(1.67×10~9pfu/ml)、高滴度(5×10~9pfu/ml)的AdCMVLacZ各600μl,滴入病毒后7 d行肺组织X-gal染色和HE染色。结果滴入病毒后2 d,Ad-LacZ组肺组织内即有转基因表达,滴人后7 d达高峰,并维持至35 d;转基因表达位于气管、支气管上皮细胞和肺泡细胞。H组、M组转基因阳性细胞率明显高于L组和C组(P<0.01)。HE染色显示,H组中3只大鼠肺组织有轻度炎性浸润。所有动物均未见远隔器官转基因表达。结论气管内滴人重组腺病毒可呈剂量依赖性介导LacZ基因在大鼠肺内表达,但过高剂量可诱发机体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997.
不同促细胞分裂因子对人神经干细胞定向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不同促细胞分裂因子对人神经干细胞(NSCs)增殖及定向分化的影响。方法对人NSCs用无血清DMEM培养基行原代培养的同时,分别加入表皮生长因子(EGF)、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神经生长因子(NGF)、维甲酸(RA)等因子,观察其对NSCs定向分化的作用。结果EGF培养的NSCs,克隆球形成慢且较松散,经血清诱导分化后,主要为星形胶质细胞,仅有少数神经元。而bFGF培养的NSCs则生长良好。在加血清诱导分化后,不同浓度bFGF培养的NSCs分化的细胞不同。bFGF与EGF共同培养的NSCs,其生长及神经球形成良好。在加血清诱导分化后,分化的神经细胞比例更接近脑内神经细胞的组分。NGF对神经球的形成无明显影响,但可促使其向神经元分化。RA使神经克隆球形成,可使NSCs直接分化为神经元细胞的比例明显增加。结论不同促细胞分裂因子对人NSCs的增殖及定向分化均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998.
移植人羊膜细胞对大鼠创伤性脑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究大鼠TBI后脑内移植人羊膜细胞(HACs)对大鼠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HACs经分离、Hoechst33342标记后重悬调整细胞浓度为10^5/μl;采用改进的Feeney自由落体法打击大鼠脑皮层后肢运动区域,损伤后24h经微量注射器和立体定向仪将Hoechst33342标记的HACs 10μl分别移植于挫伤灶中心和挫伤灶边缘;在TBI后的28d内采用钉板平衡木行走测试大鼠运动功能变化,运动功能检测结束后取出脑组织行组织学检测。结果 治疗组滑落脚步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移植的HACs呈蓝色荧光;部分移植HACs可见MAP-2阳性表达。结论 移植HACs使大鼠TBI后运动功能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999.
<正>帕金森病(Parkinsondisease,PD)是第二常见的神经变性疾病。其主要临床特征是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减少和姿势平衡障碍等;主要病理改变是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进行性变性坏死,残存神经元中Lewy小体形成。5-10%帕金森病患者有家族史。虽然,大部分帕金森病病例为散发型,但阐明家族性帕金森病的分子机理对于整个帕金森病发病机制的研究有着重大的意义。本文就目前已经明确的帕金森病相关蛋白的作用机理作一综述。一、α-synucleinSCNA(PAPK1)是第一个被发现的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帕金森病有关的基因,其编码蛋白α-synuclein。α-synuelein是一种高度保守的蛋白质,高度耐热,为小分子酸性蛋白质,含有140个氨基酸。α-synuclein的序列可以分为三个结构域高度保守的氨基端包含11个氨基酸不完全的6拷贝重复,中间部分是被称为非口-淀粉样蛋白(NAC)的疏水结构域,羧基端没有固定的结构原件。α-synuclein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特别是突触前膜)丰富表达,定位于核周。它是一种可溶的,天然伸展的蛋  相似文献   
1000.
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主要功能是抑制自身反应性T细胞,其在维持机体T细胞内环境稳定,调节和保持对自身抗原耐受之间的平衡以及移植免疫耐受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就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功能、作用机制以及免疫抑制药物对调节性T细胞的影响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