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9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78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75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8篇
口腔科学   7篇
临床医学   237篇
内科学   15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52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598篇
综合类   184篇
预防医学   53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81篇
中国医学   35篇
肿瘤学   3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64篇
  2012年   130篇
  2011年   136篇
  2010年   111篇
  2009年   88篇
  2008年   97篇
  2007年   91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目的评价低温等离子体射频消融术应用在椎间松解及其自然转归的组织学变化。方法将12只2.0~2.5月龄的健康雌性山羊随机分为低温等离子体消融组(消融组,n=6)和传统胸椎椎间盘切除组(传统组,n=6)。每只动物均处理中段6个胸椎椎间盘(T_5/T_6/T_7/T_8/T_9/T_(10)/T_(11)),光镜下分别比较2种术式术后即刻和术后12周自然转归的组织学变化。结果消融组术后即刻椎间盘组织(纤维环,髓核和软骨终板)基本被去除,仅在软骨终板和骨性终板交界处残留一薄层软骨终板,表面光整,厚度均匀,周围组织细胞形态基本正常。传统组术后即刻纤维环、软骨终板有不同程度的剩余,骨性终板无明显破坏,松解面凹凸不平,刀痕周围的组织细胞形态正常。消融组术后12周显微镜下见椎间残留有部分薄层软骨终板已被不同程度的钙化,椎间前后缘融合稍差;椎间中部被大量成纤维细胞连接,软骨细胞增生更加明显,椎体骨小梁和终板下骨小梁之间无明确的界限,潮标前移变薄。传统术后12周显微镜下见软骨终板大部分消失,仅在近椎体后缘残留;终板下骨小梁排列不规则,上下终板下骨小梁之间未呈连续性生长,而是被大量由软骨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组成的组织连接,其中可见新生的毛细血管,上下潮标不对称并前移。结论采用低温等离子体消融术行椎间准备可以较好地去除软骨终板,处理后的终板面较传统组光整,且对周围健康组织影响小,和传统组都能获得早期的椎间融合倾向。  相似文献   
42.
《陕西医学杂志》2016,(6):746-748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啶复合七氟醚对颌面部骨折内固定手术麻醉的影响。方法:将120例颌面部骨折内固定手术患者(ASA分级Ⅰ~Ⅱ级)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4组,每组30例。4组患者均采用相同方法麻醉诱导及麻醉维持,于麻醉成功后手术前分别给予右美托咪啶静脉泵注,其中Ⅰ组0.3μg/kg,Ⅱ组0.5μg/kg,Ⅲ组0.7μg/kg,Ⅳ组等量生理盐水。比较4组血流动力学变化,疼痛、躁动评分,拔管、清醒、恢复时间,恶心呕吐发生率及丙泊酚应用率。结果:与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的Ⅳ组比较,给予右美托咪啶的3组患者T_1~T_4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给予右美托咪啶0.5μg/kg的Ⅱ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更为平稳。疼痛、躁动评分均随着给予右美托咪啶剂量的增大而降低(P<0.05),拔管、清醒及手术后呼吸恢复时间随着给予右美托咪啶剂量的增大而延长(P<0.05)。Ⅳ组恶心呕吐及丙泊酚应用率高于其它3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啶复合七氟醚用于颌面部骨折内固定手术麻醉的最佳临床应用剂量为0.5μg/kg。  相似文献   
43.
钟欣 《中国民康医学》2022,(12):153-155
目的:探讨吸痰管与3M加压固定胶带自制固定装置在留置胃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80例因胃肠减压、肠内营养需留置胃管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使用3M胶带固定胃管,观察组使用吸痰管与3M加压固定胶带自制装置固定胃管。比较两组胃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皮肤不良事件发生率及舒适度。结果:观察组胃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00%(2/40),低于对照组的25.00%(10/40);观察组皮肤不良事件发生率为7.50%(3/40),低于对照组的35.00%(14/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舒适度为95.00%(38/40),高于对照组的62.50%(25/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吸痰管与3M加压固定胶带自制胃管固定装置,能有效降低胃管移位、脱落及皮肤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舒适度,效果优于传统3M胶带固定。  相似文献   
44.
