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03篇
  免费   241篇
  国内免费   184篇
儿科学   20篇
妇产科学   17篇
基础医学   87篇
口腔科学   10篇
临床医学   857篇
内科学   197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124篇
特种医学   136篇
外国民族医学   5篇
外科学   197篇
综合类   740篇
预防医学   164篇
眼科学   12篇
药学   345篇
  5篇
中国医学   306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40篇
  2023年   120篇
  2022年   131篇
  2021年   163篇
  2020年   114篇
  2019年   119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69篇
  2016年   78篇
  2015年   94篇
  2014年   130篇
  2013年   104篇
  2012年   149篇
  2011年   164篇
  2010年   143篇
  2009年   140篇
  2008年   203篇
  2007年   186篇
  2006年   157篇
  2005年   189篇
  2004年   107篇
  2003年   119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65篇
  2000年   65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91.
目的:对比分析躯干等速肌力训练与腰腹肌功能锻炼对非特异性腰痛(NLBP)的治疗作用,以寻求NLBP防治的最佳力量训练方法,为NLBP的防治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将40例确诊的NLBP患者随机分为躯干等速肌力训练组(实验组)和腰腹肌功能锻炼组(对照组),分别采用躯干等速肌力训练法和腰腹肌功能锻炼法进行治疗。治疗前后对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AS)、指地距离(FFD)、Oswestry腰痛功能障碍量表(OSW)以及躯干屈、伸肌群峰力矩(PT)及相对峰力矩(PT/BW)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后两组VAS、OSW积分指数及FFD指标均降低(P0.05);治疗后两组在60°/s和90°/s角速度下躯干屈、伸肌群峰力矩(PT)及相对峰力矩(PT/BW)显著升高(P0.05);但两组在VAS、OSW积分指数、FFD及PT、PT/BW指标上比较不具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躯干等速肌力训练与腰腹肌功能锻炼对治疗NLBP均具有显著疗效,等速肌力训练与腰腹肌功能锻炼在疗效上比较不具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2.
<正>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0岁,既往患高血压10年,脑干出血后1年(头颅CT显示,图1),遗留语言含糊、左侧肢体活动不利,主因"自觉身体内部肌肉震颤1月余加重7d"入院。体检:血压138/80mm Hg(1mm Hg=0.133kPa),神志清,语言含糊,高级神经活动正常。双侧瞳孔直径3mm,对光反射灵敏,右眼不能外展,左眼外展内收较差,双眼可见旋转性震颤,右侧鼻唇沟浅,伸舌居中,右侧额纹浅。左侧肢体肌力Ⅳ级,肌张力正常,腱反射(++),左侧病理征(+)。感觉对  相似文献   
93.
目的研究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检查病变侧脑皮质脊髓束(CST)的修复与下肢肌力恢复的关系。方法选择32例脑卒中患者,入院时及康复治疗2个月后,分别进行肌力评级及DTI检查,并重建患者双侧CST的3D纤维图,分析康复治疗前后患者DTI与下肢肌力变化的关系。结果患者治疗后CST的部分各向异性(FA)值和CST分级及肌力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P<0.05)。CST未完全中断者治疗后下肢肌力恢复较好,CST完全中断者肌力恢复较差。治疗前后病变侧FA值及CTS分级与肌力评级均呈正相关(r=0.756,0.751,P=0.001;r=0.750,0.748,P=0.002)。结论应用DTI检查CST可评估脑卒中患者下肢肌力恢复预后。  相似文献   
94.
<正>慢性腰椎病多发于50岁以后的高龄群体,症状涉及颈、肩、腰、腿痛为主诉,脊柱保健操对慢性腰椎病具有预防和康复保健作用。由各种原因所致的慢性腰椎病中多以腰椎受外力或腰椎退行性病变所致,均不同程度与腰部肌肉收缩能力下降、腰椎失稳等具有相关性〔1〕,而一些增强躯干肌力的训练则对腰痛患者具有一定疗效〔2〕。本研究观察脊柱保健操训练内容为依托配合腰背部肌力训练对慢性腰椎病患者  相似文献   
95.