目的:观察装配不同下肢矫形器在脊髓损伤中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02-02/2004-12在十堰市中医院假肢矫形康复中心治疗的脊髓损伤患者17例.在装配下肢矫形器前进行康复强化训练与治疗,包括肌力、心肺功能、转移、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根据损伤平面,损伤程度类型及双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状况不同,装配不同下肢矫形器.装配后进行站立及行走能力强化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心理治疗.患者训练2次/d,50~60 min/次,训练4~8周,训练前后用改良Barthel指数和功能独立性测评.结果:17例脊髓损伤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装配下肢矫形器后改良Barthel指数和功能独立性评分均高于装配前[(84.852&;#177;16.124),(61.122&;#177;21.615)分;(109.316&;#177;16.156),(87.982&;#177;17.148)分,P<0.01],装配矫形器后改良Barthel指数中的床椅转移和平地行走能力评分均高于装配前[(15.457&;#177;1.59),(8.857&;#177;3.126)分;(14.832&;#177;2.427),(6.121&;#177;3.052)分,P<0.05~0.01].装配矫形器后功能独立性评定中的床椅转移、平地行走、上下楼梯能力评分均高于装配前[(6.958&;#177;0.237),(3.829&;#177;1.452)分;(6.214&;#177;0.566),(2.482&;#177;1.014)分;(4.161&;#177;1.674),(1.263&;#177;0.561)分,P<0.05~0.01].②17例中4例达到治疗性步态(借助双腋拐可以在室内行走),6例达到了家庭功能性步态(在室内独立行走,一次连续行走距离为400~800m),7例达到了社区性步态(一次连续性行走>900m,可以上下楼梯2层以上). 结论:在脊髓损伤的康复治疗中,装配不同下肢矫形器结合站立及行走能力训练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可以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及行走能力.  相似文献   
45.
张玥 《上海医药》2014,(4):38-39
目的:评价自制“输液固定装置”在家庭病床输液中的效果。方法:将120名上门输液的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问卷调查应用结果,比较满意度。结果:不良反应及意外事件发生率、患者满意度实验组明显为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液固定装置可以提高输液质量。  相似文献   
46.
肖鹏  姚立群  官永庆 《安徽医药》2019,23(1):118-121
目的 探讨保护性肺通气策略对俯卧位脊柱外科手术病人氧合功能和全身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择60例拟在全身麻醉下行俯卧位脊柱外科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常规通气组(潮气量VT=10 mL/kg,呼气末正压PEEP=0)或保护性肺通气组(VT=6 mL/kg,PEEP=5 cmH2O,每30分予手法肺复张1次)。记录术中主要的通气参数,并间隔1 h行动脉血气分析。分别采集麻醉诱导前、手术结束前、术后6 h和术后24 h采集病人外周血,检测血浆中的IL-6、TNF-α、IL-8和IL-1β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常规通气组相比,保护性肺通气组动脉血CO2水平明显升高[(34±5.6) mmHg 比(39±5.4) mmHg,P<0.001],但动脉血氧分压和气道峰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92±24.6) mmHg比(185±31.5) mmHg,P=0.34;(25±3.2) cmH2O比(23±4.5) cmH2O,P=0.052]。手术后血浆中的炎性因子表达水平显著升高,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常规通气组相比,保护性肺通气策略并不能减轻俯卧位脊柱外科手术病人的全身炎性反应或者改善病人的氧合功能。保护性肺通气策略在全身麻醉中可能发挥保护作用,但与术式或体位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47.
目的 观察生骨胶囊联合低分子肝素对脊柱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疗效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12月至2016年11月于石家庄市第一医院行脊柱外科手术病人9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48例)与对照组(48例)。对照组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每天4 100 IU,皮下注射。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用药治疗基础上加以口服生骨胶囊,5粒/次,3次/天。观察两组临床疗效、DVT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腘静脉内径(POPV)、股浅静脉内径(FSV)等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95.83%高于对照组77.08%,DVT发生率4.17%低于对照组20.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PT、FIB、D-D指标水平较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FIB(4.02±0.46) g/L、D-D(385.24±26.41) μg/L指标水平较低于对照组FIB(4.63±0.51) g/L、D-D(511.61±22.29)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FSV与POPV检测结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FSV与POPV较治疗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FSV(7.03±1.79) mm与POPV(7.96±1.63) mm显著低于观察组FSV(8.52±1.23) mm与POPV(9.52±1.2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生骨胶囊与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有助于降低脊柱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加速病人术后康复,改善血液流变学,安全性良好,临床普及价值高。  相似文献   
48.
国际Ilizarov技术学习与应用协会(ASAMI)主办,国际肢体延长与重建协会(ILLRs)及印度矫形外科协会协办的第八届国际Ilizarov技术应用与进展大会,将于2014年9月18日-21日在印度Goa召开。届时将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矫形外科专家与会交流,美国著名矫形外科专家DrorPaley,意大利著名矫形外科专家Maurizio Catagni及来自Ilizarov技术发源地俄罗斯库尔干的专家等将悉数莅会。这是代表世界肢体畸形矫正与功能重建最高水平的国际大会,  相似文献   
49.
早发性脊柱侧凸的矫形治疗是世界性难题,近年来随着生长棒技术的临床应用及发展,为脊柱侧凸的矫形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本文回顾生长棒在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的发展历程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0.
2013年12月21日.22日,由《中国矫形外科杂志》、《中国骨与关节外科》主办,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承办的“第八届外固定与肢体重建国际论坛暨Ilizarov技术应用研究学会(ASAMIChina)成立10周年庆典”在京召开。大会邀请了意大利、美国、日本、韩国及国内的外固定与肢体重建专家做专题报告。秦泗河回顾了Ilizarov技术引入中国22年、ASAMIChina成立10周年该技术在中国的应用及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