目的:分析在脑梗死护理中应用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择取6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行以常规护理,研究组基于常规护理行以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对照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两组患者的肌力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两组患者肌力均优于住院时,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梗死护理中应用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可以改善肢体运功功能,可以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促进肌力恢复。  相似文献   
96.
目的探讨针刺运动疗法对老年脑卒中病人腕关节屈伸肌群等速肌力评估分析及手功能的影响。方法老年脑卒中慢性期手功能障碍病人6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运动治疗,观察组进行头针运动疗法。比较2组治疗前和治疗2、4周后腕部屈伸肌群峰力矩(PT)、最大总用功(TW)、平均功率(AP)及手部运动力指数(MI)。结果治疗前2组腕部屈伸肌群PT、TW、AP及M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后2组PT、TW、AP均高于治疗前(P < 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 < 0.05~P < 0.01)。治疗前2组手部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后2组手部MI高于治疗前(P < 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结论头针运动疗法能改善老年脑卒中病人腕部屈伸肌的肌力及手的运动能力,为临床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7.
目的 通过测试健康青年人群踝关节屈伸等速肌力为踝关节的临床康复评估及训练提供依据;探讨不同运动参与水平的的健康青年踝关节屈伸肌肉力量的差异。方法 利用BIODEX-S4 Pro多关节等速力量测试与训练系统对192名20~29岁健康青年进行踝关节屈伸肌群等速向心肌力测试。结果 男女比较,踝关节屈伸肌群峰值力矩(peak torque, PT)以及峰值力矩/体重(peak torque/body weight, PT/BW)差异显著(P<0.05);不同性别、不同角速度测试下踝关节主动肌拮抗肌比率(peak torque ratio, PTR)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规律运动人群和不运动人群的PT以及PT/BW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规律运动人群踝关节屈伸肌力明显高于不运动以及不规律运动人群(P<0.05)。结论 男性踝关节屈伸肌力量明显大于女性,但是主动肌拮抗肌比率基本相同;规律的有氧运动对提升踝关节屈伸肌群力量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98.
【】目的 观察多角度等长肌力训练联合针刺治疗对颈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将96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多角度等长肌力训练联合针刺治疗和常规针刺治疗。采用颈痛量表(Northwick Park,NPQ)评分评价治疗总体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前,两组NPQ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NPQ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01),且实验组NPQ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1)。结论 多角度等长肌力训练联合针刺治疗在颈型颈椎病的疗效显著,且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99.
目的探讨低频脉冲电刺激联合肌力训练对痉挛型脑瘫儿童运动和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6例痉挛型脑瘫患儿按干预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肌力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两组均干预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后肌肉痉挛程度[综合痉挛量表(CSS)和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运动功能指标[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和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量表(PDMS)评分]和平衡功能指标[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的变化,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后CSS和M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GMFM、PDMS和BB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频脉冲电刺激联合肌力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儿童的疗效确切,能减轻肌肉痉挛,改善运动及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100.
  目的  分析椎管内硬膜外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epidural analgesia, PCEA)对阴道分娩产妇分娩疼痛、产程时间及产后并发症、盆底肌肌力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1年10月在仙居县人民医院产科阴道分娩的产妇153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产妇分成观察组(77例)和对照组(7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合理体位引导、心理疏导等分娩支持措施,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PCEA无痛分娩技术。比较2组产妇分娩疼痛、产程时间及产后并发症、盆底肌肌力  结果  2组产妇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分娩疼痛程度: 对照组Ⅱ级18例(23.68%),Ⅲ级58例(76.32%);观察组0级20例(25.97%),Ⅰ级57例(74.0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c=128.090,P<0.001)。2组总产程时间、第一产程时间、宫口扩张速度、胎头下降速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产后尿潴留发生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产后2个月阴道内指诊盆底肌肌力评分为(2.36±0.85)分, 观察组为(3.82±0.69)分,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672, P<0.001)。  结论  PCEA无痛分娩技术在阴道分娩产妇中应用安全、效果好, 有利于获得更好的母婴结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